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ST博元:一隻“不死鳥”的不歸路

  • 發佈時間:2016-03-23 10:11:08  來源:人民網  作者:趙一蕙 邵好  責任編輯:蘇杭

  “開異地上市先河,走前無古人之路”,*ST博元的前身浙江鳳凰股票發行八週年時,在公司特別印製的金屬股票紀念卡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近十八年後的今天,這句“前無古人”竟然又有了另一種解讀:A股市場首家因重大違法退市公司。是恥是諷,是嘆是怨,個中種種,都濃縮在了“600656”這個代碼以及30個交易日後留給市場的背影之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溯“600656”的“一輩子”,除了上市之初的幾年好光景,其剩餘約20年的A股生涯幾乎都圍繞著“殼”在運轉,一波又一波的資本玩家、一次又一次的低劣炒作,演繹出了跌宕起伏的無奈輪迴。

  值得玩味的是,那些曾染指“600656”的資本玩家,最終都沒能在A股市場上生存下來,他們或是遭遇股權拍賣,或是個人涉嫌犯罪。在一番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過後,其最終都付出應有的代價。

  對資本市場來説,今日的*ST博元或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員,但其“前無古人”的退市,無疑將會對整個市場的生態環境起到深遠影響。

   一隻“老八股”的二十五載蒙塵

  “600656”的滄桑與變遷,不僅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苦旅、幾個資本玩家的成敗,而更多的還是與之一起浮沉的中小投資者的傷痛,他們有過期待、有過無奈、有過憤怒、也有過絕望

  “再見,浙江鳳凰!”2016年3月21日,上交所做出了對*ST博元的終止上市決定,當晚的網路上,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

  然而,記得公司最初名字併為之感嘆的投資者可能只是少數。其實,從1990年12月19日上市至今,與上交所 “同齡”的*ST博元曾經也有過意氣風發的燃情歲月。

  憑藉著上市後的第一個標簽“老八股”,也是A股市場首家異地上市企業,浙江鳳凰一經上市,就比另七隻上海本地股受到更多的市場關注。

  但歲月流逝、産業更疊,從1992年開始,由於日化行業開始受到外資衝擊,投資項目又未見收益,浙江鳳凰1993年的賬面利潤只有201萬元,不到年初計劃的四分之一,名列全國上市公司倒數第一。

  面臨管理層的黃牌警告,浙江鳳凰和地方政府都急於為公司尋找出路,以扭轉被動局面。也正是就此開始,“600656”開始以其“上市平臺價值”活躍于A股。

  很快,康恩貝(10.260, -0.01, -0.10%)進入了公司的視野。1994年6月,在地方政府的撮合和推動下,蘭溪市財政局將其持有的2934.615萬股國家股中的2660萬股以每股2.02元的協議價格轉讓給同處蘭溪市的康恩貝公司,後者由此以50.01%的持股比例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彼時的康恩貝只是一家生物制藥公司,缺乏跨越並購日化行業的經驗,收購方雖然努力實施了資産注入,但始終沒有達到雙方預期的效果。康恩貝由此選擇急流勇退。

  三年後,康恩貝將所持上市公司3830.4萬股以協議方式,分別轉讓給中國華源集團和浙江交聯電纜有限公司,前者以1.925元每股價格,受讓2711.78萬股,由此華源集團成為公司最大股東,持股量29.09%。至2001年3月21日,由於更名為“上海華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稱變為“華源制藥”,主營業務為維C原料藥、中成藥及天然脂肪醇的生産銷售。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華源集團最終未能給華源制藥帶來更多資源支援,隨著華源係驟然崩塌,華源制藥亦深陷財務數據鉅額造假漩渦,2006年,公司更名為“*ST源藥”,2007年5月,公司被暫停上市。

  從最初的國資股東蘭溪市財政局,到隨後短暫迎來康恩貝入主,再到為時近十年的“華源時代”,*ST博元的“前半生”可謂磕磕絆絆,儘管在旅途上遇到過“有緣人”,但始終沒能迎來一個好結果。在暫停上市後,無論是財務狀況還是市場聲譽,都不復往昔,儘管公司2007年保殼成功實現逾1億元凈利潤從而恢復上市,但無奈已“元氣大傷”,公司此後被拖向了更深的泥潭。

  恢復上市後,以股改為契機,“600656”離開了國企的懷抱。憑藉著一份股改與資産注入方案,“紅頂英雄”麥校勳和“資本大鱷”許志榕粉墨登場,在承諾了鉅額預期盈利和良好的環保産業前景後,兩位“傳奇”人物順利接下了上市公司控制權。

  但僅不到兩年,一度被視為改變公司命運的麥、許二人分道揚鑣,以頗為狼狽的姿勢清退出局。緊隨其後的則是大名鼎鼎的“中技係”,2010年4月,華信泰通過競拍獲得4000萬股公司股份,佔比21%,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華信泰的實際控制人為余蒂妮。據媒體報道,余蒂妮丈夫李曉明正是“中技係”旗下另一上市公司*ST國恒的控股股東深圳市國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可惜,“中技係”非但沒有給公司更多支援,反而將其毀於一旦,使之成為自己的“殉葬品”。

