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鍛造韌性公司

  • 發佈時間:2016-02-29 17:14:03  來源:中國江蘇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復原力強的人擁有三個明顯特徵:冷靜接受現實;困難時能找到前行的意義;有驚人的臨時應變能力,擅長利用手中的一切資源。過去34 年,李東生顯示出強大的復原力,TCL 在其治下也變成一家韌性極強的公司。

  市場是不斷演進的,TCL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是我們設立了長遠目標,始終不渝地堅持以及積極適應變化。做實業是一件蠻有挑戰的事情,很考驗定力和耐力。多年來,很多企業從這個市場上消失和沒落,很大程度上因為在遇到誘惑或困境時未能經受得住考驗而失敗。如今,我們正在經歷網際網路變革,網際網路改變了原有的規則,也創造出不少的機會。這些變革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與用戶的關係。作為製造企業,以前把産品做出來賣出去,工作流程就完結了,但現在用戶買了産品可能恰恰是新業務的開始。一家提供智慧終端的公司在提供産品之後,必須要提供服務。有人也許會將新的市場趨勢視為威脅,我們卻認為建立這種網際網路服務能力是一種機遇。如果不能適應行業變化,不能在每一輪産業成長的過程中提升能力,那麼企業將很難長期存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改變戰略經營單位,增加應用服務業務,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思考未來。

  規劃自己 注重修煉

  我一直對技術很感興趣,大學是無線電專業。1982年畢業後,我本來有兩個十分穩定的政府單位可以去,但當年我覺得坐辦公室並不適合自己。所以,我毛遂自薦加入了一家名為TTK的中港合資公司,成為一名技術員。

  TTK是TCL的前身,主要生産錄音磁帶。其實錄音磁帶在20年前就沒有了,最終光碟逐步取代了磁帶。但是,磁帶這個産品在20世紀80年代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利潤,這是我們的第一捅金。

  3 年後,我們轉向第二個産品——電話機。我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並擔任總經理。那時我比較懂技術,但不太懂企業管理。我在完成電話機産品設計和生産線建設之後,由於與外商之間的合作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9 個月後就主動辭職,離開了TCL。那是我第一次做總經理,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困擾,好在後來遇到一位好領導,他叫林樹森,在惠州主管工業,隨後幾年他帶著我招商引資,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有機會跳出來看自己總有好處。那幾年,我意識到自己在管理企業上存在不足,就選修了兩門課程:涉外經濟法律和工業會計。我覺得做企業一定要懂財務、懂金融,另外還要懂法律,特別是做合資企業、做國際業務,如果你沒有法律知識,就很難做出相應的判斷。到1989 年,當我有機會重回TCL 再做企業領導的時候,感覺就好了很多。

  實際上,電話機産品在中國發展非常迅速,這個市場在不久之後就飽和了。接下來,我們又進入音響和彩電市場。1993 年,我成為TCL 電子集團的總經理。在TCL 早期的工作經歷,讓我學會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産業變革的過程中,如果企業要把握住機會,就需要去學習,建立新的模式,並且能夠持續提升能力,不斷適應這個行業的變化。也就是説,企業需要不斷轉型升級、不斷創新,這才是支撐企業往前走的核心。另一方面,我認識到做企業必須聚焦。20 世紀90 年代初期,中國出現過一波房地産熱,當時很多做實業的企業都轉去做房地産了,因為做房地産賺錢快。但是我沒有去,我覺得當時自己的資源有限,只有聚焦做一個事情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於是,我們就把資源集中投入到新業務即彩電上。TCL 從1992 年開始做彩電,用了5 年時間做到國內前5 名。而那些轉行做房地産的企業,後來十有八九都不在了。

