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3年營業收入與應收賬款同比增減幅一覽
數據來源:鼎捷軟體申報稿和年報
編者按:1月17日,《國際金融報》微信公眾號IPO日報發佈《鼎捷軟體一堆“貨款”子虛烏有,上市後業績“變臉”,涉IPO財務造假!》一文,18日,鼎捷軟體發佈澄清公告,聲稱上述報道嚴重失實,要保留追究本報法律責任的權利。為此,我們在此再次用事實證明,本報的上述報道真實無誤。請廣大投資者和讀者明辨,也請相關監管部門依據本報所提問題和線索,進行追查,還廣大投資者一個真相。
1月26日,鼎捷軟體的收盤價為13.23元,相當於最高價105.58元(前複權)的12.53%,相當於上市首日(2014年1月27日)開盤價11.12元(前複權)的118.97%,相當於上市首日收盤價13.35元(前複權)的99.1%。
也就是説,除了中簽的投資者外,如果投資了鼎捷軟體而一直持股至現在,大部分股民應該只有虧損的份。
同樣值得的注意的是,東方財富顯示,2016年3月17日至2018年1月11日,鼎捷軟體與減持相關的公告共計18條。
鼎捷軟體的股東減持不可謂“不積極”。在1月11日,鼎捷軟體發佈了4則公告:原持股合計22.07%的12家股東(一致行動人)和持股11.98%的股東,已分別減持至20.64%和9.99%。且上述股東在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再次減持不超過2%的股份。
伴隨股東積極減持的是股價的瘋狂下跌,而這背後,卻是上市後的業績迅速變臉。
鼎捷軟體上述一系列異常的背後,有何隱情?
業績迅速“變臉”
先來了解一下鼎捷軟體。
鼎捷軟體成立於2001年12月,2014年1月于深交所掛牌上市,以製造業、流通業及微型企業的資訊化建設與管理軟體應用諮詢、銷售與服務為主營業務。
上市前五年,鼎捷軟體的財報數據表現“喜人”,2009年-2013年營業利潤分別約為3050.71萬元、4664.22萬元、1.05億元、9627.86萬元、1.05億元。
但鼎捷軟體這種“喜人”的業績,卻在上市後發生根本性改變:公司營業總收入變化不大,營業利潤卻開始大幅縮水。
2014年,鼎捷軟體營業收入為10.53億元,相較2013年的10.59億元,只減少了0.57%。但鼎捷軟體的營業利潤,由2013年的1.05億元,卻“腰斬”至5384.51萬元。
2015年,鼎捷軟體在營業收入相較2014年僅下降3.14%的情況下,營業利潤則直接降為負值,約為-1882.84萬元。
鼎捷軟體2016年營業收入創新高,為11.4億元,但營業利潤僅有3538.51萬元。
上市之後,在營業收入規模變化不大甚至有所增長的情況下,為何鼎捷軟體的營業利潤卻大幅下降?
對此,鼎捷軟體在1月18日的澄清公告中僅表示,“公司分別於 2014 年及 2015 年發佈的新一代中大型ERP産品E10及針對大型、大型集團以及超大型企業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T100,新産品的投入加上人力成本的上升都使公司于投入期費用壓力加重。”
上市前後應收賬款的異常
《國際金融報》記者調查發現,鼎捷軟體上市前數年內應收賬款持續猛增,上市之後連續數年均進行了鉅額的壞賬損失處理,這是鼎捷軟體上市後營業利潤出現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鼎捷軟體上市前,應收賬款持續猛增,2009年至2013年分別約為1.46億元、1.36億元、1.69億元、2.44億元、3.15億元;上市後應收賬款卻連續下降,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鼎捷軟體的應收賬款分別約為3.14億元、2.45億元、2.13億元、1.89億元。
鼎捷軟體上市前,2009年至2013年,壞賬損失分別為555.59萬元、1374.52萬元、1425.93萬元、2072.58萬元、2884.05萬元;上市後,2014年至2016年,壞賬損失分別為6537.53萬元、5850.35萬元、5965.28萬元,上市後壞賬損失相比上市前明顯增加,從而對利潤産生影響。
為何鼎捷軟體上市前應收賬款猛增,上市之後應收賬款連續下降?為何鼎捷軟體上市後壞賬損失比上市前明顯增加?
