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公募基金子公司業務之殤

  • 發佈時間:2016-02-06 02:09:32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時評

  □本報記者 常仙鶴

  經過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基金子公司業務規模已經超過傳統的公募基金總量。但在監管政策的限制下,基金子公司所賴以發展的“創新業務”卻越走越窄。隨著資産配置荒的出現,二級市場波動加劇,賺錢效應日下,子公司業務儼然成了母公司的新痛點。

  2013年第一批基金子公司拿到準生證,對於傳統業務同質化嚴重的公募基金來説,無疑看到了新的生機,部分基金公司甚至在公司發展戰略上做出調整,將之視為“彎道超車”、“二次騰飛”的法寶,幾年的時間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內部制度上也向其傾斜。

  而從規模上來看,子公司借著市場的東風,在過去三年確實發展迅猛。根據基金業協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5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總規模約38.20萬億元,相較于2014年底的20.5萬億元增長86.34%。其中,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規模8.4萬億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共計12.6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産管理業務規模11.89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公司專戶業務中,基金子公司業務規模達8.57萬億元,佔整個行業規模22.4%,相較2014年的3.74萬億元增長129.14%。而從2013年底第一家基金子公司成立時的9700萬元算起,這一項業務在三年時間裏翻了近9倍。

  子公司規模的快速膨脹,非標業務被公認為是最重要的推手。基金子公司主要以融資業務為主,包括債券融資和財産收益權融資,最終投向金融機構資産、房地産、一般工商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和基礎産業等。加上去年上半年股票行情火爆,大量的銀行資金通過基金子公司進入股票市場。在大量的非標業務中,基金子公司通常扮演的只是通道角色,由出資方委託基金子公司成立專項資産管理計劃,給資金方指定的客戶發放貸款或者進行股權投資。

  然而,隨著去年下半年市場斷崖式下跌,基金子公司也遭遇誕生以來的第一個寒冬,可謂內憂外患。在嚴厲的監管之下,子公司大量業務受到限制。首先是股災後場外配資被禁,基金子公司自去年底以來大量開展的場外配資通道業務,包括下設傘形賬戶、劣後交易類等業務均已受限;去年9月份股指期貨限倉令又使部分基金子公司開展的量化投資外包業務受到殃及。在從嚴監管期間,部分公司還遭到相應處罰,去年11月初,國金基金、銀河基金等四家機構就被採取過暫停資管計劃備案3個月或6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12月4日,證監會再次宣佈對3家基金公司和5家子公司進行專項檢查。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持續下滑,築底之路異常艱辛,來自資産端的違約風險頻頻暴露,河北融投事件等便是其中的典型。與此同時在資産配置荒的大背景下,大量優質融資項目資源流向標準化債券市場,離開基金子公司為代表的非標渠道。

  今年年初,華南一位基金公司老總感嘆,當初自家的子公司在風控上較為穩健保守,發展速度緩慢,一度還為此暗自神傷,但如今看到子公司風險事件頻出,對於當初公司的戰略導向還是極為認可的。

  上述老總所説的風險事件,包括交易對手篩選不嚴、過度依賴合作機構提供盡調報告、放款出賬環節把控不嚴、風控措施不到位、缺乏資金監管等情況。他説,“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注重長期發展,長期來看還是要做最擅長的事情,對於新業務的拓展風險不好評估,還是需要時間的考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