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創下單日暴跌85%驚人紀錄而被推上風口浪尖的輝山乳業,3月28日發佈公告否認包括造假、挪用在內的市場傳言,間接回應了此前沽空機構渾水公司的質疑。
輝山乳業危局的真相尚待一步步揭開。而對於以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為目標的渾水公司而言,輝山乳業只是其眾多案例中的一個。回顧這些年被渾水等沽空機構盯上的海外上市中國公司,其暴露出的治理混亂、誠信缺失“硬傷”,值得A股市場好好反思。
股價暴跌85%
輝山乳業引機構“踩踏”
半個小時,300億港元市值灰飛煙滅!3月24日,香港上市公司輝山乳業的股價出現85%的創紀錄暴跌,不僅造成相關金融機構的巨大損失,也令港股通的南下資金“很受傷”。
3月24日臨近午盤時,輝山乳業股票突然出現斷崖式下跌,股價由2.81港元跌至最低0.25港元,跌幅一度超過九成,午市收盤仍高達85%,創下港股市場單日股票跌幅的最高紀錄。
市場隨即有消息傳出,輝山乳業大股東挪用30億元賬上資金投資房地産,資金無法回收。公司涉及債權銀行多達23家。
此後,輝山乳業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要求交易所自當日下午一時起短暫暫停公司股票交易,並稱將在完成查詢後儘快發佈公告。
伴隨輝山乳業股價暴跌,多家相關機構受到牽連。因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平安持有輝山乳業25.48%股份”,3月24日盤中平安銀行股價一度快速下挫。
此後平安銀行澄清稱,該行及股東中國平安未持有輝山乳業股份。輝山乳業控股公司冠豐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輝山乳業股份為質押,于2015年6月在平安銀行獲得授信額度,截至2017年3月24日,在平安銀行的貸款餘額為21.42億港元,質押的股份總數為34.34億股。
不過,以輝山乳業3月24日0.42港元/股的收盤價計算,34.34億股質押股份的價值只剩14.42億港元,已經大幅低於貸款餘額。
有分析人士認為,不少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質押放大杠桿,給做空機構創造了條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容易引發踩踏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輝山乳業還是滬港通、深港通的雙重標的。自2014年底入選港股通股票名單後,輝山乳業獲得南下資金的持續買入。據港交所數據,截至3月23日,內地資金通過滬港通、深港通下港股通合計持有輝山乳業96591.7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7.16%,股價的暴跌令南下資金“很受傷”。
否認造假挪用
間接回應渾水質疑
3月28日早間,輝山乳業發佈公告,承認存在多家銀行還款延遲、執行董事葛坤失聯等情況,並表示公司審計委員會已發起對集團財務狀況的內部審查以確定集團的流動性情況。
與此同時,對於市場傳言“中國銀行對公司進行公開審計併發現集團公司製造大量造假單據且公司控股股東楊凱挪用集團人民幣30億元投資中國瀋陽的房地産”,輝山乳業公告斷然否認曾批准製作任何造假單據,並不認為有挪用的情況。
除了高達300億港元市值“不翼而飛”,輝山乳業受到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成為沽空機構渾水的目標。
2016年12月渾水公司先後兩次發佈針對輝山乳業的沽空報告。報告指責公司通過虛假宣稱“苜蓿草全部自供”來誇大利潤,部分牧場涉嫌資本支出欺詐,實際控制人可能挪用上市公司至少1.5億元資産等,並直斥其股票價值“接近於零”。
輝山乳業的上述公告相當於間接回應了渾水的質疑。
輝山乳業危局的真相尚待一步步揭開。而對於以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為目標的渾水公司而言,輝山乳業只是其眾多案例中的一個。
過去近七年間,東方紙業、綠諾國際、中國高速頻道、多元環球水務、嘉漢林業、分眾傳媒等多家在香港或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曾遭遇渾水公司狙擊,且絕大多數都出現了股價大幅下跌的情形。
其中,東方紙業被指誇大2008年收入近27倍,股價累計跌幅一度高達39%。截至目前,涉嫌財務造假的綠諾科技和中國高速頻道已退市,被指在IPO招股書中作假的多元環球水務也被紐交所摘牌。
有機構總結了渾水對中概股的調查方法,包括查閱資料、調查關聯方、公司實地調研、調查供應商、調研客戶、傾聽競爭對手、請教行業專家等,並在此基礎上對公司價值進行重估。而在被渾水盯上的海外上市中國企業中,設立殼公司、擬假合同、開假發票、虛增資産和利潤,財務造假幾成“通病”。
在渾水公司的主頁上,有這樣一段話發人深省:“中國人有一句諺語‘渾水摸魚’。換句話説,不透明度創造了賺錢的機會。”
存嚴重“硬傷”
中概股屢遭沽空機構狙擊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輝山乳業事件暴露出部分上市企業存在嚴重“硬傷”。
港交所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博鰲論壇接受關於輝山乳業事件的現場提問時,援引巴菲特的話説“廚房裏的蟑螂絕對不止一隻”。“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之前有蛛絲馬跡。這只你看到了,之前肯定還出現過幾隻蟑螂。”巴曙松説。
原凱石益正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仇彥英認為,輝山乳業及諸多中概股遭沽空機構狙擊事件,暴露出部分海外上市中國企業治理混亂、誠信缺失的“硬傷”。
值得注意的是,相似的情況在A股上市公司群體中也層出不窮——為獲取上市資格或高位套現進行財務造假,包括虛增資産、營收和利潤;誇大業務規模,虛構項目、合同、發票;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視上市公司為“提款機”,肆意侵佔、挪用。
多位業內專家呼籲,輝山乳業事件值得A股反思。特別是在IPO提速、中概股回歸腳步漸進的背景下,監管層更應引以為戒,強化對資訊披露、關聯交易等行為的監管力度,敦促上市公司誠信守法、完善治理。
(責任編輯:董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