  在“中技係”坍塌後,“600656”基本上就進入了“垃圾時間”,去年4月24日,華信泰所持股份被司法劃轉至自然人莊春虹名下,此後莊春虹進行了減持,最終持股僅佔2.63%,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至此,上市二十五載,數次更名、頻繁易主的上市公司已無實際控制人。

  此後,儘管來自深圳雙開顏集團的許佳明等人曾進駐上市公司,並實際主導了日常運作、資訊披露以及後續恢復上市事宜,但一切為時已晚,按照交易所的現行規則,其告別A股的時間已到。

  “對於這只‘老八股’,我們還是蠻有感情的,畢竟,它在A股市場上存續了近26年。”一位熟悉公司的投資者對上證報記者感嘆。

  事實上,從最初的滬市“老八股”之一到如今首例重大違法退市,“600656”的滄桑與變遷,不僅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苦旅、幾個資本玩家的成敗,而更多的還是與之一起浮沉的中小投資者的傷痛,他們有過期待、有過無奈、有過憤怒、也有過絕望。

  公司飽經蹂躪 炒家無一“善終”

  無論是麥、許二人,“中技係”,還是華源集團,其在染指過“600656”之後,都沒能全身而退

  崢嶸歲月廿余載,幾度梟雄盡消散。在從國有體制中被釋放出來的那一刻,“600656”就如同資本市場的一枚刻下詛咒的頑石,無數資本玩家嚮往其斑斕色彩,而最終皆落得煙消雲散。

  回看民資的首次接手,麥校勳和許志榕2008年時意氣風發,承諾公司當年業績不低於4500萬元,2008、2009年兩年累計凈利潤不低於1億元。

  超高的業績承諾加上轉型環保領域的技術儲備,使更名為“ST方源”的公司走出了一波頗為精彩的上漲行情,並一度被視作“環保概念股”。

  股價的飆升並不意味著公司運營的改善。2008年,公司雖實現盈利4503.7萬元,但到了2009年,卻虧損約4.72億元,麥校勳也因此需向上市公司支付承諾款約5.27億元。

  “整個重組過程中,麥、許使用的招數非常‘高明’,僅僅花了72萬元現金便進駐上市公司,之後便再也沒有掏過一分錢,而是不停地用資産、股份來‘玩轉’上市公司。”一位市場資深人士如是總結麥、許的做法。

  需作承諾補償時,已債務纏身的麥校勳根本無計可施,只得任由股權被司法拍賣。不過,整體計算下來,麥校勳依然在把控“600656”的兩年中賺取了逾億元收益。

  緊隨其後,“中技係”的玩法與麥、許二人幾乎如出一轍。據媒體報道,當時被拍賣股權的估值在8000萬元左右,卻由余蒂妮以1.85億元收入囊中,溢價之高,盡顯“壕”氣,市場一度對其來頭充滿想像。

  但實際上,那並非資金實力雄厚的表現,而是捉襟見肘時“空手套白狼”的賭徒心態。在完成股權交割後,余蒂妮將剛到手的全部股權質押給了國聯信託,知情人士透露,這正是為了償還近2億元的“買殼”借款。

  在市場人士看來,這些資本玩家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把上市公司做好,利用“新概念”,炒作“殼資源”,是他們自始至終的訴求。只是,從資訊披露來看,為了將炒作儘快變現,他們已經不顧法律邊界,紛紛鋌而走險,一再造假瞞天過海。

  例如,根據協議,為了兌現麥、許二人吹過的“大牛”,余蒂妮承諾由“華信泰”代“勳達投資”履行所拍得股份相對應的股改承諾。並在2011年4月29日宣佈,股改業績補償款已支付到位。

  然而,所謂的“股改業績補償款支付到位”被證實是個謊言。2014年6月18日,公司因涉嫌資訊披露違法行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證監會行政調查結果顯示,上述公告中股改業績承諾資金逾3.8億元未真實履行到位。為了“圓謊”,公司更是通過多種手段,不斷進行財務造假。

  不僅如此,“中技係”還一度試圖將天瑞酒店、金泰天創、中信安泰、上海震宇等多個空殼、劣質資産裝入上市公司,繼續抽取早已風雨飄搖的“600656”的血液。

  事實上,早在“華源時代”,上市公司就曾因財務數據失真等問題遭到交易所的公開譴責。2006年4月,彼時的華源制藥承認,發現公司確實存在財務數據失真、會計處理不當、收入不實、虛增利潤等問題。如果按照自查結果進行財務數據追溯調整,公司2001年、2002年、2004年凈利潤應為負值,2003年凈利潤將調減為3000萬元左右。同年6月5日,上交所就此公開譴責公司及多位高管。也正因此,華源制藥在2006年5月17日更名為“*ST源藥”,從此一蹶不振。