難道鼎捷軟體上市前的這些應收賬款很多都是虛構的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至2013年鼎捷軟體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66億元、7.19億元、9.59億元、9.95億元、10.59億元。
一位資深註冊會計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營業收入增長較快時,應收賬款也容易增長較快,營業收入變化不大時,應收賬款也不太容易變化。”
那麼,鼎捷軟體為何在2009年-2011年營業收入增長較快時,應收賬款變化較小。在接近上市的前兩年,營業收入變化較小,而應收賬款卻為何增長迅猛?
從應收賬款賬齡結構上來看,鼎捷軟體上市前,2009年至2013年,一年以內賬期的應收賬款餘額,佔總應收賬款餘額的比重,分別為82.33%、73.94%、75.59%、81.41%、81.89%。
鼎捷軟體上市後,2014年至2016年,一年以內賬期的應收賬款餘額,佔應收賬款餘額比重,分別為66.07%、55.21%、47.32%。
賬齡結構的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
鼎捷軟體2013年至2016年,壞賬準備計提的比例分別為18.34%、28.58%、41.43%、52.12%。
另外,鼎捷軟體2014年年報顯示,1年至2年的應收賬款約為1億元。經過兩年時間,鼎捷軟體2016年年報顯示,3年至4年的應收賬款約為3688.33萬元。
鼎捷軟體2013年年報顯示,1年至2年的應收賬款約為3709.68萬元,經過三年時間,鼎捷軟體2016年年報顯示,4年至5年的應收賬款約為1790.04萬元。
一位財稅專家對記者表示,“應收賬款被核銷,會減少賬面上的應收賬款。”
鼎捷軟體2013年至2016年實際核銷的應收賬款分別約為732.9萬元、1107.79萬元、1104.93萬元、318.88萬元。
那麼這些應收賬款有多少被回收了呢?
1月18日,鼎捷軟體回應稱,鼎捷軟體于澄清公告中表示,部分客戶對資訊化結果産生落差,導致部分款項無法收回,逐漸轉以實施成果為交付物的營運模式。
那麼,因為客戶對結果有落差,這部分應收款就無法收回?主要是鼎捷軟體的原因,還是客戶的“無賴”造成的,或是其他原因?
旺旺表示,不欠錢
隨著《國際金融報》記者對鼎捷軟體的深入調查,一個疑團浮現在眼前:公司上市前“喜人”的營業利潤是真實的嗎?
因鼎捷軟體2015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核銷壞賬記錄中單位名稱以字母代替,記者無法得知具體公司名稱。《國際金融報》記者以2014年年報中的核銷壞賬記錄為依據進行調查。
鼎捷軟體2014年年報披露了部分核銷壞賬名單,披露部分合計核銷金額約為785.55萬元,相當於當期全部核銷金額的70.91%(當期為1107.79萬元)。另外,該年報名單顯示,核銷的壞賬均為應收的貨款,之所以核銷都是因為多次催收未果。這意味著,名單中的公司均是欠錢不還的“老賴”。
記者查看名單發現,旺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鼎捷軟體2014年年報顯示,旺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欠貨款59.85萬元,多次催收未果,予以核銷。
1月20日,旺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給《國際金融報》發來了官方答覆函,明確表示:本公司于2011年5月5日及2011年8月30日曾代為籌建中關聯公司,向鼎捷軟體購買易成管理軟體及實施服務,據本公司記錄所示,已付清前述全部應付鼎捷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款項,且本公司並未收到過鼎捷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催收文件。
那麼,鼎捷軟體核銷貨款的依據在哪?真實性在哪?
