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港股 > 港股公司 > 正文

字號:  

兩大黨報刊文回應“李嘉誠撤資”:不值得大驚小怪

  • 發佈時間:2015-09-21 13:19:2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今天,《人民日報》和《經濟日報》兩大黨報“不約而同”刊文對“李嘉誠撤資”做出回應。《人民日報》文章稱,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僅僅停留于感性,斯人已去,難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場經濟本就是多元經濟、流動經濟,有人走、有人來,有人看跌、有人看漲。《經濟日報》指出,任何資本的流動都是為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質上都是資本逐利的自然選擇,不值得大驚小怪。要理性看待實業資本跨境流動。

  《人民日報》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2%,這麼大的盤子、這麼重的分量,一個商人的撤離並不能影響基本面。全球化時代,資本流動再正常不過,沒必要對此風聲鶴唳。

  《經濟日報》文章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構建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更加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一系列強有力的制度創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來投資對中國的投資信心正逐步增強。全文如下:

  《人民日報》

  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

  這幾天,亞洲首富李嘉誠深陷輿論漩渦,關於他從大陸撤資的爭論,仍然在唇槍舌劍地進行著。是正常的運作,還是道義的失守?是合法的進退,還是無奈的撤離?義憤填膺的道德審視、唱衰中國的負面猜測、恐慌情緒的傳染效應……所有這些元素,使得李嘉誠的撤離變得十分敏感。

  那麼,如何看待李嘉誠“投資路線圖”的轉向?一些人選擇從感性的角度來審視。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優惠政策、開放環境、巨大市場,是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而這幾年來,由於轉方式、調結構,大陸經濟增速主動回調,李嘉誠的選擇就顯得尤為扎眼。從普通人的樸素情感出發,好的時候同享福,遇到困難卻不能共度難關,這在觀感上確實讓一些人覺得有點説不過去。

  然而,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僅僅停留于感性。即便是有種種“看法”,也只能停留于個人內心的幾聲嘀咕,卻難以從公共層面進行“道德綁架”。畢竟,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則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李嘉誠到大陸賺錢,如果因為曾經給予優惠而主張“不宜想走就走”,即便在道德上有正當性,在道理上也説不通,更與法治精神相悖。今天的大陸,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接受任何資本的歸去來兮。只是,如果缺少這樣的大視野,激于義憤而情緒失控,甚至公開叫囂“別讓李嘉誠跑了”,就顯得有點落後於時代的不自信了,也不利於企業家樹立信心。

  眾所週知,北京長安街的東方廣場,上海陸家嘴[2.76% 資金 研報]的東方匯經,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重鎮的標誌性建築,都打上了李嘉誠的烙印,他的撤離,無論如何都可能被視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説這不代表什麼,肯定不現實,但如果對此做過度解讀,甚至由此預測中國經濟不行了,則顯得有些誇大其詞。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2%,這麼大的盤子、這麼重的分量,一個商人的撤離能影響基本面嗎?全球化時代,資本流動再正常不過,沒必要對此風聲鶴唳。

  與一些人的恐慌情緒相反,中國官方對此表現得從容淡定、舉重若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日前表示,“更多的外來投資對在中國投資信心逐步增強”,“我們現在推進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斯人已去,難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場經濟本就是多元經濟、流動經濟,有人走、有人來,有人看跌、有人看漲。只要中國深入推進改革、堅定完成轉型、保持市場活力,就不用擔心李嘉誠之後沒有資本進來。我們能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挽留,更不是激于義憤的謾罵,而是把這個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今天的離開成為明天的遺憾。

  資本沒有國界,但商人有祖國。相信包容開放的中國,會為更多商人留一份溫情,不僅會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來容納他們,更會以超越金錢的胸懷來溫暖他們。如果僅僅把中國視為利益性市場,而不是戰略性市場,一些人可能會選擇離開。但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

  《經濟日報》

  理性看待實業資本跨境流動

  任何資本的流動都是為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質上都是資本逐利的自然選擇,不值得大驚小怪。一些資本或走或留,應該予以尊重,並依法保障其有序退出的權利。可以預見的是,不斷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將為中國發展贏得主動;不斷提升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一段時間以來,香港富商李嘉誠調整實業佈局、陸續從大陸撤資的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近來,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網文被惡意炒作,引發了更多的爭論。透過網路上飛濺的口水,還原這場爭論的本質,問題就是:如何看待實業資本的跨境流動?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任何資本的流動都是為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質上都是資本逐利的自然選擇,不值得大驚小怪。李嘉誠或走或留,作為他個人的選擇,應該予以尊重,並依法保障其有序退出的權利。

  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外資,包括港資和台資,是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仍然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吸引更多的外資參與我國的經濟建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堅定不移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構建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更加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今年3月,我國發佈了新版《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對外商準入限制從79條減少到38條,禁止類項目壓縮到36條,允許類項目不再保留對外商投資股比的限制。這是外商投資目錄頒布20年來歷次修訂中開放幅度最大的一次。

  此前,新修訂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也正式實施,新辦法對境外投資確立了“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引入了負面清單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政府核準範圍,被認為是我國涉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破冰”之舉。

  不僅如此,我國還擴大了服務業和一般製造業的開放範圍,擴大了商貿、物流、電子商務、交通運輸、金融等領域的開放措施,取消了鋼鐵、乙烯、造紙、起重機械、白酒等一般製造業的股比要求。同時,啟動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試點,強調對該放給企業的權力要放開手、放到位,負面清單外的事項完全由市場主體依法決定。

  在一系列強有力的制度創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來投資對中國的投資信心正逐步增強。今年前8個月,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國外商投資增長了9.2%,境內投資者到境外投資規模也增長了20.8%。可以預見的是,不斷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將為中國發展贏得主動;不斷提升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理性看待資本的跨境流動,就是要將市場可發揮作用的交還給市場,尊重並遵循自由、平等的市場經濟規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