  造假問題“爆發”後,曾有華源內部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説,一方面,大股東要求公司每年必須有幾千萬的盈利,另一方面是轉型更需要資金支援,要想活下去必須獲得再融資機會,但一副爛攤子根本實現不了這個目的,用會計手法是“不得已而為之”。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麥、許二人,“中技係”,還是華源集團,其在染指過“600656”之後,都沒能全身而退。如麥校勳在股權悉數拍賣後,最終被曾經的合作夥伴、余蒂妮的丈夫李曉明舉報,並被警方以“合同詐騙”刑拘。2010年,其一手創立的方達集團也因最後一塊資産被拍賣而關門。同在2010年的拍賣中,許志榕所持股份被司法劃轉至黃錚等三名自然人名下,其也徹底淡出“600656”。

  同樣,“中技係”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隨著集團公司轟然倒塌,掌門人成清波也在2014年鋃鐺入獄。2015年10月份的公告中,*ST博元坦言,公司原董事長余蒂妮女士目前已被珠海市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長期南征北戰的國企華源集團同樣沒能堅持到現在,2005年初,其因資金鏈趨緊而陷於整體危機,最終因債臺高築被華潤集團“收編”。

  誰還在“刀頭舔血”?

  *ST博元暫停上市之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為2015年5月14日,公司最新的前十大股東全部為自然人

  回顧“600656”的歷史,自首次滑向退市邊緣起,公司便幾乎離不開“*ST”的帽子,直到被宣佈退市的最後一刻。然而,即便如此,由於曾如“不死鳥”般長期茍延殘喘,使一批A股“拾荒者”甘願“刀頭舔血”,為股價的上下翻飛推波助瀾。

  2008年4月,已處於暫停上市狀態的公司發佈了2007年年報,在2006年虧損逾7500萬元的情況下,給出了盈利1.3億的喜報。而此前,在2007年10月31日的公告中,公司還預告全年虧損。對此,公司的解釋是,2007年12月底,公司股東大會通過了股改方案,潛在實際控制人麥校勳及第二大股東許志榕將所持方達環宇環保公司51%的股權無償注入公司作為股改對價,上述工商變更登記已于當年12月29日完成,該公司納入合併報表,由此産生了1.45億元的營業外收入。

  由於2007年度扭虧,2008年7月1日,公司股票獲得恢復上市,股票簡稱亦變更為“ST源藥”,由於恢復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股價呈現了巨震。當日跳空18.95%高開,隨後一路飆升,最高衝到7.75元,漲幅達56.25%,最後收盤時收于5.44元,漲幅僅9.68%。

  至2011年,由於大股東變更,公司名稱變為“珠海市博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9月16日起證券簡稱變更為“ST博元”。2012年,公司扭虧為盈,由於不再涉及當時的股票上市規則中關於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的情況,2013年1月30日,公司股票簡稱變更為“博元投資”。從2012年12月下旬開始至2013年1月31日盤中創下9.39元的近年高價,公司股價可謂強勢,股價漲幅達到63.7%。

  最新的季報顯示,即使在公司被啟動退市程式之後,依然阻擋不了“牛散”們的趨之若鶩。*ST博元暫停上市之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為2015年5月14日,公司最新的前十大股東全部為自然人,其中除了通過司法拍賣獲得公司股權的第一大股東莊春虹,還有歷來“押寶”ST股的陳慶桃等熟面孔。

  陳慶桃可謂投資ST股的“職業玩家”。除了持有117萬股*ST博元,剩餘持股中不僅多數為ST,甚至還包括了其中的“極端案例”,例如其曾投資\*ST長油800萬股,同時在2015年半年報中持有\*ST新億(1.870, 0.00, 0.00%)460萬股,2015年期末持有\*ST安泰(5.000, 0.09, 1.83%)1100萬股等等,持有的都是風險極高的*ST類企業,甚至是已經退市的公司。

  又如公司第二大自然人股東黃冠輝的投資記錄包括了霞客環保(10.87, 0.35, 3.33%)、黃海股份,兩家公司均曾有*ST履歷,前者已在2015年結束前披露了重組方案,被納入協鑫係的資本版圖,後者則一度戴帽更名為“\*ST黃海(11.350, -0.09, -0.79%)”,而後實施了重組,如今已更名為“天華院”。

  這些A股“拾荒者”的邏輯,往往是選擇問題多、包袱重,不得不改革的公司下手,因為“僵屍復活”、“績差逆襲”的極端個案,往往從這些公司中産生。這一次,他們集體選擇了*ST博元。

  不過,縱然此前曾有過無數的僥倖,*ST博元在A股市場的曲折離奇的K線馬上就要畫完最後一段。這一次,當“不死鳥”的傳説終結,其最後的30個交易日,又會以什麼方式演繹?

退市博元(600656)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