近日,雪峰科技發佈了2017年年報和2018年一季度報。
2017年,雪峰科技營業收入127344萬元,同比增長37.2%;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846萬元,同比增長174.23%。
上市第三年,雪峰科技終於扭轉凈利潤逐年下滑的頹勢,扭虧為盈,避免了披星戴帽的命運。
不過,投資者不應該高興得太早,細看其財務數據,也許會發現些什麼。
雪峰科技,全名新疆雪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5月上市,主要從事民用爆炸物品工業炸藥、雷管、索類火工品的研發、生産、銷售、配送,以及為客戶提供爆破工程整體解決方案等相關服務。
一位上海的證券從業人士直言,從它上市後三年的業績和各種表現來看,雪峰科技如果此時申請IPO,是不可能成功的。
上市後業績變臉
上市後的雪峰科技,和上市前不一樣。
上市前後,雪峰科技在營業收入上穩中略有波動。
不過,雪峰科技上市後,直觀表現經營業績的凈利潤指標卻出現了大變臉。
以雪峰科技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該指標把資本溢價等因素剔除,只看經營利潤的高低,較直觀地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業績)為例。2015年上市的雪峰科技,上市當年,扣非凈利潤從2014年的7142萬元下降至2456萬元,下跌66%,上市第二年,即2016年,扣非凈利潤直接為負,虧損4557萬元,同比下降286%。
值得注意的是,雪峰科技的扣非凈利潤下滑始於2012年,連續5年持續下降。2017年扭虧為盈,扣非凈利潤回升到2036萬元,仍低於上市首年數據。
對於雪峰科技上市後2015-2016年的業績大變臉,中郵證券研發部首席策略分析師程毅敏對記者表示,業績大變臉很難斷言企業是否為了上市而粉飾業績或者造假,有可能是其行業本身有波動,或者企業營運方面薄弱,這些需要比對公司增速和行業增速。
記者發現,雪峰科技在招股書中的數據顯示,和同行業公司對比,各指標不落下風。上市後,財匯大數據顯示,雪峰科技多方面數據不再優秀,企業價值、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産收益率全部低於行業中位值。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17年雪峰科技的扣非凈利潤已扭虧為盈,但還是有兩項數據在下滑。
記者發現,雪峰科技的銷售毛利率從2014年開始至2017年,連續4年下降。
與此同時,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則從2012年開始下滑,至2017年為-7064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0287萬元。
一位註冊會計師向記者表示,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大幅下降,意味著企業在經營方面的品質不如前一年,從其財報數據可以看出,雪峰科技的經營品質,一年不如一年。
4月19日晚,雪峰科技同步發佈了2018年一季度財報,公司2018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2.95億元,同比增長115.78%;化學製品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28.54%。不得不提的是,雪峰科技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45.71萬元,同比增長26.52%,但依然在虧損。
高管離職、違規多、股東減持
上市之後,雪峰科技經營之路不順,看似光鮮的營業收入背後,其他關鍵指標表現不佳,而企業的問題開始暴露。
2017年至今,雪峰科技總經理、代理財務總監、副總經理等不斷離職,其中不乏持股股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董事長康健現代理總經理職務。
據了解,雪峰科技的實控人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2017年11月實控人將持有的雪峰科技30.71%(近20億股)全部無償劃撥給雪峰控股,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陪伴雪峰科技登陸A股的財務總監周某在2016年4月21日,即上市一年內,離開雪峰科技,隨後接任的財務總監柳某于2017年3月24日也選擇了離職,且兩位財務總監均曾遭受過證監會的處罰。
而上市三年,雪峰科技財務負責人一年一換,也難以讓人忽視。
此外,記者從天眼查查到,2016年12月,雪峰科技收到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地方稅務局的處罰決定,類型是“其他逃避繳納稅款”。
雪峰科技股東和子公司涉及的風險達26條,股份公司設立時,佔比4.726%的第三大股東高能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已成為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
另外,為了扭轉虧損,雪峰科技曾試圖通過資本運作打造新的盈利點,不過大多以失敗告終。
公開資訊顯示,上市以來,雪峰科技的違規記錄達16條,有警告1次、被問訊6次、整改通知2個、監管關注2次、被通報批評1次、處罰決定1個、立案調查2次、違法行為1個,其違規主要涉及關聯交易(資金拆借)未披露、監事違規短線交易等問題。
違規記錄之外,記者在瀏覽雪峰科技的公告時發現,近年來雪峰科技董事及高管減持的公告較多。
5月15日,雪峰科技上市三年,屆時三個大股東的鎖定期將滿,大股東是否會進行減持?
對於雪峰科技的上述表現,一位證券分析師表示,該公司的財務數據(無論上市前後)肯定存在水分。
“對於這種公司,投資者能做的就是用腳投票。”程毅敏表示,一方面其業績和股價波動太大,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很難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另一方面,公司高管紛紛減持對於機構投資者也具有指導意義,這是機構投資者不會參投的重要因素,而個人投資者更加應該重視其中的風險。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