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TCL集團發佈公告,子公司“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公告稱,本次更名既可準確反映其業務內涵和在公司長期規劃中的戰略定位,也有利於相關方了解公司主業構成和經營情況,更有利於推進半導體顯示業務的全球化進程,進一步提升其業務拓展能力及國際競爭力。
在TCL集團的半年報業績會上,對於大家關注的TCL集團何時更名的問題,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明確表示,確實考慮過把上市公司改名為華星光電或TCL華星,後來放棄,未來將持續在高科技行業尋求發展機會。
在資本市場和眾多媒體的一致預期下,華星光電更名為TCL華星,而不是在上市公司層面完成的,背後原因值得推敲!
半導體顯示可能不是TCL集團科技戰略的全部?
今年年初,TCL集團的年報中,董事長致辭中有段頗有深意的表述:“通過這次重組,本集團將轉型為高科技産業集團……集團將努力開發新型顯示技術和材料,擇機進行兼併重組以提升行業競爭力,並向上下游業務拓展增強産業鏈把控能力。……將通過兼併重組的多種方式擇機進入其他高端基礎核心科技産業,培育壯大新動能。”
今年以來的,收購JDI、鴻海廣州項目、印刷顯示先導線……TCL産業層的傳聞或是消息一直不斷。現在看來,上半年完成的重組剝離可能是TCL一個階段的落幕,但更是一個全新階段的開始。
TCL集團沒有更名為TCL華星或華星光電,透露出TCL集團在其他高端、基礎、核心科技産業佈局的明確示意,華星作為TCL科技戰略的構成産業之一,自然不能作為其整體名稱。
遵從市場預期 增強主營業務的認知度
華星光電在TCL集團業績中一直是挑大梁的角色,長期以來充當著TCL集團“利潤奶牛”的美譽。據TCL集團剛發佈的三季報顯示,TCL華星出貨面積1,529.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2%,實現營收245.6億元,同比增長28.4%,在TCL集團整體營收中佔比近六成。自2012年投産後,華星光電7年來每年均實現盈利,平均凈利率10.53%,也是唯一的自年投産以來每年都盈利面板企業,在産業週期各階段均實現了運營效率和效益全球行業領先。
但對於我們來講,TCL集團是打在電視、手機甚至空調、洗衣機等業務上的烙印,與華星的關聯性非常弱。對於大多公眾,是不了解TCL集團目前的主營業務是面板,是半導體顯示,仍是看到TCL集團就想到家電,看到電視市場決定買賣TCL股票。如何改變38年建立的認知可能是重組後的TCL集團最艱難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講,無論是TCL集團改名還是華星光電更名,都是縮小TCL實際業務和市場認知偏差的路徑之一。
借助TCL海外影響力 提升全球化能力
經過十年的飛速發展,TCL華星已經建立較好的規模和效率優勢。TCL集團剛發佈的三季報顯示,TCL華星出貨面積1,529.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2%,實現營收245.6億元,同比增長28.4%,TCL華星55吋電視面板市佔率全球第一,LTPS手機面板市佔率全球第二,86吋商顯面板市佔率全球第二。
9月末,華星在印度工廠開工,項目一期規劃年産出800萬片大尺寸及3000萬片中小尺寸的模組,預計將在2020年上半年量産。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彩電市場和第二大手機市場,已成為終端廠商的重要市場,TCL華星作為首家出海印度的面板廠商,急需建立全球化運營的能力,作為中國最早開始國際化運營的企業,TCL可以成為華星標識。
可見更名不單是公司核心業務轉型水到渠成的體現,也更加是全球半導體顯示産業向中國大陸轉型必然趨勢中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趙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