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銀杏葉”風波持續發酵 多家上市公司召回産品

  • 發佈時間:2015-06-01 08:47:5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恒

  “銀杏葉”風波遠未停息。5月29日,國家食藥監局再發文,通告5月19日發佈《關於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違法生産銷售銀杏葉藥品的通告》以來,銀杏葉藥品專項治理工作情況。

  通告顯示,寧波立華制藥有限公司違法銷售銀杏葉藥品,目前浙江食藥監管局已對其立案調查。此外,又有17家銀杏葉製劑生産企業和4家銀杏葉提取物生産企業主動採取停售、召回等措施。海王生物(000078,SZ)、益佰制藥(600594,SH)、信邦制藥(002390,SZ)、科倫藥業(002422,SZ)等上市公司,均表示主動封存、召回銀杏葉産品。

  上市公司中不乏“躺槍”案例。益佰制藥5月30日稱,公司生産的銀杏葉片生産所用的銀杏葉提取物供應商重慶“科瑞南海”具有相應資質,但5月24日,科瑞南海已主動上報部分提取物從不具備資質的企業購買。

  多家上市公司召回産品

  在國家食藥監局5月20日發佈關於雲南白藥(000538,SZ)等上市公司涉及非法“銀杏葉提取物”事件一週後,雲南白藥終於承認其子公司雲藥資源涉案。

  5月29日,國家食藥監局再發文,通告了5月19日以來銀杏葉藥品專項治理工作情況。通告顯示,寧波立華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立華)違法銷售銀杏葉藥品,目前浙江省食藥監局已對其立案調查;包括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岳分公司在內的17家銀杏葉製劑生産企業和重慶科瑞南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4家銀杏葉提取物生産企業主動採取了停售、召回等措施,並及時向所在地省級食藥監部門報告。

  記者注意到,更多上市公司受到牽連。海王生物儘管進行了自查,表明5月19日國家食藥監局通報的26家違規企業與海王生物下屬子公司深圳海王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王藥業)並無供應關係,但海王藥業卻在5月27日收到了供貨商寧波立華接受專項檢查的通知。據媒體報道,寧波立華是另一家上市公司朗生醫藥(00503,HK)的全資子公司。

  除此之外,益佰制藥、信邦制藥、科倫藥業等上市公司,均表示主動停售、封存、召回銀杏葉産品。“公司採用補充檢驗方法對所有有效期內的銀杏葉片進行了檢驗,發現個別供應商供給我公司的銀杏葉提取物生産的部分批次製劑産品品質指標出現異常。”科倫藥業5月30日亦表示。據了解,2014年科倫藥業銀杏葉片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0.12%,佔公司營業毛利0.28%。

  原料外購有品質風險

  記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銀杏葉提取物來源於外購。卓創資訊醫藥分析師趙鎮向記者表示,藥企自行生産要考慮原料成本,“直接外購能降低運作成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也持相同觀點,他還認為,藥企外購銀杏葉提取物亦可能是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量。

  不過,藥企在採購銀杏葉提取物時,或許就已經因把控不力而出現品質問題。以益佰制藥為例,公司稱銀杏葉提取物供應商重慶“科瑞南海”具有相應資質,但5月24日,科瑞南海已主動上報用於藥品生産的部分提取物從不具備資質的企業購買。即是説,銀杏葉提取物在中間環節已失守。

  國家食藥監局在上述通告裏表示,從桂林興達購買銀杏葉提取物的24家藥企中,只有黑龍江天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4月所購的500公斤銀杏葉提取物在入廠時被檢驗出不合格,未投入使用。

  在史立臣看來,藥品檢測監管缺乏統一標準也是導致品質問題的原因之一:“有關部門只關注藥品的有效成分是否達標,往往忽略了有害成分,沒有要求強制性檢測。另一方面,檢測藥品的設備價格不菲,藥企通常只按照國家出臺的標準做相應的檢測,只要達到某幾項標準即可,其他一些潛在的有害指標就被忽略了。”

  實際上,此次銀杏葉事件背後潛藏的,是所有植物提取物産品的安全隱患。中國醫保商會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植物提取物出口達17.78億美元,佔中藥産品出口總額的49.48%。

  史立臣告訴記者,其他植物提取物産品也面臨著質控不嚴的問題:“植物提取物用作藥用只是一部分,更大的需求在於保健品,如果這一部分産品也存在有害物質超標、監管不力的情況,後果也十分嚴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