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讓金融回歸本義

  • 發佈時間:2015-03-14 00:43:3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毛志輝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的緊迫性進一步凸顯。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市場化改革,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何有效推動金融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大幅提高配置資源效率和水準,是新一輪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市場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面深化改革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市場活力,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作為一場重大的制度變革,如何突破舊制度、舊框架的束縛,讓新制度安排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是保證當前這場金融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應中國金融改革的大勢所趨和發展所需,著名經濟學家連平近期推出了《十問中國金融》一書,針對一些比較突出的“改革關節”和“熱點問題”,結合理論與實際展開論述,為走向深水區的金融改革號脈問診。

  全書分為“改革開放篇”和“問題風險篇”兩部分。其中,“改革開放篇”涉及利率市場化的影響與風險、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與效益、資本與金融賬戶開放的步驟與風險、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作用與制度安排、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全局意義與管理模式等五個方面;“問題風險篇”則闡述了銀行業的挑戰與轉型、M2/GDP高企問題的成因與影響、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本質與根源、影子銀行的監管與挑戰、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癥結與潛在風險等五大論題。可以説,這十個問題幾乎涵蓋了當前中國金融改革所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而作者在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的同時,都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機制改革,是金融體制改革最為重要的方面,其意義毋庸多言。利率及匯率作為金融市場資金的價格,與實質性商品的價格機制相比,其定價基礎、價格形成機制、價格運作機制等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利率和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更多。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機制改革的戰線都拉得足夠長,而今,這兩項改革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只差最後的“臨門一腳”。作者分別對兩項改革作了歷史回顧、風險分析和未來展望,並給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同時指出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互為前提和條件,應該協同、交叉推進,並注意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資本項目管制。他對如何協同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問題所展開的深入探討,不僅為推進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思路,也為更加全面、深刻和系統地研究探討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奠定了基礎。

  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是受到爭議最大的金融改革領域,爭議的焦點不在是否應該進行改革,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時序上。激進觀點主張,中國經濟已深度參與全球化,應加快改革進程;而穩健觀點認為,在中國國內市場制度建設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過快推進改革會導致大量流動資金進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一系列金融風險。在激烈的爭議之下,這兩項改革至今仍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作者在回顧了兩項改革的“前世今生”,並對改革所面對的挑戰作了充分的估計後指出,這兩項改革都已經進入深水區,未來所面臨的改革和開放都將是攻堅克難類型的工作,必須謹慎而為。他認為,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是我國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應積極審慎推進,並防範國際資本流動趨勢性逆轉風險;而人民幣國際化則必須建立在持續深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積極穩妥實施金融改革開放的基礎之上。

  書中對上海自貿區的討論,則結合了政策、經濟、社會背景,以及上海自貿區對於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意義等來展開,並建議自貿區應建立有限滲透的分離型離岸金融模式,同時對資本通過自貿區大舉流入境內的風險應高度關注和加以有效防範。

  作者對中國未來金融改革所持的觀點,大致可以用“審慎樂觀”來概括。他在論述金融改革的這五個問題時,每每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追根究底,對潛藏的風險和挑戰條分縷析,從而提出契合改革發展實際的意見建議,可謂苦口婆心。其態度則不溫不火、張弛有度,既不激進,亦無畏縮,主張強化頂層和系統設計,在平衡長短期目標的背景下,各項改革齊頭並進,力求在改革重大問題和難點問題上實現突破。

  深化金融改革既要解決方向性和路徑性問題,也要解決基礎性和技術性問題。在“問題風險篇”中,作者首先關注了商業銀行的改革創新、轉型發展。商業銀行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傳遞者,在社會經濟運轉中居於樞紐地位,其轉型發展可謂攸關金融改革全局。如果從行業景氣度持續下降、風險與挑戰不斷加劇的角度來衡量,前不久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在全國“兩會”上所説“銀行是弱勢群體”,斷非虛言。面對經濟下行、金融脫媒、網際網路金融崛起、監管趨嚴、利率市場化等諸多挑戰,商業銀行必將越來越“弱勢”。為此,作者提出,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上應多管齊下搶抓機遇、嚴控重點領域風險、優化降本增效機制、深入推進存量改革。作者還建議,銀行應量身打造並動態優化自身的發展戰略,如大型銀行應以“優化結構,全面發展,綜合經營”作為發展方向,中型銀行應以“服務中小,專業拓展,打造特色”作為發展方向,而小型銀行則可以將“聚焦小微,立足社區,本地發展”定為發展目標。此外,作者還從調整資産負債結構、客戶結構等其他九個方面給出了建議,充分彰顯了其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對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深刻認知和獨到見解。

  當前中國金融改革的實質,就是為了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作者對M2/GDP高企、小微企業融資難、影子銀行、地方政府性債務等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正是對加快改革進程、服務實體經濟的呼應。作者分析了推高M2/GDP的六大因素,提出了“調控需求、管住信貸、搞活金融”的治理之策;考量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呼籲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拓展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其信用狀況,積極穩妥地發展民營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對我國影子銀行的現狀和特徵作了考察和理性評價,從立監管、建規範、疏需求、控風險、穩發展等角度給出了管理建議;考察了地方政府性債務呈現的六大特徵,分析其成因,評估其風險,併為未來防控和化解債務風險提出了系統性的建議。

  事實上,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不僅是當前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未來中國金融業及全球金融業發展的方向與基本原則。當前國內外金融領域諸多問題的根源就是金融本質的異化,通過過度的信用擴張,讓資金在金融市場體系內迴圈,從而把金融當成牟取暴利的工具,諸如影子銀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風險都與這種信用過度擴張的方式密切相關。因此,讓金融擴張處在合理的範圍內也是當前金融改革的重心。作者對相關問題開展的研究、亮出的觀點、提出的對策,無疑切中要害,對於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連平是國內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家,始終站在中國金融改革的第一線,對中國金融領域的重大問題有著清醒認識和深刻體會。他在書中所提出的“十問”,幾乎都是關切中國金融改革成敗之問,而他所給出的“十答”,則觀照當下,切中時弊,對症下藥,以大量有説服力、邏輯性強的論證,為金融改革提供資鑒。讓金融回歸本性的原點,讓經濟走上正確的軌道,是他在書中始終秉持的宗旨。可以説,這部作品,不僅對理解和把握“新常態”下中國金融的發展脈搏有著較強的啟示意義,對當前金融宏觀調控的政策制定也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書名:《十問中國金融》

  作者:連平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