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滬港通箭在弦上 稅收“最後一公里”待打通

  • 發佈時間:2014-10-17 00:43:1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趙靜揚  責任編輯:王文舉

  專家建議遵循國際慣例,免除對境外投資者的資本利得稅

  滬港通10月末有望正式開通,相關稅收政策如何協調和厘定成為各方關注點。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滬港通有助於“倒逼”內地資本市場稅收制度改革。目前內地與香港股市稅收制度存在一定差異,內地資本市場應借滬港通契機,完善自身稅收政策,擴大國際市場影響力。而對於非內地投資者稅收優惠政策的界定,也將直接影響投資者入市意願。

  據悉,9月29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稅收問題非常複雜,他希望在滬港通推出前,可以為投資者消除此項不確定性,但即使最後稅收問題暫無解決方法,也會推出滬港通。專家建議,為推動上海金融市場國際化,滬港通或可免除對境外投資者的資本利得稅,而這也將符合國際慣例。

   箭在弦上 資本利得稅成懸念

  目前,QFII按照10%預提資本利得,但這一筆資金只是在賬面預提,至今並沒有正式兌付。同RQFII、QFII類似,在是否繳納和如何繳納資本利得稅的問題上,滬港通沒有明確。許多海外機構投資者會在基金資産中將盈利的10%做出撥備以防止可能出現的風險。分析人士指出,從某種角度説,此次滬港通的推出也將為一直以來QFII沒有定論的稅收問題廓清邊界。

  李小加表示,在滬港通全網測試時,資本利得稅並未包括在內,主要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收”。他舉例稱,投資者的持股可能是分批以不同價格購買的,賣的時候又是分批賣出,投資收益如何計算需要進一步明確。

  李小加指出,目前海外投資者投資滬股通的資本利得稅徵收問題,一共有四種可能性:不徵收資本利得稅;滬港通推出之初暫不徵收,但待稅務部門明確相關問題後追溯以往交易;暫不徵收,未來徵收時不追溯過往交易;滬港通啟動時就徵收資本利得稅。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滬港通稅收制度一是要和港交所進行協調,滬港要統一;二是要和內地市場,和其他沒有開通滬港通的股票和市場政策上實現沿襲,因此最終確定確實存在挑戰。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認為,香港的稅制與內地有一定差異,兩地不同的稅制在協調方面有一定的困難。主要是面對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不同的投資主體在稅制上如何銜接,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有稅務人士指出,一直以來資本市場徵稅存在一些重復計徵和徵收空白。目前內地資本市場稅收制度仍存完善空間。例如,儘管對股息紅利規定收取所得稅,但對賣出股票賺取的差價及資本利得,目前內地並未規定交稅。此外,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獲得的現金分紅來源於企業稅後利潤,因此再次繳交所得稅也存在重復徵收問題。而根據香港相關規定,股票在交易環節徵收稅率為0.1%的股票印花稅和定額5港元的轉手紙印花稅。公司和法人在港交所買賣上市股票和其他上市證券獲得的利潤需按16.5%稅率繳納利得稅。

  以小見大 完善內地市場稅制

  港交所10月14日更新的滬港通投資者資料文件顯示,目前港交所與國稅總局就滬港通相關稅收問題做進一步確定。其中,待確定內容包括由國稅總局收取的紅利稅和資本增值稅,而新的中央結算系統收費也待香港證監會批准。根據文件內容,紅利稅適用於紅利及送股,而資本增值稅適用於股份賣出。而稅務總局目前就上交所交易收取的稅項,包括印花稅和股息稅,亦將適用於通過滬港通買入的滬股通股票。

  此前有香港媒體報道稱,滬港通推出前半年或將免征資本利得稅和紅利稅,市場一度受此影響拉升。野村證券中國股票研究主管劉鳴鏑對媒體表示,這一推測的方案更像是短期過渡性安排,而非結構性解決方案。這類稅收的正規徵收,主要取決於內地計劃,而不是由滬港通項目決定。

  對於滬港通的稅務問題,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目前正就交易産生的稅務問題與內地監管部門商討,包括“是否徵收、如何徵收、徵收多少”。李小加此前曾表示,關於稅率問題有兩個方向可以努力:一是與稅務總局在稅收政策確定後不再追訴過往交易。具體説,未來在稅收政策尚不明確的前提下,先期進行滬港通的交易,稅收政策確定後保證對過往交易不再追訴;二是爭取稅費收繳系統的建設時間,即在稅收規則確定後為兩大交易所留下二三個月稅費徵繳系統建設時間。

  林採宜指出,內地資本市場的稅收確實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現在也是在逐步完善。“香港作為較為成熟離岸金融中心,它的很多遊戲規則是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A股市場是從計劃經濟轉換過來的,從方向來看可能滬股向港股靠,上交所向港交所靠,而不是讓港交所向上交所靠攏”。林採宜認為,滬港通運作之後,從大的方面講可以實現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構想,從小的方面可以推動上海資本市場國際化。無論從哪個方面,很多規則應該逐步向成熟資本市場的規則靠攏。

  “目前應該説內地市場的稅制是不完全的,存在著漏洞和缺口。比如股市上只有象徵性的印花稅,內地市場對機構和個人的稅制又不一樣。”董登新認為,內地資本市場稅收制度的完善目標應該向美國等成熟市場看齊,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香港市場。

  董登新表示,如何將內地的稅制和國際關聯對接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作為同一個國家,兩地的市場一體化是一個重要的議程。但在內地資本市場稅制改革方向上,香港的資本利得稅更接近於普通所得稅,而美國和英國的資本所得稅是所得稅的特殊形式,更具有調和功能,也更具借鑒意義。

   開門引資 妥善處理稅收差異

  “資本利得稅”指對資本性商品,如股票、債券、房産、土地或土地使用權等,在出售或交易時取得的收益所徵的稅。資本利得作為一種所得,屬於所得稅的徵稅範疇,因此在法人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中通常都有所涉及。目前除了美國外,包括中國香港在內的多地資本市場,對海外投資機構投資者都採取免征資本利得稅的政策。

  林採宜表示,作為離岸金融中心,不僅是香港市場,其他亞洲市場在發展國際金融業務的時候也是免除資本利得稅,主要還是為了吸引國際投資人。“當然免除資本利得稅不光是在滬港通免除,在內地其他資本市場針對國際投資者也應該免除。”林採宜建議,為了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包括上海交易所進一步國際化,滬港通可免除對境外投資者的資本利得稅,而這也符合國際慣例。

  此外,稅收如何對接或者互免,如何做到不重復徵繳也將是滬港通需要解決的稅收制度問題。“香港投資者投資A股,那麼收益就來自內地市場,按照收入來源地來繳稅。而投資者又屬於香港,他所獲得的收益又要服從香港的稅制納稅,內地投資者也面臨著類似的雙重繳稅問題。”董登新認為,以收入來源地徵繳相對更為合理,再考慮雙邊的稅制差異進行補差或者其他的方法,以做到減輕稅負防止重徵,需要雙邊的徵稅機構進行協商。

  今年以來,部分中資機構的香港分公司先後從香港稅務局拿到“香港稅務居民證明書”,可以按照《內地和香港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徵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安排》豁免征收資本利得稅。為了鼓勵價值投資,從2013年初開始,A股對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紅利所得按持股時間長短實行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持股一年或以上,股息稅稅率可以由目前10%減至5%,但持股少於一個月,稅率則提高至20%。但是,這一政策只限A股,並不針對港股機構投資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