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大限雖至 減持“洪峰”或低於預期

  • 發佈時間:2016-01-06 07:23:5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大股東減持禁令到期已成為高懸在A股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證監會在去年7月8日發佈“18號文”,規定6個月內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該禁令將大股東減持風潮壓下,成為穩定市場的一大舉措。如今,減持禁令即將到期,一些上市公司公佈了大股東減持計劃,昔日“房間裏的大象”似乎有變成“下山猛虎”的可能。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監管部門將出臺新規引導大股東減持有序退出;部分上市公司表示,將避開當前的風口浪尖,與大股東加強溝通,推動其主動延長不減持承諾期,穩定投資者信心。機構投資者則表示,減持禁令到期對市場心理造成了不小衝擊,需要積極應對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投資者憂心減持“堰塞湖”

  昔日市場的穩定劑,在即將解禁之際,卻成為動搖市場信心的催化劑。2015年7月8日,為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證監會發佈“18號文”,明確規定“從即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以下並稱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大股東二級市場減持禁令的出臺,成為當時穩定市場的有力舉措,一定程度緩解了當時“氣勢洶洶”的減持風潮。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下半年重要股東的減持規模為1142億元,而2015年上半年為4349億元。隨著減持禁令的出臺,大股東二級市場減持基本銷聲匿跡。與此同時,協議轉讓、大宗交易等通道成為相關持股方進退的通道。

  如今,隨著減持禁令即將到期,大股東及董高監二級市場減持禁令將解凍,減持“堰塞湖”或成為市場的一大不確定性因素。“大股東通過減持實現投資回報,通過增減持股份進行相關資本運作等是比較基礎的需求。在市場有序運作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對減持的規範集中在資訊及時、充分披露等層面。當時出臺‘18號文’,發佈減持禁令則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做法,到期解禁也是恢復正常市場秩序的必然,但隨著解禁時點到來,對市場信心會有不小的衝擊。”廣發證券相關人士認為。

  目前,對於禁令形成的減持“堰塞湖”情況如何,市場上有多種估算。東北證券認為,綜合考慮目前市場的估值水準,減持禁令解凍後減持壓力在1600億至3300億之間。國金證券研報認為,“18號文”6個月有效期內解禁的限售股將在1月8日全部解除減持禁令,可減持的最大規模約為1.2萬億,佔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5%。另外,考慮到春節假期和年報、一季報披露窗口期(年報和季報前30日、快報和預報前10日禁止減持)等因素影響,1月份二級市場資金面或受到短期衝擊。

  對此,證監會1月5日表示,“1月8日大股東減持股份政策到期後,會有1萬多億股份集中減持”的説法不符合實際。證監會表示,雖然大股東股份的流通市值不小,但並不都有現實減持需求。從近年來實際情況看,大股東減持60%是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進行的,有效緩解了對市場的壓力,大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金額佔總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0.7%左右。

  另外,“18號文”規定,上市公司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6個月後減持本公司股份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證監會5日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完善規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規定,對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建立減持預披露制度,並在一定時間內對減持股份的比例進行限制,引導其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途徑減持,既可實現應對股市異常波動臨時性措施的有序退出,又可防止大股東集中減持對市場造成衝擊。該規定將於近日公佈。

  上市公司對衝負面影響

  “減持禁令到期,上市公司面臨的壓力很大。近期,很多投資者致電公司,直接質問大股東有沒有減持計劃,讓我們盯緊一些有減持意願的股東方。雖然多次解釋減持計劃的主導權不在上市公司,但投資者多很直接的將壓力拋給上市公司。”上海一家上市公司證券事務代表不禁吐槽。

  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多家上市公司發現,面臨政策到期的時間節點,上市公司也在多方尋求應對可能出現的減持“洪峰”的方法。總體來看,目前上市公司在與大股東等保持密切溝通的前提下,有三點應對策略:一是儘量避免在政策到期節點上推出減持計劃,“掐點”推出減持計劃將對投資者心理造成很大影響;二是等待政策信號的明朗化,在未明確禁令到期後如何推進大股東等有序減持的情況下,按兵不動是上策;三是通過溝通,讓一些未有減持計劃的大股東儘快公開表明其不減持的意願。

  在經歷1月4日、5日兩個交易日的震蕩後,上述“解局之術”正在逐步發揮作用。目前,除數量有限的幾個上市公司推出減持計劃外,並未出現大面積“掐點”減持的情況。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年前交易所已經就減持禁令到期與上市公司保持溝通。有上市公司人士表示,此次證監會明確將出臺減持新規,交易所也表達了希望上市公司等待政策明朗後再推進減持事項的意思。

  此外,1月4日、5日世紀華通美欣達金達威三花股份太陽紙業等上市公司發佈大股東等承諾不減持公司股份的公告。5日晚間,上海綠新公告稱,為提升市場信心、保護公司股東利益,公司控股股東順灝投資承諾自2016年1月5日起一年內(即至2017年1月5日)不直接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另外,永利股份網宿科技海倫哲等上市公司也公告表示,大股東、董監高等主動承諾一段時間內不減持公司股份。諸多上市公司都在積極“對衝”減持禁令到期給市場帶來的影響。

  減持“洪峰”或低於預期

  減持禁令到期,昔日“房間裏的大象”是否會變成當下“下山猛虎”,成為新年開局市場最為關注的一大熱點話題。

  元普投資董事長兼投資總監張強認為,大股東減持解禁是否會對大盤有影響還需要仔細觀察,因為這關係到股東是否願意在當前環境下折價套現,背後的因素十分複雜。但無論如何,解禁到期對投資者的信心是一個較為明顯的打擊。張強認為,大盤沒有出現大幅上行趨勢,不應對限售股解禁過度悲觀,畢竟數據表明股東往往在市場過度樂觀的情緒之下進行減持,而不是在恐慌之中減持。

  海通證券此前測算認為,預計1月份實際減持規模小于1400億元,如果1月8日大股東集中減持,不排除出現類似窗口指導的措施熨平衝擊。海通證券認為,從歷史上看,産業資本增減持並不會改變市場原有運作趨勢。産業資本增減持的規模主要受市場影響,市場行情高漲時,凈減持規模會不斷上升。

  綜合2016年兩個交易日的市場情況看,廣發證券人士認為,以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情況以及監管部門發佈的消息判斷,減持“洪峰”已經得到市場走勢、政策環境等各方面的“對衝”。“2016年兩個交易日市場巨震,不少個股現有價位已經失去了減持價值。除非有急迫的資金需求,折價減持並不是很好的選擇,再加上證監會表示將出臺新規引導減持,上市公司大股東等也公告自動‘加鎖’,對減持解禁的恐慌情緒會逐步疏解。”

  但也有機構提示投資者仍要警惕“猛虎下山”的風險。“新政的設計需要權衡多方面情況。此次市場對減持産生恐慌情緒,一方面是對減持禁令形成的減持‘堰塞湖’擔憂,擔心巨量減持衝擊市場;另一方面是現在大股東等持股方的資金來源、投資方式已經發生變化,杠桿參與定增、純粹財務投資等,這些持股方的減持意願、退出方式不同於以往。”有機構投資者認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