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當前經濟增長隱形天花板
- 發佈時間:2016-03-30 08:29:22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汪紅駒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中長期目標要求經濟增長保持6.5%以上的速度,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堅實基礎。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指標
“十三五”規劃提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這一增長速度底線是未來五年左右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指標。
2020年中國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是否達到或者接近世界銀行劃分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每年7月1日,世界銀行根據上一年每人平均國民收入(GNI per capita)重新分類各經濟體。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于2010年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2014年7月公佈的劃分標準是根據2013年數據計算,中上等收入國家的區間是4125美元至12746美元,總共55個國家。從每人平均國民收入(GNI)來看,世界銀行計算的2013年中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是6560美元(統計不包括香港和澳門),中國位於中上等收入國家組的中下位置。“十三五”時期預計年均增長6.5%以上,通貨膨脹率保守估計為2.5%,因此GDP名義增長率應該在9%以上,照此計算,2020年名義GDP超過105萬億元。人民幣匯率還會略有升值,按1美元對6元人民幣和現有人口計算,每人平均GDP為12783美元。2013年高收入組的門檻是每人平均國民收入12746美元,2020年這一門檻值還有可能提高。目前的計算都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比如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世界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人民幣匯率等。但只要“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速,即便2020年中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沒有超過高收入國家的底線標準,也與這一底線標準非常接近,對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該充滿信心。
當前經濟增長的隱形天花板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和艱巨的結構調整任務,這也是當前經濟增長的隱形天花板。
從國際經濟看,2007-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出現重大調整。可以認為,以往以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支撐的高消費、中國低成本勞動力支援的廉價生産、資源出口國提供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破滅。
2015年四季度,主要發達經濟體復蘇仍然緩慢,經濟增長意外減速,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明顯放緩。各國經濟週期的不同步,加劇了宏觀經濟政策之間衝突,政策協調更加困難。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同步導致各國利率政策迥異,匯率大幅波動,資本配置短期化,國際資本在全球流動,未來一段時間這種局面恐怕會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常態”。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改變了中國經濟成長的外部環境,一方面,世界經濟的復蘇進展緩慢,甚至可能出現長期停滯;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體量在不斷擴大,未來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邊際帶動力將減弱。2月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下滑至2012年以來新低,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PMI均有所回落,全球經濟放緩導致今年1-2月中國出口增速比2015全年下滑15.3個百分點,外貿形勢嚴峻。對主要貿易夥伴出口全面下滑,其中美國-10.9%,歐盟-10.7%,日本-7.3%,東盟-20.4%。
從國內經濟看,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1%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預期增長10.5%左右,也低於去年13%和15%的目標。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也從去年底7.0%調整為6.5%-7%的區間。今年1-2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5.4%,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同比增長10.2%,社會消費品零售累計同比增長10.2%,均低於去年同期增幅。房地産投資和基建投資有所改善。前2個月房屋新開工面積累計同比增長13.7%,房地産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好于預期也主要得益於房地産投資增速轉正。基建投資增速15.7%,略低於預期,但保持在相對高位。儘管房地産和基建投資有改善跡象,但強度還不足以推動整體經濟動能明顯回升,持續性也有待觀察。綜合來看,今年上半年GDP仍有較大的下行壓力。
從結構調整因素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受人口老齡化、産能過剩、部分地區房地産庫存量過大、債務負擔沉重、企業成本高企等因素影響,“十三五”前期需要化解這些結構性約束,2016年必須推動供給側改革,完成“去産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去産能可能增加隱性失業,房地産去庫存可能提高購房者的杠桿率並加大一線城市泡沫風險,地方政府債務去杠桿將約束地方政府融資能力,降低企業成本需要降低政府管制和相關的支出,這些改革舉措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總需求。正是考慮到供給側改革可能産生的負面衝擊,決策層曾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上述三個方面的因素基本決定了經濟增長的上限為7%,目的是在不進行過度刺激、不增大泡沫風險的條件下,通過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保證經濟平穩增長。
實現區間增長目標需關注風險
首先需要關注來自國際經濟的風險對經濟增長底線的衝擊。一是美國經濟波動風險。雖然2015年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美元升值進程暫時緩解,美元加息預期也暫時延後,但是並不能排除美國經濟在2016年波動的可能性,如果美國經濟出現好轉,美元升值、美元加息預期又會重新擾動國際資本流動,對人民幣匯率穩定和中國外匯儲備造成實質性干擾。二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脆弱性增加。未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下行風險依然存在。金磚國家中,印度經濟增長較快,巴西、俄羅斯、南非經濟增長都比較疲弱。受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沙特、俄羅斯、巴西等大宗商品出口國經濟下行風險較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6年1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下調2016年全球GDP增速0.2個百分點至3.4%,其中新興市場國家增速下調0.2個百分點至4.3%。
其次是供給側改革與穩增長目標衝突的風險。2016年供給側改革突出“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這些改革舉措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與穩增長目標存在衝突,處理不好會使供給側改革難於落實。為了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可行的穩增長政策。一是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2015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去年實際赤字率達到3.5%,遠高於目標,預計今年實際赤字率很可能超過去年;二是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M2增長目標從2015年的12%上調為13%;三是2016年計劃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以上、公路投資1.65萬億元,再開工20項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增加到5000億元。2016年的這些穩增長舉措為經濟增長達到6.5%以上提供了保險措施,但穩增長政策仍應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考慮。(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為華僑大學與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共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