  惟精惟一 堅守實業

  如果把追求盈利作為惟一的考慮因素,那麼就不能保證每次選擇是對的。企業的核心能力需要靠長期積累才能夠建立起來,因此做企業必須專注,中國古人説的“惟精惟一”,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做彩電的開始幾年發展得比較順利,但是到1996 年年初時,我們遭遇了一個很大的挑戰。此前我們只是在國內做銷售,並沒有自己的工廠,彩電生産都交由香港的合作夥伴在國內的工廠提供。天有不測風雲,合作夥伴突然車禍去世,這對我們來説簡直是晴天霹靂。我和他的家屬商量,想把公司股權買下來,本已談得差不多了,但誰知競爭對手搶先一步把工廠買走。這相當於把我的糧道斷了,那時幾乎瀕於絕境。

  當我感到絕望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知道深圳有個彩電工廠想要出售,這個工廠的老闆陸氏是香港最早做實業的。我找到他説:“陸老闆,咱們合作怎麼樣?”他説:“行啊,這個項目我賣給你。”不過,當時我手上只有1 億元,如果買了工廠就沒錢發展了。我把實情告訴了陸老闆,希望他能將工廠作價入股,我們投入資金然後一起做。剛開始他沒有答應,後來在業界打聽一番後感覺 TCL 值得信賴,終於還是同意了。這樣,通過並購陸氏的工廠,TCL 得以轉危為機。1996 年,中國彩電價格大漲,我們借力把市場份額大幅度提高,一舉奠定TCL 後續在行業發展的基礎。同年年底,我開始擔任TCL集團的董事長兼CEO。

  此後20 年間,消費電子産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TCL 和其他生産商都經歷了這樣的浪潮洗禮。由於我們很早意識到企業戰略和品牌的重要性,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工業能力和行銷渠道,所以TCL 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持續蛻變與成長。儘管TCL 第一個10 年的業務主要是機會牽引,但是進入20世紀90 年代,我們慢慢有了企業經營的戰略意識和品牌意識。TCL 是中國最早導入VI 視覺識別系統的企業之一,當時花費30 萬元換回來幾十本VI 冊子,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我認為企業要走得長遠,這是必須要做的,因為這意味著全新的管理理念。

  我們最初的銷售體系是計劃經濟下的體系,産品要賣給各地的五金交電站和供銷社,再由他們銷售給終端用戶。這種體系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國有企業就在這一輪經營中被拖垮了。TCL 也損失不少,於是我們決定自己在各地開分公司。從上海開始,TCL 很快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行銷網路。到90 年代後期,TCL 做到中國彩電業的領先者之後,就開始追求更遠大的目標——做中國電子産業當中的領先者,在全球電子産業當中爭取一席之地。

  這個觀念是在2001 年中國加入WTO 之後逐步形成的。那時我們看到了大趨勢,中國經濟必將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大的邏輯。所以,我們一定要立足於全球産業市場佈局,來打造自己的能力。那個時候,我們就在鞏固好本土市場之餘,努力尋找加快國際化的步伐。於是,就有了2004 年的跨國並購。

  鍛造韌性 及時復原

  2004年1月,我們收購湯姆遜彩電。3個月後,我們又與阿爾卡特公司在巴黎簽訂了合作協議。這兩次跨國並購的初衷是為了打造TCL 的國際化能力,但由於當時管理失控,再加上並購之後行業發生了極大的轉型,造成了TCL歷史上最困難的一段時期。

  當年湯姆遜是擁有彩電專利最多的公司,這點很有吸引力,但它的專利基本上集中在顯像管。並購發生兩三年後,全球彩電快速從顯像管轉向LCD。所以,我們並購後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建立國際化的管理能力。但中西文化衝突很大,要順暢運轉非常困難;二是需要TCL 整個系統迅速改變,以適應整個産業、市場和技術的快速變化。由於這兩個事情同時發生,讓我們顧此失彼。

  至於手機並購,我們付出的代價並不是太大。手機行業受到衝擊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加入WTO之後關稅很快降為零,外商大舉入侵國內市場。當年和TCL 同時拿到手機生産許可證的其他12 家國內企業全部因此垮掉了,但我們的手機業務卻活下來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有跨國並購形成的海外市場,海外業務也就得以快速復原。現在,我們手機的銷售收入85% 都來自海外市場,利潤則幾乎全部來自海外市場。

