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將吸引增量資金持續流入
- 發佈時間:2014-11-18 02:51:09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王文舉
滬港通開通首日,滬港兩地行情出現了諸多奇怪現象:滬市大盤藍籌股下跌,創業板股逆勢大漲;A+H股公司中,相關價差非但沒有縮窄,反而在擴大;內地投資者對港股通的參與熱情不高。記者就此專訪了國信證券總裁助理、發展研究總部總經理何誠穎。他認為,很多都是暫時現象,隨著滬港通的進一步推進和成熟,兩地交易制度也會逐步接近,增量資金將持續流入,A、H股價差將呈現出穩定或進一步收斂狀態。
增量資金入市 短期行情未結束
新京報:今年A股走了一波的上漲行情,但對於此輪行情的原因,市場眾説紛紜,有無風險利率説,也有滬港通和國企改革,那麼您認為A股走牛的內在原因是什麼?
何誠穎:自2014年7月份以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滬港通、估值歷史新低、流動性釋放的背景下,A 股市場迎來了一波猛烈的上漲,應該説,改革的紅利預期是推升本輪行情的關鍵。此次改革的目標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可以説,市場化是未來改革的主要方向。從短期來看,利率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預期推動無風險利率下行、資本市場領域的開放即滬港通推動藍籌股估值回歸、國企改革釋放的産業資本活力等都有助於A股市場的上漲。從長期來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有助於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實現宏觀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平穩過渡,上市公司盈利水準也將受益於經濟的“新常態”而企穩回升,這將為A股提供堅實的基本面保障。
新京報:但滬港通開通首日,港股和A股同時出現了下跌,您對11月17日的盤面如何看,是不是意味著行情短期結束了?
何誠穎:17日滬港通利好兌現,滬港兩地行情出現下跌。但這並不意味著行情就此結束。滬港通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滬港兩地資金存量上的重新分配,而是在於通過兩地市場的融合和交流,吸引更多的增量資金入市。
新京報:滬港通開通前,一些人表現出了不看好,因為目前兩個交易所的交易制度存在諸多不同,您是如何看待這種制度上的差異?
何誠穎:滬港兩市制度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制度上的差異短期內對滬港通的推行産生了一些影響。隨著滬港通的不斷推行,兩地交易制度的差異將會不斷減少——如近期上交所已表示具備恢復A股T+0制度的條件,從而促進內地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這也是推行滬港通的本意所在。
新京報:目前來看,A股的估值並不便宜,創業板已經超過60倍,您認為這輪行情能否繼續?
何誠穎:本輪股市上漲就是在宏觀經濟減速、貨幣政策穩中偏緊的背景下産生的。國企改革與滬港通實施的制度紅利預期推升大盤藍籌股估值回歸,以金融、地産、醫藥、通信、電子、食品飲料等為代表的新老藍籌在本輪上漲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同時,改革的預期提升投資者信心,吸引增量資金的持續流入。
港股通熱度為何低於滬股通
新京報:滬股通的當日額度已經用完,而港股通的當日額度還有80%,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何誠穎:滬港通開通首日,滬股通的餘額已經用完,而港股通的當日餘額僅用17億,還有近88億。香港股市以成熟的機構投資者為主,注重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他們對內地市場的交易制度和市場環境也早有準備;而內地投資者多為個人投資者,對於港股T+0、不設漲跌停板等交易制度不熟悉,以及對匯率風險存在擔憂,這些導致了內地投資者對港股通的徘徊。
新京報:滬港通開通首日,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A+H股公司中,H股股價較A股折價越明顯的公司,其H股出現大跌,相關價差非但沒有縮窄,反而呈現擴大之勢?
何誠穎:A、H股價差較大的公司在滬港通開通前已出現一定程度收斂。滬港通開通首日,北向交易資金大大超過南向資金,價差出現一定幅度擴大。個人認為這種擴大是暫時的,隨著滬港通的進一步推進,兩地交易制度也會逐步接近,價差將呈現出穩定或進一步收斂狀態。
新京報:但一些投資者反映,通過港股通購買港股的交易成本巨大,主要體現在匯兌成本上,您認為這會影響滬港通今後的推行嗎?
何誠穎:按照滬港通此前規定,投資者買入港股時,證券公司利用港元賣出參考價,計算投資者需要支付的人民幣資金;投資者賣出港股時,證券公司利用港元買入參考價,計算投資者可以得到的人民幣資金。如果按照參考匯率來算,投資者在投資港股時買入已先虧損5.82%,當然實際上可能有些出入。但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通,也有買賣價差三年內免交個人所得稅等利好政策。隨著滬港通的進一步推進和成熟,滬港通給兩地投資者帶來的投資上的雙贏將不斷顯現,由於匯率兌換因素産生的影響會逐漸減少。
大盤藍籌吸引力有多大
新京報:您之前説,滬港通後,A股的估值將會向全球市場靠攏,而當日走勢估值高的創業板股逆勢大漲,而大盤藍籌卻普遍下跌,這是否超出您的預期?
何誠穎:大盤藍籌股前期已有較大幅度上漲,創業板近期則遭遇重挫。滬港通利好兌現之日,出現藍籌股下跌、創業板上漲的行情屬情理之中。但長期來講,隨著滬港通和資本市場改革的推進,A股估值向全球靠攏是一個趨勢,仍然看好低估值的大盤藍籌股。
新京報:目前中國A股估值低的是大盤藍籌,但是與國外相比,估值優勢也並不明顯,您認為大盤藍籌對外資的吸引力有多大?
何誠穎:美國是一個創新驅動型的國家,中國是一個制度變革驅動型的國家,發展的驅動力不同。將A股現狀與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歷史進行比較,既可以發現A股存在的問題,也可以發現A股走牛的巨大潛力。金融和能源板塊市值偏重,確實構成現在A股的軟肋,因為該兩大板塊市值規模已位列全球前茅。但在A股市場,以國企為代表的大盤股是未來股市行情的重要驅動力。以滬市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滬市國有企業(含金融類)數量佔比達到滬市整體的62.62%,其市值達到11.80萬億,佔滬市總市值的78.88%。從2014年上半年經營業績來看,其凈資産、營業收入以及凈利潤規模分別佔滬市整體的88.58%、89.22%和88.96%。如果通過改革,滬市國企的平均資産回報率提升4.5%,那麼滬市上市公司將多創造3800億元的凈利潤,這是國企改革最大的制度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