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凈利5連降 中華企業“戴帽”恐難自救

  • 發佈時間:2016-03-23 08: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凈利潤連續五年下降,老牌房企中華企業(600675)如今也戴上了*ST的帽子。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迄今為止,中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企業”)已經成立62年,A股上市23年。中華企業及其大股東上海地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地産集團”)坐擁著上海灘的黃金地塊資源,“經典項目”密布于黃浦江兩岸的主要城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坐擁黃金資源的老牌房企,業績卻逐年黯淡。中華企業2015年年報顯示,去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54億元,同比增長5.4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4.87億元,上年同期虧損4.89億元。

  “我們對市場很有信心,今年我們有20億元的新增投資額準備用於拿地,今後核心目標還是在上海。”對於企業虧損,中華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之前,中華企業之所以會出現虧損,根本的原因還是盲目地向不熟悉的城市擴張。

  不過,業內分析,眼下中華企業正抓住國資改革和大股東支援這兩根救命稻草,實現自救。至於其結果如何,則需要交給時間去檢驗。

  股票“披星戴帽” 五年凈利縮水300%

  3月19日,老牌房企中華企業發佈了上一年度財報,交上了一份並不讓人滿意的成績單。

  數據顯示,2015年1月—12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54億元,同比增長5.4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4.87億元,上年同期虧損4.89億元。

  中華企業方面稱,業績虧損主要係報告期內計提了大額的存貨跌價準備所致。年報顯示,公司2015年資産減值損失為21.93億元,同比增幅為237.53%,增長原因主要為2015年江陰尚海薈、江陰中企上城、朱家角香堤藝墅、松江譽品谷水灣計、杭州禦品灣等項目提存貨跌價準備所致。

  不過,翻閱公司近年來的財報便不難發現,其業績一直不盡如人意。單單凈利潤一項,已經連續5年下降,從2011年的8.47億元、2012年的5.65億元、2013年4.02億元,到2015年的虧損24.87億元,五年時間一路縮水了300%。

  記者在年報中看到,公司項目主要集中在上海及部分二三線城市,市場佔有率較低,部分區域成交量雖然呈逐漸上升趨勢,但成交價格仍未有明顯上漲。

  同時,其年報指出,2015年公司主要做的重點是銷售去化以及資金回籠,通過一系列銷售措施推動項目的去化。去年,公司共簽訂合同金額約80億元,實現資金回籠約91億元(不包括股權轉讓)。

  中華企業相關高層表示,2016年的工作重點依舊會放在存量消化上,“我們下定決心在存量去化上實現‘銷售過百億、主營過百億、資金回籠也要過百億’。”

  不過,中華企業方面也提出了對市場風險的判斷。公告顯示,目前中華企業開發經營的項目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地區。在調控政策持續不放鬆的背景下,公司佈局的部分地區受政策和行業調整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對市場需求形成抑制,影響公司的銷售和資金回籠速度。同時,公司存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房地産項目開發成本和開發産品,在房地産市場激烈競爭和行業調整的大背景下,産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面臨波動的風險,為此可能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産生不利影響。

  股權騰挪頻遭質疑

  2014年8月25日,在中華企業的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憤怒的散戶們與上市公司管理層因為股權騰挪拉扯在一起。小股東們對老牌地産國企之間的多次股權騰挪憤怒不已,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中華企業明明坐擁黃金資源,業績卻越來越黯淡。

  據稱,上海地産國企之間令人眼花撩亂的股權關係,與錯綜複雜的股權更疊有關。綜觀中華企業上市23年的歷史,交織著地産集團、中華企業和上海房地産經營(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房地集團”)三家國企之間反覆的股權糾葛。

  1993年,中華企業在A股上市,國家股股東佔74.57%。三年後,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成立房地集團,並將手中持有的中華企業全部國家股交給房地集團,此時持股63.92%。

  2002年上海市國資委出資成立地産集團。2004年,地産集團以劃轉方式受讓房地集團持有的中華企業股份,成為中華企業第一大股東。由此,上海市國資委通過地産集團,成為中華企業的大股東,直到今天。

  公開資料顯示,自2005年起,股權分置改革推行,部分非流通股對價換取上市流通權。經過三次轉換,截至2010年12月,地産集團的全部股份上市流通,中華企業全部轉為流通股。

  有意思的是,當年中華企業開始從地産集團手中買入房地集團的股份,在2010年12月和2013年7月,分別以8.3億元和12.76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房産集團40%和60%的股份。

  一言以蔽之,在中華企業成立之時,房地集團受國資委委託管理其國家股;隨後成立的地産集團,無償接管了房地集團及其所管理的中華企業股份;接下來,中華企業又付給大股東地産集團約21億元,買下了房地集團的股權。

  上海市國資委旗下三家公司為何要在20年裏左手倒右手騰挪股權?在無償接管與上市公司花錢購買之間,誰盈誰虧?外界不得而知。目前,能看到的結果是,經過多次轉讓,地産集團從上市公司中華企業手中拿走了約21億元。

  4年負債從180億上升到335億

  “我們對市場很有信心,今年我們有20億元的新增投資額準備用於拿地,今後核心目標還是在上海。”中華企業相關負責人稱,之前,中華企業之所以會出現虧損,根本的原因還是盲目地向那些並不熟悉的城市市場擴張。

  回顧從前,2009-2011年作為中國房地産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中華企業的高速擴張期。據克而瑞數據統計,三年間中華企業曾六度拿地,總價80億元,涉及上海、杭州等多個城市的區域“地王”級項目。

  例如2009年9月,中華企業以總價13.99億元拿下了上海寶山區羅店新鎮的D1-2地塊,樓面地價高達9128元/平方米,溢價近三倍,被媒體稱為羅店天價。2010年2月,中華企業又以26.23億的高價,拿下上海松江區龍興路R19-1號地塊,樓板價11111元/平方米,而當時這一地塊的掛牌價只有9.65億元。

  一個個高地價地塊的背後,是深如無底洞的資金吸附。在過去的多年時間裏,地産集團也曾不斷通過委託借款、連帶擔保等形式,對中華企業進行資金“輸血”或為其融資提供便利,旨在幫助其項目建設以及優化借款結構、降低財務成本,但收效甚微。

  業內人士稱,高地價項目一般都會沉澱大量資金,因為一個高價項目而拖累企業發展,甚至拖垮企業的現象並不少見。所以,開發商拿地一般頗為謹慎,即使晉陞為“地王”,也不急於開工,而是進入較長的等待期。然而,如此一來,又會因為資金難以快速回籠,導致成本越壓越重。

  果不其然,中華企業2012年後相繼入市的高地價項目陷入了“降價即虧本、保價則滯銷”的兩難境地。同時,反映在中華企業賬面上的壓力也不輕鬆。記者查詢發現,2011年至2014年間,中華企業負債纍纍,總體負債規模上,從180億元上升至335億元,翻了近一倍。

  正因如此,中華企業計劃轉型城市更新服務商,通過小股操盤、提供代建、幫助政府進行城市更新等服務,輕資産運作,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經營效能。根據中華企業的經營計劃,今年公司要實現“銷售百億、主營過百億、資金回籠也要過百億”等一系列目標,最終確保今年實現扭虧為盈。

  業內分析稱,眼下中華企業正抓住國資改革和大股東支援這兩根救命稻草,實現自救。至於其結果如何,則需要交給時間去檢驗。

中華企業(600675)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