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債市開放提速有望引入活水

  • 發佈時間:2015-11-12 01:43: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姣

  在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債券市場對境外機構開放的步伐也開始提速。然7月以來,央行宣佈大幅放開對特定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限制後,由於境內資本市場波動加大等因素,過去四個月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量僅增加12.82億元。

  市場人士指出,長期以來,較高的套息利差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升值是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市的兩大驅動力。然經歷了股市震蕩和債市收益率一路下滑之後,短期許多機構對中國債券持謹慎態度,指望外資“接盤”中國債市尚不現實。但中長期來看,考慮到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債市相對較高的收益率、與全球債券市場相關性低等因素,中國債券市場依然誘惑力十足,未來外資對中國債券的需求將提升,增量資金的涌入有望進一步降低國內利率中樞。

  外資“冷”對債市開放

  2015年以來,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對境外機構開放的步伐開始加速,僅上半年,就有39家境外機構獲得進入銀行間債市的資格,而2014年全年也只有34家境外機構通過審核。

  銀行間債市可投資品種也不斷擴容。5月,央行允許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開展債券回購交易;7月,又將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三類機構的投資範圍從現券交易、債券回購擴展到債券借貸、債券遠期以及利率互換等衍生品種。

  從中債登公佈的託管量數據來看,今年7月,境外機構的確大手筆增持了國內債券,當月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量大增284.52億元至6183.39億元。然隨後由於股市調整和8月人民幣中間價制度改革,國外機構出於謹慎拋售了不少債券,8月境外機構減倉政策性銀行債102億元、國債91億元、商業銀行債1億元,月託管量減少226.93億元。隨著人民幣匯率逐步企穩,境外機構對國內債券的減持量趨於下降,9月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量減少78.22億元,10月託管量則小幅增加33.45億元。

  目前境外機構持有的國內債券與整體債券市場相比仍明顯偏少。截至10月末,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量為5911.69億元,佔全市場託管總量的1.77%左右,相比第二季度末的1.83%略有降低,也遠低於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海通證券指出,長期以來,較高的套息利差和人民幣匯率穩定升值是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市的兩大驅動力。然而自2014年以來,中國債市收益率一路下降,套息利差不斷縮小,外資進入的盈利空間被嚴重壓縮;自8月11日人民銀行宣佈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有所下調,驅動外資進入中國債市的動力在減弱。

  中長期將吸引大量資金

  央行負責人日前刊文指出,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並逐步取消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提升股票、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有序拓展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主體範圍和規模,擴大境內機構境外發行債券的主體類型和地域範圍,放寬境外機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限制。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程明顯加速,政策層已經逐步放開對境外投資者入市的限制,部分境外機構也已在逐步入市,可以説政策限制已非外資進入中國債市的主要障礙。

  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目前境內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套息利差不斷縮小等因素,短期內指望外資“接盤”中國債市尚不現實。但中長期來看,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流動性不斷改善、收益率在國際上具有吸引力、與境外聯動性較低有利於分散風險,疊加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賬戶開放下的訴求,開放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有較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必要性。

  “長期來看,中國債券市場走向國際將是大勢所趨,外資對中國債券的需求將逐步提升,增量資金有望降低國內利率中樞。”海通證券表示,首先,人民幣匯率不具備中長期貶值因素,匯率穩定有利於吸引國際資金;其次,人民幣債券的國際投資者佔比有較大提升空間,將帶來大量新增資金;第三,隨著債市對外開放的加速,國內外套利交易將更為便利,國內外利率的聯動性將會增強;第四,隨著我國地方債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流動性有望提高,收益率也將逐漸與國債拉開差距,境外機構對地方債的接受度有望逐漸提高,或有助於緩解地方債供給壓力。

  民生證券進一步指出,中長期來看,政府已採取和將採取的一系列改革勢必給債券市場帶來多重影響:第一,中期內套息利差的存在會持續吸引境外資金;第二,長期內債券收益率必將下行,消除套息利差;第三,境外機構的進入增加了市場利率敏感性,促進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線;第四,評級體系與國際接軌,境內外評級差異極大的信用債潛在價格波動增大。

  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資産情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