  儘管如此,跨國並購之後我們還是遭遇了兩年虧損。我記得2005 年底到2006 年初,我們團隊密集召開了6 次會議,大家靜下心來反思跨國並購哪些做對了,哪些沒做對,産生困難的原因是什麼,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幸運的是,在我們面對那麼大困難的時候,團隊裏面沒有人選擇離開,大家一起抗住了壓力。

  痛定思痛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必然選擇,但是路徑可以有很多種。我們既然選擇了跨國並購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既然産品技術需要轉型,那麼我們就圍繞轉型重新建立能力。企業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即便當期帶來比較大的虧損,但要努力保證重組後公司業務保持健康。

  想明白之後,我們就在內部堅決執行。我當時寫了一些文章,還組織團隊延安行,給大家打氣。同時,在企業的安排上也做了一些調整。困難時期必須主動收縮規模,必須把一些能夠變現的業務和資産變現,增加現金。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企業不會因為虧損垮臺,但會因為現金流斷裂而垮臺,因此我們就圍繞現金流進行了積極的調整。

  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後,大家也就能同心協力重構企業能力。2007 年,我們又開始恢復盈利。到2009 年,我們的規模開始回升。最近5 年我們的規模保持了較快的增長,2014 年的銷售額增長到1010 億元。回顧起來,2004 年跨國並購之初我們的銷售額80億元,並購高峰的時候,銷售額曾達到500 億元,低谷的時候是300 億元,現在我們達到1010 億元。所以,從長一點的時間軸來看,我覺得TCL 的跨國並購在戰略上是對的,也有成但代價比預期的要大。

  適應變化 不斷創新

  過去5 年,消費電子産業又迎來了巨變。網際網路衝擊到大多數企業,有的企業甚至在行業變革中逐漸衰落或消失了。但是,因為跨國並購形成的巨大市場規模,讓我們這幾年能夠繼續擴張。2010 年TCL 投資200 多億元建立華星光電,5 年來陸續在新一代螢幕領域投資660 億元。現在,華星光電已經給我們帶來很多收益,但它並不是TCL 轉型和創新的終點。

  TCL 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除了國際化,最近兩年我們還強調“雙+”(産品+ 服務,智慧+ 網際網路)戰略轉型。我們希望成為全球化的智慧産品製造及網際網路應用服務企業集團。這是TCL 新的企業定位。圍繞網際網路應用和服務,我們6-7 年前就開始做一些嘗試和佈局,目前形成三大服務業務領域:第一個是網際網路應用和服務事業本部,包括最早期支援智慧電視的歡網、全球播家庭影院,以及我們一直在做的智慧家居。另外針對商用和家庭,我們和思科合作成立基於視頻通信技術平臺的智慧雲公司。第二個是銷售及物流服務業務群,包括翰林匯和酷友科技(即 O2O 業務)等。第三個是網際網路金融,TCL 本來就有內部的服務金融部門,現在這個項目可以擴展到為關聯方提供服務,未來我們希望能向用戶提供服務。

  網際網路應用這部分我們經過多年的探索,2014 年已經産生了將近4 億元的凈收入。2015 年,我們預計網際網路金融業務能夠帶來7 億元的凈利潤。網際網路應用服務這塊暫時還沒有什麼利潤,但是它的收入在快速增長,用戶也在快速積累。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結果,所以我們會繼續加大投入。

  我們現在制定了一個倍增的計劃, 希望用3-4 年的時間讓企業的規模倍增,全年營收達到2000 億元,這樣就達到了國際同行的規模。其實,規模倍增是結果,最重要的是我們自身能力要得到提升。今後,TCL 還將圍繞産業打造在技術創新、工業、全球化的品牌和渠道、網際網路應用和服務四大核心能力。

  正如我之前所説,網際網路既改變了規則,也創造出不少的機會。如果我們想要取得進步並持續發展,最要緊的不是避免困難的出現,而是要一次次戰勝困難。

TCL集團(000100)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