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四、我國創新創業的五方面“失靈”

  • 發佈時間:2015-06-10 02:30:5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85年科技大會和1985年第一家風險投資機構成立,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背景下拉開了創新創業序幕;20世紀90年代初各地創辦科技園區,標誌著創新創業真正進入了實質性階段;1998年開始,大量風險投資機構創立,標誌著我國創新創業與金融結合全面推開;2009年以來,創業板啟動以及新三板擴容,標誌著我國創新創業有資本市場支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標誌著我國創新創業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

  目前,我國的科技園區國家級的已經100多家,孵化器也有了1000多家,科技型企業12萬家之餘,還有上海楊浦區、武漢光谷、北京中關村等創新示範區,風險投資也有了幾百家之多,應該説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創新創業經濟發展業績,但發展成效上還是有所欠缺。當我們將創新創業環境分為行政環境、市場環境、金融環境、文化環境等來分析上述問題,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在創新創業的支援上,行政環境越來越好;而在市場環境和金融支援環境上,還是剛剛開始有了起步,處於起步階段。

  我們的科技園不論是國家級的還是省級的都有管委會,行政事業級別強,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了很好的行政服務,可是市場採購以及市場拓展,包括投融資的金融支援、創新創業商業模式增值服務等,卻極其薄弱。為此,我們觀察到,創新創業基於政府號召背景下在科技園區裏註冊性極強,而基於市場需求的創業性薄弱;基於金融支援的成長性緩慢,基於創新文化的創新創業還僅僅是剛剛開始。以創新型國家新視角,分析我國的創新創業,還存在如下五方面失靈。

  一是由於傳統的創新型國際理論的隱含假設是企業存在,而且已經是進入成熟階段的,從而顯示出傳統的創新理論對於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失靈之處,即“理論失靈”。

  二是當各類園區行政手段強于市場引領的機制時,大多數創新創業是在以園區優惠政策的紅利而存在著,創新創業是跟著政府的規劃,一波一波註冊的相關産業類型,從軟體業的波浪到物聯網波浪,再到生物醫藥的波浪,再到大數據波浪,再到現今的“網際網路+”的波浪,顯示出的是“市場失靈”。

  三是當以實業資産模式來管理“智慧財産權股份期權化”的創新創業過程時,管理“風險資本股份期權化”的發現價值、創造價值過程時,顯示出管理手段滯後,即對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勵的“系統失靈”。

  四是當以資産的經濟制度來促進創新創業時,充其量給智慧財産權起到法律保護的作用,難以給智慧財産權及其創新創業期權價值給出有效的制度保障,無法形成一個“運用金融資本經營知識資本”的技術商業經濟模式,顯示出制度的滯後,形成“制度失靈”。

  五是當以成績為學生第一要務,以論文為職稱評定第一要素的教育體制和機制下,人才是以成績和論文來衡量的,而對於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還剛剛開始探索,顯示出培育大量人才是以就業為先導的,在創新創業則是“人才失靈”。

  這五項“失靈”聚合起來,我們看到:政府引導的風險投資往往被引導;國有風險投資不得不走向保險式的投資;商業銀行資金和保險資金參與創新創業的投融資似乎找不到路徑;社會大量私人富裕資本游離在創新創業投融資之外;創新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從業者激勵機制如同一般貿易企業的模式;如何吸引外資參與到創新創業的投資行列還是一個難題;大量外匯如何運用到國家競爭力提升投資上來,還是一個剛被提出來的命題;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於科技創新及投資拉動還僅僅是開始。這使得我國大量科技成果難以發揮出以“智慧財産權配置資源”推動經濟競爭力發展的價值,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還是起步時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