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綜合利用兩種PMI 更好把握經濟運作態勢

  • 發佈時間:2016-03-14 00:26:1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何帆 朱鶴

  採購經理人指數(以下簡稱PMI)是研判宏觀經濟走向的重要指標。目前,中國長期發佈的主要有兩種PMI指標:一是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聯合編制,並由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國製造業PMI”系列指數(以下簡稱“中採PMI”);二是國際金融資訊公司Markit負責編制,由財新智庫冠名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系列指數(2015年8月之前為匯豐中國PMI, 以下簡稱“財新PMI”)。

  2010年以來,財新PMI(包括2015年8月之前冠名的匯豐中國PMI)和中採PMI之間多次出現背離,引起市場和政府部門的密切關注。

  一、兩種PMI指標體系的比較

  PMI是比較成熟的指標體系,無論是編制方法還是調查方法,都有通行的國際慣例。中採PMI和財新PMI在許多方面基本一致:一是核心指標體系相同。中採PMI和財新PMI均包括5個核心分項指標,即:新訂單指標、産出指標、就業指標、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標和原材料庫存指標。二是核心指標的權重相同。中採PMI和財新PMI對上述5個分項指標賦予的權重相同,分別是新訂單指標0.3,産出指標0.25,就業指標0.2,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標0.15,原材料庫存指標0.1。三是抽樣方法相同。中採PMI和財新PMI都採用按比例抽樣(PPS)的方法進行數據蒐集。

  但是,中採PMI和財新PMI也有一些重要差異。一是樣本數量不同。目前,中採PMI調查樣本為3000家左右,財新PMI的調查樣本庫為420家左右。二是企業規模不同。中採PMI主要覆蓋的企業為規模以上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同時包括部分中小企業。財新PMI主要覆蓋中小企業,且以民營企業居多。三是選樣方法不同。中採PMI的採樣是統計局直接要求全國重要企業參與PMI調查,並集中培訓PMI的填報規則。財新PMI則採用完全自願的方式,即先徵詢企業的意見,經企業同意後將其加入樣本庫併發放問卷。四是季節調整技術不同。財新PMI的季節調整方法是Markit基於全球33個國家的歷史數據生成的。這種季節調整方法保證了財新PMI和由Markit提供服務的其他國家PMI之間的跨國可比性。中採PMI的季節調整方法是中國自主設計。兩種季節調整的方法基本相似,但在技術細節上存在差異。

  二、兩種PMI指標背離現象的表現和原因

  (一)指標背離的兩種形式

  從國際經驗來看,有兩種以上PMI的國家均存在PMI指標之間相互背離的現象。如美國也有兩種PMI:一種是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提供的PMI,另一種是由Markit公司提供的PMI。這兩種PMI之間一直存在背離。

  從背離形式來説,PMI指標之間的背離可以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指標含義背離。當PMI大於50的時候,表明製造業處於擴張階段;當PMI小于50的時候,表明製造業處於收縮階段,50被稱為“榮枯線”。如果在某個月份,兩種PMI指標一個大於50,一個小于50,處於“榮枯線”的兩側,就出現了指標含義的背離。第二種是指標趨勢背離。即在某個月份,不同的PMI指標較上月出現了不同方向的變化。如果在某個月份,兩種PMI指標一個較上月增加,一個較上月減少,就出現了指標趨勢的背離。

  (二)背離情況描述

  觀察中採PMI和財新PMI在2010年1月到2016年2月之間的走勢,可以看出,在此期間,中採PMI和財新PMI共出現指標含義背離29次,大體集中在2012-2013年。指標趨勢背離21次,且主要集中在2015年,共出現7次。其餘年份分別是:2010年1次,2011年4次,2012年3次,2013年4次,2014年2次。

  具體來説,第一次背離時段為2011年12月到2012年7月,表現為指標含義背離,持續8個月。當時由於歐債危機升級,外需受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採PMI和財新PMI都一度跌破50榮枯線。隨後,中採PMI強勢反彈至50以上,而財新PMI始終保持在50以下。直到2012年8月,中採PMI回落至49.8,兩者之間的背離才消失。

  第二次背離時段為2013年5月到2013年7月,表現為指標含義背離,持續時間較短,僅為3個月。這次背離主要表現為財新PMI迅速跌破50榮枯線,中採PMI也有下跌趨勢,但仍保持在50榮枯線水準左右,因此並沒有引起市場過多關注。

  第三次背離時段為2014年1月到2014年5月,表現為指標含義背離,持續時間為5個月。這次背離主要表現為中採PMI在50以上且基本保持平穩,而財新PMI則迅速跌破50,然後快速反彈。這體現出當時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繼續惡化,承受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第四次背離時段為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期間共出現9次指標趨勢背離。財新PMI先是快速跌破50,然後出現反彈,而中採PMI則保持緩慢下跌的趨勢。兩者對中國經濟趨勢的反映準確程度仍然有待進一步觀察。

  如果計算中採PMI和財新PMI的滾動相關係數,能夠發現:第一,兩者之間的相關係數曾經非常高,達到0.8以上,説明在大部分時期中採PMI和財新PMI對中國經濟的判斷是一致的。第二,兩者一度出現較大的分歧,滾動相關係數在0.3左右,屬於弱相關。這一時期主要發生在2012-2014年間,這一時期出現了2012年第三季度的刺激政策,經濟隨後出現反彈。在這一時期中採PMI和財新PMI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分歧加大。第三,目前中採PMI和財新PMI儘管在趨勢上有所背離,但相關係數仍然較高,屬於強相關,表明二者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判斷未出現較大分歧。

