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評論:只有7名員工的上市公司是怎麼活下來的

  • 發佈時間:2015-09-15 02:31:00  來源:新京報  作者:畢舸  責任編輯:楊菲

  “A股最低調公司”的生存法則,也就暴露出A股市場長期以來所謂“嚴進寬出”規則的嚴重滯後,導致上市公司“殼”資源的稀缺性被放大。

  1年半“零營業收入”、6年無主業、10年累計利潤不足200萬元……一連串經營“慘況”下,員工僅有7人的袖珍上市公司*ST星美,竟然能存活下來且在大浪淘沙的A股市場長期保有一席之地。更為詭異的是,9月2日,*ST星美公佈了與歡瑞世紀影視傳媒重組並募集配套資金的交易預案,擬通過注入影視傳媒資産,實現營收和轉型。

  説得難聽點,*ST星美就是一隻典型的“垃圾股”,對於股民來説,真正的投資價值早已不復存在。可這家公司仍然僵而不死,無非還在於它所謂的殼資源,這恰恰映射出當下證券市場面臨的結構性難題。

  雖然我國證券市場早在上世紀末借鑒國外經驗,對財務狀況或其他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冠之以“ST”、“*ST”等。然而,這一看似威嚴的監管大棒,在實際運用中卻成效甚微。截止到2015年8月22日,滬深兩市被終止上市的公司僅有12家,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納斯達克每年有大約8%的公司退市,其中大約一半是強制退市。紐交所的退市率大約為6%,其中約1/3是強制退市。由於退市企業和IPO企業數量相當,近幾年紐交所上市企業數量穩定在2000家上下。

  相對於美國證券市場對於上市公司品質的篩選如此嚴格,“A股最低調公司”的生存法則,也就暴露出A股市場長期以來所謂“嚴進寬出”規則的嚴重滯後,導致上市公司“殼”資源的稀缺性被放大,*ST星美屢屢遇到貴人也就不足為奇。

  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家公司多次自救的過程涉嫌違規內幕交易。如報道中所披露的,2011年、2012年*ST星美順利保殼,其主要原因“源於大股東讓渡商業機會”,即大股東通過介紹客戶訂單給子公司,使得子公司得以保殼自救。這種純粹是為了保殼、而非公司市場競爭力掙錢的作偽現象,理應受到嚴格問責,監管層卻在關鍵時刻失察,也就讓*ST星美的投機遊戲可以順延下去。

  時至今日,*ST星美眼看又要通過業務重組來一次金蟬脫殼。如此只能證明,如果監管層一味奉行“父愛主義”管理,資本市場就很難獨立發展,而“契約至上”的市場化導向也難以確立。監管層也無從通過立法,行政和執法,從制度和文化傳統上保證證券市場的契約至上精神,使得市場主體和政府的行為穩定、可預期。

  類似于*ST星美以鑽制度空子為生存法則的案例,是A股市場轉型之痛,説到底還在於監管層能否落實貫徹證券法和其他監管法規,維護市場“三公”。比如市場期盼已久的“註冊制”改革,究竟何時能開啟大幕,從而消除殼類企業的灰色生存土壤?對欺詐、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行為的打擊力度能否持續強化?這恰恰考驗著監管層深化制度改革的決心和行動。

  畢舸(財經評論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