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喊你“賣掉深圳房子去炒股” 跟不跟?
- 發佈時間:2016-03-15 08:50:40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劉小菲
昨日大盤高開高走,創業板大漲近5%,滬指漲幅也接近2%。這是對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超級週末釋放四大利好最好的回應。
唱多聲音驟然增多! 海通證券 、中金公司、 西部證券 等券商分析師都已看多後市。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便給出了“向上突破的行情大概率啟動了”定論。
我們再來回顧下證監會給市場釋放的四大利好:
首先,中證金退出,未來較長時間內談退出為時尚早。去年股災時國家隊萬億救市資金短期不會退出,這無疑是多方最堅實的信心保障;
其次,註冊制必須搞,但不可以單兵突進。註冊制推出時間延後有利於創業板指人氣的恢復;
再次,深港通今年肯定通。類似之前的滬港通,在估值相對合理開通,有利於吸引外資的進場;
最後,當陷入市場完全失靈、連續失靈的情景時,仍然應當果斷出手。意味著像去年那樣股災極端情況將難於出現,有利於提振多方人氣。
而今日表現最差的當屬銀行板塊,尾盤集體下挫。不少網友調侃到,這就是銀行股的辛酸,需要的時候拉一下,市場好了就被棄之不理。
多家券商分析已開始唱多
一根陽線就可改變你的“信仰”。確實,A股是個神奇的“物種”,它可以讓你完全否定1分鐘前的自己。昨日,A股雖然未收出百點長陽,但是盤中高位震蕩,未曾出現近期盤中頻頻跳水跡象,這或許讓多頭聞到了“牛味”。
不少分析稱,目前已經在2638~2900點附近橫振蕩了6周,雖然還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右側買入信號,但是已經有了些若隱若現的“牛市曙光”出現,再看看成交量,再創新地量。嚴重惜售,沒人敢抄底,對A股來説,這或許就是臨近變盤的信號。
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對於大漲就給出了“向上突破的行情大概率啟動了”定論。他表示,上周成交量大幅萎縮顯示市場觀望情緒濃厚,投資者疑慮集中在穩增長政策及效果、金融市場政策、美聯儲加息等方面。週末各種資訊密集發佈,整體判斷對以上疑慮影響偏正面。目前政策偏暖,是難得的階段性做多期。
中金公司給出的結論則是,當前市場或是“迷你版2009”。主要是基於:市場的共識性預期比較悲觀;政府穩增長的政策接二連三,其中地産政策較為突出;物價預期已經有所抬升,但實體經濟的改善尚不明顯;市場在大幅下跌之後,週期性板塊開始在政策及價格預期下開始躁動。
西部證券則認為,短線市場存在繼續反彈的動力,但這需要成交量的持續配合;中期市場仍存在調整壓力,不過調整幅度已較為有限;從長期來看,當前機會大於風險,而財政政策的投放力度與執行節奏仍是市場運作的主要影響因素。
而對於市場意見分歧較大的創業板來説,西部證券表示,從估值的角度來看,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目前已接近2014年中期的水準,雖然與上證50相比,其估值明顯偏高,但在經濟轉型與産業升級背景下,創業板的高估值具有一定合理性,後市繼續大幅調整風險並不大。
安信證券三月A股策略相對謹慎,維持“蟄伏與等待”的觀點。安信證券表示,從市場面來看,近期市場情緒依然偏弱,風險偏好的真正回升需要經歷投資者信心重建過程,需要時間。三輪暴跌,帶給投資者的,不單是元氣大傷,還有風險偏好中樞下移,謹慎心態普升,投資者視風險如猛虎,談虎色變。整體上,劉士余主席的首秀在相當程度上向市場傳遞的應該是正面資訊,這有利於市場信心的重建,後續監管政策的變化值得關注。
賣房炒股之聲再起
與悲慘的A股相比,一線樓市卻以一種“想要問問你敢不敢”的姿態瘋狂“飆價”。而對於“賣股買房”、“賣房炒股”早有對峙,我們先來看一個段子:
一撥人賣掉了房,準備進股市抄底,另一拔人,剛從股市中套現準備掃房子。兩隊人馬擦身而過,互相瞟了一眼,心底都念了一個詞:SB。
昨日,華泰證券發佈題為“賣掉深圳房子去炒股!你跟不跟?”的研報,研報中 華泰證券 表示:目前A股行情還是比較波動,還是要找準節奏。就跟央行始終強調的兩個字一樣,“靈活”。建議有三套以上高估區域例如深圳房子的個人,出售一些房子,把資金想方設法投入資本市場。
對於A股兩會後行情,華泰證券認為兩會後又是有重要政策出臺的密集時機。此時一定要看清大局,選出牛股。今年的行情也還是比較波動,還是要找準節奏。就跟央行始終強調的兩個字一樣,“靈活”。
賣房炒股?這句話對於A股投資者來説或許似曾相識。確實,上一輪牛市, 國泰君安 林採宜就曾提出“賣房子買股票,資産配置大轉向”的觀點,當時為2014年的11月份左右,正是上輪牛市的起點。
東方證券 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包括城市化、供給側改革、網際網路領域等都有不少投資機遇。新興消費的崛起,正在給轉型中的中國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具體到行業,邵宇表示隨著未來有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存在大量的機會值得挖掘;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可能給國有企業帶來新的活力,給經濟注入新的動力,這裡也是投資的關鍵要點;此外,網際網路+導致未來新産品、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組織的不斷出現,其中的機會也值得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