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空倉,也是一種積極的投資態度

  • 發佈時間:2015-08-15 03:22:3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保資瞭望臺

  □劉思恩

  十幾年前,我曾經代表以前的僱主參加過實盤炒股大賽。那時還年輕,剛被委以重任,壓力大、心態差,剛一上來不知道幹啥好,空倉發呆了半個月。這段時間正巧碰到一波股市大跌,結果我和其他三個持幣的機構,在收益率排行榜上雄踞榜首。當時我幸災樂禍地想,如果能堅持一年空倉,最後拿個第一名,那是多風光的事兒啊!當然實際上倒推到任何一年,如果有30到50個專業投資者參加的炒股比賽,收益率為零幾乎是沒有可能拿冠軍的。這也算股市的魅力之一吧。

  但話説回來,只要炒股比賽人數足夠多、樣本足夠大,那麼零收益有可能在大多數的比賽裏拿個中上水準,這可不是我瞎謅。熊市裏空倉的肯定有優勢,因為能逆勢賺到絕對收益的高手畢竟鳳毛麟角;震蕩市裏,大多數的專業投資機構,其實水準不比業餘選手好多少,尤其是那些做投資決策要打幾輪報告、説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投資經理,在震蕩市大半要吃“正反耳光”;即便是牛市,其實空倉的也未必很慘。一年裏超過一倍的牛市畢竟罕見,大多數是漲20%到50%的範圍。這種幅度,把兩頭極端的最低點、最高點掐頭去尾,大多數人能滿倉賺到其中10%-30%就不錯了。要再碰上期間來一兩次大波段震蕩,好多人就發生虧損了。

  比如2015年前七個月,和去年底收盤相比,上證指數最高時漲了60%,最慘時跌了-6%,到七月底大致漲了13%。許多人高位重倉甚至放杠桿,低位爆倉割肉,低位震蕩市時又低拋高買,最後大半年一算賬,能有正收益就算中上水準了,出現虧損是大概率事件,而攔腰虧一半甚至爆倉破産的案例也不少。

  辛勤耕耘不如懶惰空倉,這其中除了交易技巧不佳的問題,其實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理念,以及對自己認知的偏差。股市很容易放大一個人的野心,也容易放大對自己的認知。看到別人的成功案例,很多人就會幻想自己也能成為炒股奇才——牛市裏別人賺錢,我能放杠桿暴富;震蕩市裏別人被來回抽耳光,我卻能高拋低吸把股市當印鈔機;熊市裏全市場一片哀嚎,就我能挖掘黑馬獨樹一幟。所以許多個人和機構,其實是全市場、全天候,永遠重倉的。

  然而,大多數人的知識結構有限,思維也有局限性。比如做慣股票多頭的人,完全無法理解崩盤時期貨空頭的策略和目標,甚至明顯的下跌勢裏小額融券做空都不敢嘗試。牛市裏養成了習慣持股不動的人,沒法在震蕩市裏做到“人棄我取”,反過來又要及時在技術指標出現“金叉”突破時賣出——這簡直要逼他精神分裂!聽慣了“講故事”去炒題材股的人,在市場轉入理性時做價值投資就傻了眼,而兢兢業業分析報表的人,來到新興産業主導的瘋牛市場又玩不來“市夢率”高的品種。

  所以,除非你是投資天才,或者能做到每天9點到15點人格分裂,股市散場後馬上恢復正常回歸人世間,否則你一直重倉滿倉肯定是下場難看,還不如逼自己一年裏有一半時間以上完全空倉持幣。另一種方法是,把自己管理的資産分出一部分,強迫自己做一些和股市大盤關聯度不大甚至負相關的投資,比如債券、分級基金的A端、海外商品的ETF等。股市盈利足夠多時,及時拿出來消費、買房、投資自己和子女的教育,也是成功人士常見的分散投資、保住勝利果實的好方法。

  現在股市裏金融工具比以前多,但整個群體投資水準卻沒啥長進。甚至這些年來,在投資者教育方面,狹隘理念佔了壟斷地位,個人以為市場參與者整體素質未必比十年前、二十年前好多少。如果市場裏一大半人都是讀一種教科書長大的,如果一個宏觀面或企業微觀層面的消息出來,大多數人只有一種解讀,或者只允許有一種解讀,那整個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就在削弱,風險就在凝聚,實現共贏的難度就越來越大。尤其今年以來,投資環境越來越複雜,很多現象都是炒股二三十年的老革命都沒碰到過的。在這種大背景下妄做預測,把家庭資産或公司資産重倉投入某一類金融資産,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不管在公司裏面對老闆,還是回家面對太太,我們都要勇敢地承認自己暫時、階段性的無知無能,不作為也是一種積極的投資態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