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海運巨頭重組“合二而一” 鋼鐵企業裁員勢在難免

  • 發佈時間:2015-12-18 08:08: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資本大鱷“失聯”又出現股市關注如何減震蕩

  這幾天財經圈最大的新聞莫過於“郭廣昌失聯”。12月10日下午,有社交媒體傳出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被警察帶走的消息,各大社交平臺被瞬間引爆,引發多種猜測。直到12月11日晚間,復星系旗下多家控股公司發出公告,確認郭廣昌正在協助相關司法機關調查。當天,復星系控股、參股的公司除了停牌的之外,幾乎全線下跌。復星國際等復星系旗下多家控股公司發出公告確認多家臨時停牌公司將在14日復牌。有人注意到,復星國際11日早間發佈短暫停牌公告的署名是“復星國際副董事長梁信軍”,晚間發佈內幕消息及恢復買賣公告時的署名已經換為“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14日,有媒體報道,復星董事長郭廣昌已經結束協助司法機關的有關調查,平安返回家中。有記者稱14日在復星2015年度工作會議上見到郭廣昌本人。一份由郭廣昌本人所做的演講也在廣泛流傳中。

  樹大招風。知名企業家是公眾人物,是媒體最關注的新聞源。郭廣昌身價不凡,知名度高,出了事,當然會引爆媒體。此前,郭廣昌已經多次身陷“被調查”傳聞,大家關心的是,這一次“中國巴菲特”能否全身而退?其實,到現在為止,人們對郭廣昌這次“失聯”還是一頭霧水,好像“有事”,又好像“沒有事”;好像是別人的事,又好像是自己的事。當然,事情還在調查之中,究竟如何還需“且聽下回分解”。人們的猜測集中於是否與官員腐敗案相關,因為腐敗大案多數與房地産和金融有關,而郭廣昌正是這兩個領域的高手。從資本市場的反應看,投資者可能關心如何使這類事件對股市或上市公司的衝擊小一些,對投資者的保障多一些。

   鋼鐵業減産裁員或難免政府助解企業後顧之憂

  據媒體報道,鋼鐵裁員潮已開始從中小型民企波及特大型國企。據稱,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下稱武鋼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已出臺減員增效實施方案,計劃在三個月內裁員6196人。武鋼股份2014年報顯示,共有在職員工27760人,意味著此次裁員幅度超過兩成。此次裁員將在2016年2月底前完成。同時,武鋼股份將開展定編定崗工作、開展全員競爭上崗工作、開展離崗安置工作。多位匿名的武鋼集團在職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整個武鋼集團或將裁員1.1萬人,且將在明年全員減薪20%。另一方面,武鋼集團對外宣傳負責人稱“武鋼絕不存在裁員減薪這回事”。對於近期網傳的“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就減産減員致全體職工的公開信”,武鋼集團官網微信“幸福武鋼”于12月7日進行了辟謠。這起“董事長公開信風波”與日照鋼鐵、包鋼集團相似傳聞一樣,屬於虛假消息。

  有關武鋼大規模裁員的報道,還沒有得到最後證實,有點撲朔迷離。不過,鋼鐵業産能嚴重過剩、全行業陷入困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削減産能是整個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削減産能,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員向何處去,就是冗員如何安置。現在,一提到裁員,企業似乎“負面”得不得了,這種意識必須要改一改。需要挑明的是,大量産能過剩的行業,無論怎樣調整、怎樣轉型都繞不過去一個坎:大量過剩産能如何砍掉,大量原來生産崗位的冗員如何裁掉。如果一切原封不動,靠國家支援勉強維持,則會導致低效率持久化,會使産能過剩日甚一日,庫存永無消化之日,最終傷害的是國民經濟基礎,也會使勉強在崗的員工成為更大的受害者。這是個艱難時刻,也是個痛苦時刻。政府應該在免除或緩解企業職工的後顧之憂上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在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

  用酒代工資如強買強賣銷售大擴張還需走正道

  據媒體報道,將自營白酒和紅酒等産品納入集團創收體系,是上市公司湖北宜化在主業低迷下的多元化策略,不過,此舉已遭到各界的強烈批評。酒業寒冬之下,湖北宜化集團旗下金沙回沙酒的銷量實現8年37倍增長,成為行業黑馬。這背後,宜化集團的內部員工銷售模式功不可沒。調查發現,這一再被宜化集團高層津津樂道的行銷策略,卻被演繹成用酒抵發員工工資,甚至衝抵供應商賬款等另類方式,讓許多宜化員工、採購商及供應商敢怒不敢言。有人指出,“跟宜化做生意必須買宜化的酒,這在當地是公開的秘密”。上述所指的酒,包括湖北宜化母公司宜化集團先後收購的貴州回沙酒、大關酒、河南豫緣春酒和拉亞紅酒。湖北宜化負責人則回應:“這些都是誤會,我們接到過類似反映,查清後,發現只是供應商的誤會。我們員工可以自願利用私人渠道賣酒,這是鼓勵員工額外創收,全屬自願,絕不可能出現強制購買。”但一位在宜化集團旗下化工廠上過班的老員工直截了當地説,“你不買酒,貨款就慢慢拖,反正就是拿不到錢。”

  如果在市場上,誰要強買強賣,工商局和消費者協會都饒不了他。可是上面的報道顯示,酒被用來折算職工工資,甚至衝抵供應商賬款等,這和市場上的強買強賣有何區別?如果有,那就是規模更大,強迫手段更“冠冕堂皇”。對於這種行為,企業負責人矢口否認,可見這類行為是不光彩的行為。我們也不希望這些行為是真的。企業的銷售渠道需要打開,但絕不能用這種方式;企業員工的積極性需要發揮,但絕不能用以酒代薪的手段。另據報道,剔除政府補助,宜化賬面虧損6718萬元。2014年財報顯示,去年湖北宜化總營業收入182億元,凈利潤卻只有3103萬元。而同期內,公司收到的政府補助就有9821萬元。這或許是企業“不擇手段”賣酒的背後原因。但這種見不得臺面的手段,能夠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嗎?

  海運兩巨頭握手重組央企再現海上巨無霸

  日前國資委網站發佈消息,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遠)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實施重組。據悉,兩家央企的合併將締造出運力全球第四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即傳言已久的“中國神運”,其重組涉70多項資産交易。據悉,中遠中海締造的“巨無霸”名稱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總部設在上海。公開資料顯示,中遠在A股相關上市公司包括中國遠洋、中遠航運。中海在A股相關上市公司包括中海發展中海科技中海集運。據中金公司介紹,這次重組包含70多項資産交易,其複雜程度居中國資本市場之首,也是近20年來國際資本市場上極其罕見的複雜重組交易。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際集裝箱運輸市場屬於寡頭壟斷市場,小型航運企業很難進入。而中遠中海兩家集運航線重合度較高,易於開展倉位共用等方面的合作。在大船化驅使下,兩大集運船隊形成合力有利於市場競爭,有利於國內航運業發展,並提升國內航運企業的經營效率。這個概括很準確。但是,提高運營效率是否只有“合併同類項”這一種方式?適當保留多個市場運營主體,就一定是降低效率嗎?如果一個行業多家企業都合併成一家,那和計劃經濟又有多少區別呢?還有人説,中國企業很容易“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形成大一統的超大企業,可以避免自相殘殺、自相壓價,有利於中國企業開拓國外市場。這又是把因果關係混淆了。對於競爭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引導,可以規範,可以實施懲戒,但非得把對手變成一家,將來出現“面合心不合”的狀況,照樣會對效益有損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