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財富管理 銀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 發佈時間:2016-01-18 02:10:0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連平:這兩年銀行業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盈利水準持續大幅下降。那麼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業務轉型方嚮往哪走?我們也注意到在銀行業面臨巨大壓力、經營十分困難的階段,銀行業的理財業務和資産管理業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按照相關報告統計,截至2014年底,中國銀行業理財管理資産達到大約20萬億人民幣,是所有資産管理市場中擁有資産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同時2014年銀行業理財收入增長達到了30%,估計2015年該增速將放緩。但商業銀行理財和資金管理中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的探討、揭示,並通過改革創新的措施來加以不斷改善。

  戴國強:現在中國銀行業可能處在一個相對比較困難時期。其原因除了經濟“三期疊加”,還碰上了三個轉型:第一個是全球化轉型,美國從原來的離岸佈局變成戰略佈局,現在搞區域一體化平臺,這是美國提出的一個挑戰;第二個就是中國改革思路也發生了轉型,從原來的GDP競賽變成改革創新競賽,各地在出新招,這個新招到底是不是具有可行性、效果如何,還是另外一回事;第三個就是改革路徑轉型,通過其他改革,比如説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促使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這個過程對銀行既帶來了挑戰,也充滿著機遇。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事實上,中國經濟中的“過剩”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産能過剩、産品過剩,還有一個是資金過剩。我們看到了現在很多實體産業都往體育、影視、旅遊等方面進行投資,就是因為資金有剩餘,要找出路,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銀行來講,開展財富管理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殷劍峰:2004年商業銀行推出第一隻理財産品之後,中國銀行業財富管理經歷了12個年頭。過去中國銀行業的財富管理的發展背後有兩個根本的動力:第一個動力就是銀行業去管制。銀行理財産品有很多存款類産品等都是為了規避存款利率的管制,規避貸存比的管制手段,這是一個發展動力;第二個發展動力是中國商業銀行獨特的或者説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通過創新來進行綜合發展的動力。國外商業銀行綜合經營都是通過資本市場上比較正規的渠道開展,比如開放式基金、貨幣式基金等發行的産品,如果是在公共市場上都要符合證券法規的要求,但中國銀行理財産品實際上很奇怪,既不受基金法的約束,也不受信託法的約束,只受部門法規的約束,這實際上是中國商業銀行獨特的創新和綜合經營之路。在這兩個動力的推動下,中國的銀行理財發展非常快,按我們的統計,截至去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的規模大概在20-22萬億人民幣左右,私人銀行大概是在6-7萬億人民幣左右。而信託是15萬億人民幣,券商資管10萬億人民幣,保險10萬億人民幣,公募基金7萬億人民幣。如果把信託去掉的話,銀行理財加上私人銀行的規模基本上就相當於券商、保險和公募基金規模的總和,可以説銀行的財富管理的規模是非常龐大的。

  儘管如此,我們也看到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從去年三季度以來,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款數和資金規模同比下降,其中有股市的影響。去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特別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了很多理財産品,但大趨勢是存款類的替代産品、貸款的替代類産品,實際上在未來都會失去吸引力,因為商業銀行只需要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拉到存款。在這種金融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理財何去何從,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另外由於商業銀行的理財是一個説不清的地帶,不受基金和信託法的約束,不像開放式基金有盡職披露的義務,又不像封閉式基金有二級市場定價,這樣就在客觀上造成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的剛性。

  我們經常講財富管理和資産管理,商業銀行下一步要區分好這兩個概念。所謂資産管理指的是對某個特定的資産,而財富管理是以人為本的概念。因為這個財富不僅是一個經濟當事人現在的財富,還包括未來的財富。對於私人銀行業來説,包括人力資本和家族財富問題。所以財富管理和資産管理是本質的差異,一個是以物為本,一個是以人為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