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滬港通開閘 A股走勢三大猜想

  • 發佈時間:2014-11-17 02:22:1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文舉

  期盼已久的滬港通今日成行。在滬港通“通車”的第一週,摻雜著對海外增量資金入市的期盼以及對利好兌現的擔憂,高位震蕩中的A股市場將如何演繹?

  猜想一:“二八”剪刀差有望逐步縮小

  滬港通開通,將通過兩地資本市場的連通使得估值逐步趨同。受此邏輯影響,此前A股已在預期推動下發生了估值切換,估值較低且價格較低的“二”類股票大多出現連續上漲,估值相對較高的中小盤股則紛紛遭遇資金撤離,市場二八分化格局凸顯、剪刀差越來越大。滬港通開通後,這種剪刀差擴大的態勢有望逐步結束,“二八”琴瑟和鳴的格局大概率逐步顯現。

  首先,AH股已經呈現出溢價狀態,藍籌股已經“不便宜”。前期滬港通從測試開始,已推動大盤藍籌股連續上漲,恒生AH股溢價指數從7月24日的多年以來的低點88.72點逐步攀升,至11月11日已觸及階段高點103.15點,近期也保持在100以上的位置,上週五最新收報101.56點。如果支撐“二”類股票大漲的核心因素在於其估值相對香港市場的折價,那麼經過連續大漲,當前AH股的溢價狀態則意味著藍籌股已“不便宜”。

  在這種情況下,經過滬港通涌入的增量資金是否願意在相對不低的位置進一步大手筆佈局“二”類股票存疑,積極性可能打折扣。相對於前期那般藍籌股普漲行情而言,後期結構性機會呈現的概率更大,其中正在啟動變革而發展前景良好、有創新而迎來更多活力的藍籌性板塊更具佈局意義。

  其次,利好兌現或引發藍籌短期調整,“二八”剪刀差難擴大。“二八”分化加劇主要係政策利好頻頻向大盤藍籌股傾斜。今年以來,A股市場資金緊緊圍繞政策性主題進行輪番炒作。滬港通即將開通的預期使得資金借助“估值提升”的名義頻頻發動低估值藍籌板塊的補漲行情。近期,在“一帶一路”、高鐵“走出去”、核能核電以及區域振興等政策暖風助推下,這種藍籌股集體狂歡的熱潮愈演愈烈。由於政策利好的落點大多集中于大盤藍籌股身上,且頻頻引髮指數大漲,中小盤股暫時受到冷落。

  如果支撐藍籌股頻頻大漲的驅動力在於政策利好,而股市熱點往往在預期階段驅動力最強,那麼在預期真正兌現且估值已趨溢價之後,“二”類股票大概率面臨理性回歸的冷卻過程。對於整體市場來説,如果“二”類股票出現調整,那麼“二八”繼續分化演繹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二八”分化加劇的格局料難持久,剪刀差持續擴大的情況難以出現。

  猜想二:資金偏好暫難改變

  滬港通的真正開通對A股市場的現實意義在於海外增量資金入市。自滬港通系統開始測試之後,海外資金就躍躍欲試初現大舉進入A股市場的苗頭,這一點從大幅增長的貿易數據中可以窺見端倪。而實際上真正推動A股市場前期行情演繹的,是內地資金在預期的推動下大量涌入,後期在滬港通開通後,由於外資存在投資標的和投資金額等多方面限制,A股市場短期內仍將由內資主導,投資偏好和投資風格暫難出現徹底改變。

  滬港通開通後的一段時間內,主導A股市場的仍將是內資增量資金。從A股開戶數變化,可以看到A股市場迎來了內地場外資金的大舉入市。驅動這些資金紛紛入市的,是在政策利好支撐下大盤指數節節攀升,以及題材股連續演繹引發的良好賺錢效應。這些增量資金是A股走強的根基,也是今後較長時間A股市場中的主要參與者。

  相對而言,考慮到滬港通開通初期對標的股票和資金額度的限制,預計能夠撬動的資金規模也將有限。據華泰證券數據,目前香港市場上離岸人民幣可用於投資的規模在3400億元左右。從RQFII的申報情況來看,額度並沒有全部用完,即便全部流入A股對整體市值的提升力度也相對有限。

  再看資金偏好,當前在所有滬港通相關分析報告中,均對相關受益標的有比較類似的分析。以中金公司的分析為例,其預計四類股票可能會受到海外投資者的青睞:一是兩地折價比較深的個股;二是券商股;三是估值合理、前景好且A股獨有的稀缺品種藍籌股,如醫藥、消費領域優質股;四是低估值、股息率有吸引力的藍籌股。中金公司表示,滬股通開通的初始幾天額度可能會經歷“秒停”。

  從上述表述中不難發現,這些個股大多數並不是A股市場投資者所青睞的品種。由於上述品種此前備受“冷落”,今年展開了浩浩蕩蕩的補漲行情,目前已經逐步從折價狀態轉為溢價狀態,對內資的吸引力也在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一向偏好中小盤股、相對較高的換手率的內資資金大概率並不會因為滬港通的開通轉而投資到上述受益品種中,投資風格和理念短期內仍難發生質變。這種內外資配置的差別意味著滬港通引發的藍籌股賺錢效應難以獲得跟風與追捧。

  猜想三:創業板存結構性機會

  創業板被認為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代表也是最大受益者。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整後,預計仍將孕育豐富的結構性機遇。

  成長股熱潮自去年啟動以來,新興産業板塊獲得輪番上漲,不過今年初開始悉數進入調整;隨後並購重組題材獲得瘋狂炒作再度引燃了創業板個股熱情,新的熱潮一直延續到今年9月。在滬港通、穩增長等政策主題的推動下,資金將關注點額重點轉向了金融、高鐵、核電等一系列藍籌板塊,創業板在缺乏資金關注的情況下連續衝高遇阻,甚至在滬港通時間表真正確定後,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分析人士認為,主要係增量資金對創業板高估值有所忌憚,相對而言更願意選擇較低估值且有題材推動的板塊進行佈局。

  在這種情況下,滬港通真正開通後,創業板將何去何從呢?對此,市場的觀點分歧較大,看空者認為滬港通將啟動藍籌股牛市,創業板將經歷較長時間的泡沫去化,當前形態也顯示出頂部特徵;看多者則認為,藍籌股集體大漲産生的超額收益是短期因素催化,基本面並不支援長期如此表現,創業板經過調整後投資機會將再度顯現,中小盤股仍是投資最大看點。

  相對而言,可短期看好創業板的結構性機會。當前經濟數據持續顯示復蘇緩慢,但轉型和改革推進的信心空前堅定。在這種情況下,創業板在技術革新和政策刺激下的投資機會仍不會缺乏。當前,需要規避的是價值嚴重高估的個股,而成長性良好的質優標的在經過調整後將逐步重新吸引資金關注。指數層面,創業板指目前的調整大概率仍將持續,投資者需要等待調整的真正結束,期間不追漲、低吸優質股、輕指數應為操作主旨。

  實際上,不論是主機板、中小板還是創業板,均已經歷或長或短的輝煌,隨著滬港通的開通,A股市場將逐步走向價值投資,大浪淘沙的作用將逐步凸顯。其中,真正受益於政策且存在良好發展前景的個股將獲得更多資金追捧,而純炒作的個股將逐步回歸沉寂,由此,結構性機會將成為主導。而上述各個板塊均將成為市場的一個縮影,結構性機會將成為每個市場板塊的主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