  (三)指標背離的原因分析

  2012年之前,季節調整的技術不同是導致兩種PMI指標背離的主要原因。2012年,統計局宣佈歷史數據已經足夠支援進行季節調整,因此2012年之後中採PMI的數據要顯著平穩。儘管Markit和中採均未公佈季節調整的具體方法,但是季節調整是比較常規的統計技術,兩者的季節調整方法從原理上來講應該是一致的。2012年之後兩種指標背離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季節調整因素。

  2012年之後,企業樣本的差異是導致兩種PMI指標背離的主要原因。中採PMI的樣本主要是大中型企業,且以國有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對經濟衝擊更有耐受力,更容易獲得銀行信貸支援,就業更加穩定,經營的穩定性更強。財新PMI的樣本主要是中小型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對經濟變化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外部衝擊的影響。在經濟下行過程中,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生存壓力也會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當出現指標含義背離的情況時,中採PMI均高於50,而財新PMI則低於50。

  但是,企業規模的差異不足以完全解釋兩種PMI指標的背離。目前,中國物流採購聯合會還公佈了按企業規模分類的PMI數據,包括大型企業PMI,中型企業PMI和小型企業PMI。如果企業規模是導致兩種PMI背離的主要因素,那麼中採中型企業PMI或小型企業PMI應該與財新PMI高度相關。然而,經過我們計算,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中採PMI小型企業與財新PMI指數的相關係數僅為0.07,中採PMI中型企業與財新PMI指數相關係數僅為0.09。我們使用中採PMI中的中型企業、小型企業PMI指數,按照PPS方法加權計算出中小企業PMI指數,將其與財新PMI指數進行對比,兩者相關係數也只有0.09。

  由於樣本企業的具體資訊並未公開發佈,我們通過將中採PMI、財新PMI與其他指標對照的方式,嘗試推斷兩種PMI樣本企業的差異。

  首先,中採PMI的樣本企業在全國範圍內分佈更為平均,財新PMI的樣本企業可能更集中于東部地區。我們選擇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參照,發現其與財新PMI的相關係數僅為0.11,而與中採PMI的相關係數為0.27。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還公佈了不同地區的數據。財新PMI與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的東部地區指標相關係數為0.36,高於中採PMI(相關係數為0.31)。由此推斷,財新PMI的樣本可能更多來自東部地區,而中採PMI則兼顧了企業在不同地區的分佈。

  其次,中採PMI樣本企業的行業分佈可能更為全面,尤其是重工業比重相對較高,而財新PMI樣本企業的行業分佈可能更集中于輕工業和服務業。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企業景氣指數種有各行業的預期指數,我們計算了各行業預期指數與財新PMI、官方PMI的相關係數。可以發現:與中採PMI相關係數最高的行業,大多是重化工業,而重化工業與財新PMI的相關係數很低,甚至是負的,估計財新PMI樣本中的製造業企業更集中于輕工業。

  最後,樣本量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財新PMI的波動性更大。以衡量波動性大小的標準差指標來看,在2011年之前中採PMI和財新PMI的波動性標都較大,反映出中國經濟處於震蕩之中。2011年之後兩者的波動性都顯著減小,反映出中國經濟漸趨穩定。2010年之前中採PMI的波動性大於財新PMI,主要是由於當時中採PMI未引入季節調整方法。近年來中採PMI的波動性始終低於財新PMI,除了中採PMI樣本企業中國有大型企業較多,承受經濟衝擊能力更強之外,中採PMI的樣本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從數百家企業增至3000多家,而財新PMI的樣本企業則始終保持在400家左右。這也是中採PMI更穩定,而財新PMI更易於波動的原因之一。

  三、綜合利用兩種PMI 更好把握經濟運作態勢

  綜上所述,中採PMI和財新PMI樣本企業的差異,尤其是在地區和行業方面的差異可能是導致兩者近期出現背離的主要原因。中採PMI更加穩定,更能衡量中國經濟的總體狀態和存量特徵,財新PMI更加敏感,更能反映出中國經濟的變動趨勢和增量特徵。綜合利用兩種PMI,並妥善考慮其各自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經濟運作態勢,及時作出政策反應。

  以2012-2013年間宏觀經濟走勢及政策反應為例。2011年底,歐債危機出現惡化,與出口部門密切相關的中小企業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2011年底到2012年年中,財新PMI反映出了經濟下行壓力。財新PMI從2011年11月開始低於50,之後連續12個月在榮枯線之下,而中採PMI只有在個別月份低於50,2012年4月更是錄得53.3。同一時期,2012年2-4月全國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為負;2012年3月,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也由正轉負,體現出一定的通縮壓力。因此,中採PMI沒有及時反映出當時的經濟頹勢。政府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果斷出手,出臺了一系列適度的刺激政策,成功地實現了托底,經濟出現反彈。從對經濟反彈的反映來看,財新PMI過於敏感,從實施經濟刺激政策前的47.6(2012年8月數據)反彈到52.3(2013年1月數據),落差為4.7;而中採PMI則只是從刺激前的49.2(2012年8月數據)恢復到刺激後的50.9峰值(2013年3月數據),落差為1.7。兩者對比,中採PMI對經濟反彈的反映更符合實際情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