重慶新格表示,不欠錢
鼎捷軟體2014年年報顯示,重慶新格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欠貨款42萬元,多次催收未果,予以核銷。
為此,《國際金融報》記者先後兩次採訪重慶新格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重慶新格財務部李經理對記者表示,“什麼叫多次催收,我們又不欠他們錢。我們賬上都沒有挂他們的賬。後來都沒有用他們的軟體,當時是全部付清了的,當期按合同的要求付清了。”
百事達表示,無債權債務關係
鼎捷軟體2014年年報顯示,重慶百事達汽車有限公司欠貨款22.5萬元,多次催收未果,予以核銷。
為了核實情況,《國際金融報》記者多次採訪重慶百事達汽車有限公司總經辦何主任。
何主任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明確表示,“我之後也詢問了我們的財務,因為我們公司有50余家分公司,我只有通過財務才能確定回復。財務確定回復,沒有和鼎捷軟體有賬務上的往來。然後,我也問了當年有可能負責這個項目的同事,他説鼎捷軟體和我們有過接觸,曾經討論過合作,但最終沒有成。還沒有進入付款這段,就已經終止合作。不會有賬面上的往來。從財務口徑,我也確認過了沒有。從業務口徑也確認過了。”
當年負責過該項目的何主任同事羅先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説實話,我沒有義務來回答你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件事情出來以後,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公司的聲譽,這個我澄清一下,沒有這件事情。當時,我們和他們有接觸,就是有個意向。後來在接觸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産品和服務跟我們之間並不合適,就終止了合作。實際上,我們沒有接收他們的任何産品和服務,也未構成債權債務關係,也就是説,這個應收款就是不存在的事。”
菲星數位表示,不欠
鼎捷軟體2014年年報顯示,廣州市菲星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欠貨款21.34萬元,多次催收未果,予以核銷。
就此問題,《國際金融報》記者多次採訪廣州市菲星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經理。
黃經理明確告訴記者,“其實我在這個公司很多年了,從來沒聽説過欠鼎捷軟體貨款之事。剛才我也問了財務人員,其也做了五六年,表示沒有聽説過公司欠鼎捷軟體的錢。至於他們是否真的簽過這個合同,到付款之前,大概我們不做了,可能會有。但合同簽了,也會有首付多少,尾款多少,或者其他約定,有合同就會體現。我們不欠他們錢,我們公司有大把錢,每年利潤幾千萬,為什麼要欠?”
為了嚴謹,記者再次詢問黃經理是否查過公司的賬,黃經理對記者表示,“對,上次你打過電話來了。後來同事就問了財務,都説沒有這件事。”
黃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説,“其實我是2010年8月來(公司)的,都沒聽説過欠鼎捷軟體的錢。就是説2010年8月到目前,都不會欠他們的錢。”
涉IPO財務虛假
顯示核銷金額約為107.97萬元(2013年和2014年合計)的山河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秘辦的工作人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具體情況不清楚,不過我們是上市公司,不可能欠別人錢不還。另外,多次催收未果,也應該走法律途徑。”
在客戶方面,鼎捷軟體有一個規律,就是特別分散。
《國際金融報》記者查閱鼎捷軟體歷年財務數據,發現其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業收入之和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均不超過5%。來自單個大客戶的營業收入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基本不超過1%。比如2011年,中國化工集團為其第一大客戶,銷售收入為2804萬元,佔當年公司總收入的2.92%,這也是歷年來可查數據中最大的客戶。
為了了解那些被鼎捷軟體核銷的“貨款”的真實情況,也方便《國際金融報》記者進一步核實那些被核銷的貨款具體情況,對廣大投資者負責,記者向鼎捷軟體發出採訪提綱,要求提供那些需要核銷的客戶名單,但鼎捷軟體一直沒有提供。
就目前上述記者調查核實的企業情況來看,可以認定,它們不欠鼎捷軟體貨款的可信度非常高(除非鼎捷軟體提供能證明上述貨款真實存在的證據),由此推論,鼎捷軟體上市前的交易情況可能存在虛假交易,其IPO報告期營業收入和利潤涉嫌造假。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如果一家企業存在虛假交易,其無法收到虛假交易的貨款,可能會造成壞賬損失猛增。
這與鼎捷軟體上市後壞賬損失猛增的情況“不謀而合”。
值得強調的是,《國際金融報》記者查看中國裁判文書網,並未發現鼎捷軟體與上述“客戶”公司有過相關訴訟。這麼多企業欠貨款不還,鼎捷軟體為何不走法律途徑討債?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