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投資中的“摳”和“壕”

  • 發佈時間:2016-02-17 01:09:2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興業全球基金 陸申旸

  春節期間有一個奇怪現象:平日寧晚睡五小時不願早起一分鐘的年輕人,在這個假期卻起早貪黑,只為不錯過每一個微信紅包,哪怕多數都不足一元錢;而家裏的長輩們,平時油鹽醬醋樣樣都精打細算,過節時給孩子們的紅包來卻毫不在乎,購置年貨更不猶豫。

  雖本質上都相同,但幾分錢的微信紅包、幾百元的壓歲錢和日常的醬醋錢,為何在人們心理上的差異如此之大?對於類似問題,芝加哥大學商學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塞勒曾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一説。研究中,塞勒教授發現因為框架效應,消費者往往腦海中為不同收支的來源和目的設立不同的賬戶。因不同賬戶的策略不同,消費者對於不同賬戶決策時的心理價值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對於相同金額的開支,消費者在決策時往往會出現非理性的狀況。

  從這角度來看,網路行為通常都以消費為主,對於大部分人群而言,拿到一張抵扣券已是萬分榮幸,若再從紅包裏賺取幾元現金收入,對於“網路行為”這個心理賬戶來説也是一筆鉅款;對於長輩們,因柴米油鹽和過節消費也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專用賬戶,所以也有“摳”和“壕”兩種截然相反的消費態度。

  從春節紅包來看理財投資,心理賬戶陷阱往往也會使投資者失去對價格的理性關注。通常,市場參與者會將賬面損益與實際損益設為兩個不同的心理賬戶,雖在客觀時間點上兩者在金額上並沒有實質差別,但當投資出現賬面虧損時,因實際賬戶僅在拋售後才會有虧損出現,此時投資者更傾向於繼續持有而非“割肉”;同樣,投資者也將盈利資金與原有資金類別設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盈利再投資時對於前者的謹慎度也往往低於後者,這也解釋了為何此時投資者總盲目估值而不願止盈的原因。

  解決心理賬戶誤區,最佳策略是不將“搬磚收入”與“餡餅利得”等不同來源和數量的資金區別對待,而更應關注于使用目的和風險上。為應對投資和生活不同的需求,投資者可以設立消費、儲蓄、投資等不同賬戶,分別滿足對於日常生活、家庭儲蓄、資産增值的需求。不同賬戶也可採取不同的理財方式,前兩者可以投資風險較低、流動性高、收益相較穩定的理財産品,後者可以投資于收益較高而風險也相應更高的標的。雖然為資産增值設立單獨賬戶並未發揮所用資金的投資效用最大化,但能盡力避免因投資虧損而産生的非必要支出。

  但是,即使設立了不同的心理賬戶也有一個困難:能否在一賬戶資金用完時不挪用其他賬戶資金?就如紅包大戰中那句酸酸的“搶不到也謝謝”,從整體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待投資,眼紅但不剁手也同樣難能可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