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美國如何應對産能過剩

  • 發佈時間:2015-03-18 00:30:3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賽迪智庫世界工業研究所陳永廣

  近年來,我國一些重點行業的産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化解産能過剩矛盾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工作。作為世界重要的工業國家,美國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産能過剩問題,借鑒其歷史上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對我國化解産能過剩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化解産能過剩的三大法寶

  加大對外投資輸出過剩産能。1973年之前美國一直奉行“凱恩斯主義”,推崇“需求拉動供給”,通過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來化解産能過剩。1939-1948年期間,美國的軍工工廠、基建製造業的企業數目和規模都增加近50%,産能利用率也逐年上升。然而,隨著二戰結束,國際和國內需求急劇降低,在1947年時,産能利用率降至70%。此時美國適時推出了“馬歇爾計劃”,通過提供130億美元的無息或低息貸款幫助歐洲恢復經濟。該計劃幫助美國迅速化解了自身的過剩産能,同時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到1951年,美國産能利用率重新回到了80%以上。

  依託市場調節機制化解産能過剩。1980年以後,裏根政府採取減少國家對企業干預、奉行“供給創造需求”的“裏根經濟學”。1980年至1985年,美國轉變了以前單靠投資拉動的方式通過降通脹率,大幅度減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縮減政府開支,鼓勵企業加快兼併重組,依託市場調節作用化解産能過剩。到1983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全年綜合增長了6.5%,生産總投資上升了1.1%;1984年第一季度的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達到了10.1%。

  加快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産能。上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通過政府引導國防軍工技術向民用轉化等措施,大力推動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産業的發展。針對21世紀初傳統産業産能過剩問題,採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升級。美國經濟重心逐漸轉向第三産業,工業經濟也開始向資訊經濟轉型,並引領了全球資訊化革命,美國由此擺脫了傳統産業升級的難題,化解了産能過剩問題。

  應對産能過剩的政策變化

  從“需求拉動供給”到“供給創造需求”。美國的産業政策隨著歷次産能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而逐步調整。在1973年之前,美國奉行“凱恩斯主義”,著重解決需求側的政策創新。無論是針對國內的鐵路公路基建投資,還是利用“馬歇爾計劃”對歐洲投資,都是利用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這種通過政府的經濟干預政策,既是當前産能過剩的解決辦法,常常也是下一輪經濟週期裏産能過剩的原因。1980年,裏根政府開始轉變經濟政策,以“供應創造需求”為基本國策。通過創新驅動産業發展化解産能過剩,重視産業競爭力提升,通過增強競爭優勢化解産能過剩。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美國在重化工領域的産能過剩逐漸緩解,第一産業的生産率及技術水準得到長足進步。而由第一産業轉移到第三産業的就業人口促進了服務業快速發展,經濟持續增長了近10年。

  從福利到工作的再就業培訓工程。美國現代的福利制度和再就業培訓工程,是伴隨著歷次産能過剩導致的失業問題同步建立起來的,對化解歷次産能過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人力開發和培訓法》和《經濟機會法》的建立,美國逐步確立全覆蓋的現代福利保障制度。1973年開始的經濟蕭條使得政府在反思福利擴張産生福利陷阱的同時,主張政府在失業保險中支出,強調福利受惠者的就業能動性。其主要立法如《工作培訓夥伴法》和《再就業法案》等,都體現出政府責任向企業和個人轉移、資金渠道不斷擴展、培訓服務多元化、公共服務私營化等特點。美國通過擴大職業培訓和加大教育機會,來減少貧困父母對社會福利的依賴程度,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聯邦政府在該項目中的50%-72%的責任,強制各州建立就業機會和基本技能培訓的項目。

  對中國化解産能過剩的啟示

  對我國來説,借鑒美國經驗,化解産能過剩壓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建設“一帶一路”,推動亞太自貿區發展。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經濟圈、兩廊一圈及泛北部灣經濟圈等地的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擴大與中亞、俄羅斯、蒙古的邊境合作區建設。完善境外經濟合作區的政策支援措施,擴大境外經濟合作區建設。加快對發達國家新興行業的投資並購力度,鼓勵國內企業與境外機構加強研發合作。

  第二,引導軍民融合發展,促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借鑒美國經驗,結合股權激勵試點工作,研究建立對國防專利職務發明人的長效激勵機制,以有效調動和激發廣大國防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激情。研究建立國防專利在民用領域的轉化應用機制、國防專利權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完善國防專利保密解密制度,對無需保密的及時解密,對解密後能夠民用的國防專利技術,積極促進轉化應用。

  第三,加大對産能過剩産業兼併重組的支援。深入推進資本市場化改革,創建良好的市場生態。堅持兼併由市場主體自發推動實施,不搞“拉郎配”。政府要避免簡單通過行政干預,允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發展戰略自主決定,提高並購重組的效率。

  第四,建立再就業培訓服務體系,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建立培訓和就業服務相統一的再就業保障體系。修訂職業培訓補貼的支付辦法,實行“學時累積制”,在保證培訓效果基礎上鼓勵勞動者參加彈性學時職業培訓。在就業服務上,賦予就業服務機構法定職能,調動多方積極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