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上市公司 > 正文

字號:  

中華企業陷“吸金黑洞”:5年間凈利潤縮水300%

  • 發佈時間:2016-03-15 0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楊靜  責任編輯:閻明煒

  在成為中華企業(600675.SH)小股東的這三年多時間裏,陳凱(化名)並不快樂。“業績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他對時代週報記者説道。無奈話語的背後,勾勒的是中華企業的無限寂寥。

  2016年伊始發佈的業績預虧公告抓人眼球。中華企業稱預計2015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24億-25億元。五年間,凈利潤從2011年的8.47億元一路縮水了300%。虧損之大,在同行中,並不多見。為此,“ST”的帽子即將被戴上。

  跟“青黃不接”的業績頹勢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華企業耀眼的出身。作為上海最老牌的地産國企,迄今為止,中華企業已經成立62年,A股上市23年。其大股東上海地産(集團)公司(簡稱“地産集團”)和子公司們擁有著上海灘的黃金地塊資源,其項目密布黃浦江兩岸的核心位置。

  資歷深並不等同絕對的優勢。中華企業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標簽—因高價搶地王被深度套牢的房企樣本。多幅地王成為公司的“吸金黑洞”並桎梏了企業的發展。

  慶倖,故事還遠遠未到結束。

  眼下,中華企業正抓住國資改革和大股東支援的這兩根救命稻草,從而覓得最後生機,實現自救。中華企業董秘辦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自去年11月新董事長蔡順明履新後,內部正在進行一場新的自救,涉及單位層級的劃分、相關機構部門的調整以及銷售去化三個層面,“相關的幾套研討方案正在商討中,相信能儘快落定。”

  扶不起的阿鬥

  矗立在上海世博園區華豐路和雪野路交界處的上海地産集團大廈6樓,是中華企業的辦公點。

  2002年,上海市國資委出資成立了地産集團,而後經過一系列的股權更疊,上海國資委通過地産集團成為中華企業的大股東,中華企業為地産集團19家二級全資子公司中的一名成員。

  去年7月21日至9月21日,上海市委第十巡視組曾對地産集團進行了巡視。按照彼時出具的巡視意見,地産集團被認為存在“對下屬公司監管不夠的問題”。當然,意見並沒有直接指向中華企業。

  但要指出的是,中華企業在地産集團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儘管其與地産集團下屬企業同業競爭的狀況一度被詬病,但無疑,地産集團的天平傾向於它。

  在2007年,地産集團曾給出兩條明確的規定,一是但凡中華企業參與的土地競標,集團其他子公司不得參與;二是集團內部不再新設與中華企業業務相同的公司。

  2009年-2011年是中國房地産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中華企業高速擴張的時期,增加土地儲備是明顯的佐證。據克而瑞數據統計,三年間中華企業曾經6度拿地,總價80億元,涉及上海、杭州、蘇州、江陰等多個城市的區域地王級項目,作風激進可見一斑。例如,2009年9月以13.99億元總價,9128元/平方米樓板價拿下上海寶山區羅店新鎮D1-2地塊,超出溢價近3倍,被稱為羅店天價。

  硬幣的另一面是,一個一個地王之後,中華企業也急需輸血。在過去的時間裏,地産集團也曾不斷通過委託借款、連帶擔保等形式,對中華企業進行資金“輸血”或為其融資提供便利,旨在幫助其項目建設以及優化借款結構、降低財務成本,但收效甚微。

  不曾預料的是,在2012年後陸續入市,卻深陷價格窘境:因為拿地時土地成本過高,若按期入市,將面臨虧本銷售,而如果捂盤待漲,又會因為難以快速回籠資金,導致資金成本越壓越重。

  反映在中華企業賬面上的壓力並不輕鬆。從2011-2014年的年報數據看,凈利潤逐年下降,從8.47億元、5.96億元、4.73億元直到為負值-4.41億元。同時,營業總成本卻出現了增長,由2011年的21.8億元升至34.4億元。

