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了解不平等問題的一把鑰匙

  • 發佈時間:2016-01-30 00:31: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鄭渝川

  出版機構將《不平等經濟學》稱為《21世紀資本論》的前傳,這肯定是不合適的。顧名思義,前傳是主體作品的衍生作品,但《不平等經濟學》明明出版更早,儘管主題跟《21世紀資本論》一致,部分結論具有一貫性,但前者並非後者的總論,後者也不是前者的擴充版本。

  《21世紀資本論》出版後在歐美世界引發巨大反響,其內容可以認為具有革命性意義。例如直言不諱地提出征收全球資本稅;又如明確警告指出,全球新經濟增長是“經濟和科技理性的體現”,但很可能侵蝕民主理性,還提出要警惕世襲中産階層的形成和固化、政府公共債務創造了一個龐大的食利者階層等震撼觀點。相比之下,《不平等經濟學》不僅篇幅更短,而且內容上與歐美經濟學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學者的類似主題作品沒有太大出入,主要是對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分化、再分配等社會熱點問題的簡要論證。

  一句話,如果因為《21世紀資本論》篇幅較長,閱讀難度很高,就希望通過同一作者的《不平等經濟學》,短平快地了解不平等問題,了解托馬斯·皮凱蒂這樣一個明星經濟學家,這樣的願望是一定會落空的,也只能形成淺嘗輒止般理解。

  當然,《不平等經濟學》也是一本不錯的讀物,可以讓對不平等問題及相關公共政策缺乏了解的讀者,更為嚴謹客觀地看待和辨析一些流行説法。

  全書主要談論了兩大命題:一是不平等及其類別和演化,二是再分配政策。托馬斯·皮凱蒂在寫作這本書時已經意識到,工資不平等的幅度儘管越來越大,但仍遠遜於資本收益對收入差距拉大的影響——他在《21世紀資本論》書中就此進行了更為縝密全面的論證。

  談及不平等的歷史演變,工業資本主義造就的不平等(包括工資不平等和資本收益不平等),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達了頂峰。出於對強盜資本家的反感和恐懼,美國出臺了金融監管法案,施行累進稅制,供給公共福利。二戰後,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歐洲和美國的社會不平等收縮到近代以來最低的水準,窮人子弟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但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歐美國家不平等程度又重新加大,所謂的庫茲涅茨曲線發生反轉。《不平等經濟學》一書就此指出,這背後的動力在於,資本收益水準拉大,而就業方式趨於靈活化,也造成了工資收入不平等的重新反彈。

  勞資不平等加大,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這將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加速實現創新。某種意義上講,投資和資本積累的確將提高未來經濟生産的能力,會讓窮人在內的多數人受益。儘管如此,對資本徵稅的減少,並使得稅收主要依賴於對勞動進行徵稅,本身將促使企業使用更多的資本和更少的勞動,更為熱衷“機器換人”,造成較高的社會失業率。而因此形成的失業者,還將因為較低的稅收水準、社會福利水準,難以找到收入可以同時滿足生活需要和競爭發展(職業技能等)需要的工作,社會底層有趨於固化的危險。

  資本收益和積累基本不參與到社保繳費等公共福利的籌資範疇以內,這被托馬斯·皮凱蒂解釋為社保體系面臨困境的根本問題。丹麥等北歐國家的社保體系不存在社保繳費,而是由所得稅提供資金支援,因而要比歐洲很多國家和美國的社保體系更為健康,不平等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更少。

  討論工資不平等不可避免涉及的一個命題是——人力資本本就不均等。問題是,為什麼人力資本的不均等程度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會與日俱增,而工資不平等程度也在同步提升?這很大程度應歸於資訊産業的崛起,而無論是歐美國家還是一般的新興市場國家,公共教育體系顯然不能為多數人口帶來適應資訊産業的技能,而這又歸於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持續的減稅政策,使得政府無法實現對教育産業的持續增額投入)。托馬斯·皮凱蒂在書中駁斥了所謂的人力資本有效投資理論(該理論否認國家調節人力資本不平等的意義)。

  人們常説的再分配,主要指的是稅收再分配,這涉及到兩個過程:一是徵稅過程,包括所得稅、增值稅、社會保險繳費等的徵收;二是轉移投入,包括投入到家庭補貼、事業補貼、最低融入社會救濟金、退休金,以及公共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托馬斯·皮凱蒂認為,較高的稅率抑制高收入者,還會降低稅收總量的説法是不確切的。高收入者不會因為稅率的變化受到太大影響,反倒是低收入者表現出對稅負增加的更多排斥,但這種排斥是因為稅負增加沒有帶來更多的就業等公共福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