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銀行會是什麼樣的
- 發佈時間:2015-05-16 02:23:14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毛志輝
兩年前,埃森哲發佈的《2016年的銀行業》報告中,對未來銀行做過場景化的描述:當你走進銀行營業廳時,大堂的顯示屏就會出現專門針對你個人的歡迎語;同一時間,你的客戶經理早已拿著移動Pad等候你的到來,不僅對你的金融狀況瞭如指掌,而且還配備好了多種可能的投資方案功能參考;甚至你在走動過程中經過大廳內廣告牌時,螢幕上便會出現與你極具關聯性的個性化廣告內容……以擁有一張銀行卡為起點,從客戶邁入營業廳開始,未來的銀行將能夠通過智慧系統來識別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個性服務。
然而,僅僅依靠這些個性化的服務,就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嗎?未來人們還需要擁有銀行卡嗎?人們還會在經濟生活中那麼多地依賴銀行?或者説,人們還需要銀行嗎?
在英國青年創業家西蒙·迪克森看來,傳統意義上的銀行會在未來遭到顛覆,代之而起的是將是一個“眾融”的時代,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就可以進行大眾融資。他在最近出版的《沒有銀行的世界》一書中,反思了現代貨幣金融體系,對金融業的未來作了大膽暢想,為人們“擘畫”了一個不受銀行約束的開放而自由的經濟社會。
迪克森是一位積極的銀行業改革者,一貫倡導新技術與新金融的結合。他以英國金融體系為例,列舉了銀行本身所存在的致命缺陷,闡述了人們對銀行的過度依賴,而這種依賴,在網際網路時代與日漸發達的“免費經濟”産生了嚴重的錯配。他認為,我們正生活在“免費”的債務陷阱中,顛覆性技術的誕生,讓我們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免費的時代。而以網際網路、數字貨幣、社交網路、眾籌、P2P借貸、微型金融平臺、智慧手機為代表的這七項創新,將會創造人類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網際網路作為七項創新中最具革命性的技術,它帶給人們建立社會資本的能力,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投資和融資,同時它也催生了數字貨幣和社交網路的興起。數字貨幣使得全球的貨幣和金融服務趨於民主化,並以可持續的方式允許真正的創新和人類發展;社交網路則使貨幣創新成為可能,讓人們可以有機會從自由資訊的交流中獲得世界範圍的金錢和資金。社交網路還誕生出了眾籌、P2P借貸、微金融平臺。眾籌的出現讓每個有利可圖的行業都可以進行融資;P2P借貸讓人們具備了所有通向可持續金融的未來的工具;微金融平臺與智慧手機的移動支付,可滿足人們對可持續性的所有要求,使得人們能夠在世界各地運用這些顛覆性技術和網路連接就轉賬給廣大的非銀行個人或機構。迪克森認為,傳統的信用評分機制將逐漸被社會資本評分所取代,在傳統銀行體系崩潰或政府破産之後會進行銀行體系改革,人們也將有機會一勞永逸地選擇可持續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的融入,傳統金融的生態和權力結構正在被瓦解和重構,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當下,順應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需要,秉承網際網路的精神、理念和技術,傳統銀行業的産品與服務正在朝著以開放、分享、創新、個性、普惠為特徵的方向發展,在獲客、産品、創新等方面與傳統銀行模式形成嫁接互補,更大地發揮網際網路低成本、高效率、開放式、無邊界、平等普惠的優勢,並將網際網路作為主要的行銷和客戶服務渠道。在具體業務模式上,已然涌現出諸如自金融、微金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遠端銀行等創新業務模式。這些變化所指向的,都是經濟的更加自由。
懷抱經濟自由、金融創新的理想追求,最近幾年來,迪克森創建的一個與“未來銀行”同名的眾融網站BankToTheFuture.Com,在業界可謂風生水起。網站致力於打造一個讓人們把企業股權或業務賣給別人,以及讓投資者參與各種等級投資的線上眾籌平臺,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高效的融資平臺之一。“眾融”平臺的出現,對傳統的貸款業務模型構成了粉碎性的衝擊,傳統的金融機構勢必將其視作是一個威脅性很大的障礙。但是,正如迪克森在書中所論述的,新興金融領域一定會沿著“眾融”的模式發展,傳統金融機構也一定會面對“眾融”平臺。而且,無論融資是來自金融機構還是銀行,“眾融”原則都會運用到去仲介化當中。
網際網路擁有巨大的變革力量,尤其在推動銀行銷售和服務渠道,以及銀行和客戶之間交互方式改變方面,其意義是革命性的。迪克森在考察七項創新技術的基礎上,對未來金融業發展所作的展望,在一些觀點上或許顯得過於前衛和激進,但的確值得傳統銀行業的從業者們深思和警惕。網際網路所帶來的是一個真正瞬息萬變的社會,就像鮑勃·迪倫的歌詞描述的那樣,“現在緩慢的,瞬間就變快;現在存在的,瞬間就消失;現在的秩序,正飛快瓦解;最前面的,轉眼就落後;時代正在改變……”網際網路技術脫媒以及去仲介化的功能,的確已經將傳統的銀行業推向了一個尷尬的境地,誰又能知道,銀行的明天會變成什麼樣?
不論銀行的明天會怎樣,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人們將會在經濟上擁有更多選擇、在金融支配方式上更加自由。儘管迪克森對傳統銀行業的未來是悲觀的,但他對金融業的未來卻充滿了樂觀的期望。也因此,他在書中極力地主張進行銀行業的改革和創新。他希望通過改革創新,來維護一個金融和貨幣系統穩定的經濟環境,減少那些足以造成世界性悲劇的內在隱患;同時,通過參與教育、向政治家宣傳、呼籲企業家的支援等途徑,進行新的無銀行革命。銀行業的改革是可預見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技術意味著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總有解決辦法的豐富世界中”。
“銀行到底會不會消失”的話題,已經在公共場合被專家和業內人士反覆討論過,至今仍眾説紛紜。作為國內出版的首部系統闡述顛覆性資訊技術對傳統金融解構與重建的著作,迪克森在書中對銀行未來所作的暢想,為我們開拓了新思路和新視野。毫無疑問,決定銀行業變革的終極力量,是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是客戶需求和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遷。而金融的本質就是讓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只要有更好的技術、方法,能夠讓資源配置更為合理、有效、可持續,那麼,無論銀行會變成什麼樣,都值得我們去期待、憧憬和暢想。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