  此外,在2011-2014年間,中華企業負債纍纍。總體負債規模上,從180億元翻至335億元,翻了近一倍。負債率上,維持高點,2015年第三季度凈負債率為216.0%,處於行業高端,在手現金45.7 億元,低於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之和的71.2 億元。

  自救尋出路

  現在,管理層希望能放緩甚至停止踉蹌跌落的速度。

  去年11月,蔡順明在公司司第八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中被推選為新一任董事長。目前,公司的戰略委員會主任由他擔任,這一部門還包括了姜維、戴智偉和卓福民。值得注意的是,蔡順明還擔任地産集團副總裁。

  據董秘辦方面聲稱,目前中華企業正在著手對架構上進行微調,旨在希望通過扁平管理來提高每人平均效能,從制度到人才都要輕而快。截至時代週報記者發稿,中華企業尚未回復具體的微調方式。

  在去年的一年時間裏,中華企業已經經歷了一次管理層的變動。從公開資料看,自2015年6月5日中華企業第七屆董事會起,原董事長朱勝傑就已經缺席。彼時起由姜維代為行使董事長權力,直至蔡順明擔綱。

  最高決策層的變動是中華企業改變的開始。另據時代週報記者了解,未來中華企業在角色上很有可能從開發商向城市更新平臺的綜合服務商轉變。目前旗下的尚匯豪庭,已經在推出居住無憂計劃。

  市場方面還是寄希望於重組上市的實現。事實上,對於中華企業重組上市的傳聞並未停止。早在2008年6月,坊間就有地産集團將整體上市的説法,即地産集團將把所有非上市資産注入中華企業,實現整體上市。2013年底上海出臺的《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使得注資上市的猜想再度被衍生。但截至目前尚未被坐實。

  中華企業方面並未對注資上市做出肯定回應,董秘辦對時代週報記者稱,“中華企業未來將融入地産集團的發展方向。”而其口中所指的地産集團發展方向,即為城市更新平臺。

  早在上海新一輪的國資改革中,地産集團已經被認定是功能類企業,定性為發展以“生活、生態、生産”高度融合的城市更新平臺。據時代週報記者多方了解,儘管地産集團基本已經對其他地産平臺完成了整合,目前只保留了中華企業一家。“從推進的速度看,確實慢。” 陳凱認為,此前的獨家待遇導致了“慈母多敗兒”的局面。

  當然沒有什麼比加快去化,回籠資金更為重要。而如何依靠現有的“燙手山芋”回籠鉅額資金,以打平資金缺口,是2012年起就開始執行的舉措。

  出售股權是其中一種。2012-2015年間,中華企業相繼出售了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2號樓項目、中華企業大廈部分物業、上海嘉定安亭新鎮項目40%股權,天津兩項30%股權等。雖然貢獻還是杯水車薪,但董秘辦認為有利於財務結構的改善。“股權出售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回籠資金,但並不一定是未來增加回款的主流方式。”據不願具名的中華企業董秘辦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説。

  加快現有項目銷售是另外一個辦法。在過去3年裏,中華企業正在推進加速去化的運動。據時代週報記者了解,公司全面梳理項目狀況,以加速存貨去化,加快資金回籠為全年工作重點,全力促進銷售資金回籠。目前,2015 年資金回籠預計85億元,同比增長 22 %。

  但是中華企業仍然躲避不了虧損的命運。根據1月23日的公告,中華企業2014年度凈利潤為-4.89億元。而預計2015年度將虧損24億元至25億元。公司表示,2015年度虧損主要原因是計提減值準備,預計公司 2015 年全年共計提減值準備 21.36 億元左右。

  而對於公司的業績虧損,中華企業在公告中解釋了大幅計提減值損失的原因,“公司佈局的二三線城市房地産市場持續低迷,加上部分項目産品的市場契合度不理想,項目銷售面臨相當大的壓力,公司採取了調整銷售價格等措施,導致發生計提減值準備”。

  對於中華企業的改變,小股東們卻並不買賬。“憤怒、憤怒、還是憤怒。”陳凱説。

中華企業(600675)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