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資金“跨界”難穿透

  • 發佈時間:2016-01-14 00:30:4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銀行、保險為例,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資金量巨大。普益財富估計,2015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已突破20萬億元,近期在資本市場上備受關注的保險資産資産規模目前已升至12萬億元。“2015年上半年,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資金通過杠桿配資模式進入市場;2015年下半年,保險資金更是頻頻加持二級市場股票並舉牌上市公司,機構資金入市並開始在市場上舉足輕重。”金融資深業內人士説。國金證券馬鯤鵬認為,大量以資産配置為目標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入場將與二級市場體量的擴大相輔相成,這將與此前由中小投資者短線交易型風格主導的二級市場會有顯著不同。

  一般來説,銀行理財入市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給公司大股東做股權質押融資、定增和員工持股提供資金;二是通過信託、私募和基金子公司做傘形和結構性産品;三是為券商的收益互換和兩融受益權等業務提供資金支援。不過,前述的傘形信託自去年下半年“去杠桿”之時已被叫停,但業內人士表示,並不排除理財資金通過其他渠道再入市場。

  機構人士認為,在利率市場化後,預期收益型産品在不斷替代存款,各類理財、資管類産品發行上升,這類産品對權益類配置需求也更為強烈。目前銀行理財資金主要通過結構化配資、兩融受益權、股權質押式回購、增發、PE、衍生品等其他權益類投資“間接”進入股市。銀行理財開通的證券賬戶只能投資于標準化債券、信貸資産支援平面、優先股等固定收益類産品,而不能投資直接投資于二級證券市場,但資金配置又有需求在二級市場上投資,因而這類理財資金主要通過給信託、私募、基金子公司等提供優先級資金進而設置成結構化産品。

  “資金從銀行理財流向私募和基金子公司的結構化産品,資金的去向和監管不再是銀監系統的事情,但這二者監管之間並未形成無縫的對接,加之一些産品有多重投資,比如FOF産品,如果是通過結構化籌得的資金,其杠桿倍數很難統計,資金來源難穿透。”不少機構人士認為。資金來源穿透問題不僅存在於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二級市場,2015年下半年在二級市場兇猛異常的保險資金也存在同樣的情況。一家大型險企投資人士表示,險企除了運用保險資金在保監會規定之下投資證券市場,還可以通過其他投資進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一些險企通過配資的模式進行股權投資,再通過“假股真債”將配資的錢進行二級市場的投資。事實上,不少信託公司也有類似的投資。其中,配資的錢有可能是銀行理財資金,也有可能是大資管環境下各類機構資管産品的資金。

  “在大資管的市場環境下,配資、杠桿、結構化已經成為市場常態的操作,資金在不同的機構之間流動,而這些機構分屬於銀監、證監和保監幾個不同的系統,資金流動過程中容易脫媒而跳出監管的篩子,無法實現資金的穿透和監控。”上述業內人士説。馬鯤鵬表示,2015年市場已經在預演理財資金加杠桿配置中長期利率債,其中最清晰、最有代表性的長久期資産策略便是保險舉牌。險資通過舉牌低估值、高股息藍籌股實現權益法入賬從而鎖定長期收益率,加大期限錯配力度以更多獲取期限利差。判斷險資舉牌會在2016年繼續上演,以資産配置為導向的保險舉牌資金將成為2016年權益二級市場增量資金的主力。對於銀行理財,馬鯤鵬認為,銀行理財資金儘管對權益類資産配置意願強烈,但投資自主性相對弱,預計其更多將扮演趨勢跟隨者和強化者的角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