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寬鬆未入尾聲
- 發佈時間:2015-03-14 00:43:23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摩華鑫基金公司 施同亮
繼2月4日央行全面降準後,時隔不到一個月內又全面降息。考慮到中間還包括了一週的春節假期,實際的寬鬆頻率更快。儘管央行堅稱“降息降準不是強刺激”,但總量貨幣寬鬆政策不言自明。
全面寬鬆是否有必要?我們認為有必要且還將繼續寬鬆。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貨幣增速失控,一月M2僅有10.8%,為近年來罕見低谷。貨幣增速失控的外部因素是外匯佔款減少,自去年底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和外匯佔款減少來勢洶湧,外匯佔款出現負增長直接減少了基礎貨幣。當定向工具無法對衝貨幣收縮,全面寬鬆則是順勢而為。畢竟通縮比通脹可怕。
其次,信貸需求低迷導致的貨幣乘數下降,才是貨幣增長緩慢的罪魁禍首。外匯佔款下降可以靠定向釋放流動性來對衝,但信用體系收縮,則需要一個有力的寬鬆週期來扭轉。儘管資金成本、融資成本呈現剛性,較難打破,本次存款利率區間上浮後實際存款成本下降甚微。但降息可以降低大型企業財務費用,改變企業對政策預期,有利於改善信貸需求。而貸款基準下調,可有效刺激房地産市場回暖。
第三,通縮預期打消寬鬆顧慮。2月CPI預計降到1%以下,而央行的直接目標應是管理通脹預期和貨幣增長,調結構並非央行職責。通縮意味著失業,意味著債務負擔加重,意味著信心難以重建,此時寬鬆本身的負面影響式微。
降息將給鋼鐵、有色、煤炭等大型企業直接減負,並刺激地産需求恢復。對於債券和貨幣市場也有較強的信號指引作用。但利率下行或較有限。
銀行負債結構的改變和利率市場化是導致目前資金成本剛性的主因。市場化定價的同業存款取代一般性存款抵消了基準利率的下調影響,導致機構資金成本難降,這也是很多人不看好債券市場的最重要原因。事實上今年以來,7天回購利率一直保持在3%以上,同業存款利率仍接近5%,確實沒有降。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資金成本永遠維持高位。打破成本剛性是一個漫長過程,中國正處於這一趨勢中。打破利率剛性,將是通過資産端倒逼負債端成本下降的方式,兩者螺旋式下降。從國際利率市場化經驗來看,金融機構的利潤收縮,盈利收窄甚至虧損,倒逼轉型,是利率市場化期間不可逃避的宿命。
寬信用繞不開寬貨幣,調結構讓位於穩增長。發改委集中批復項目,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紅利紛至遝來,財政政策大行其道。然而應注意到目前是地方財政最捉襟見肘的時刻。土地出讓收入、企業稅費收入銳減,財政收支剪刀差變大,對於基建投資來説,資金來源是最大問題,並不是資金需求。因此,離開寬貨幣,寬信用就沒有發展土壤。
對於債券市場而言,利率債進一步啟動行情需要短端先降,否則長端下行空間有限。一則,目前收益率曲線過於平坦,利率債10年期與1年期利差在30BP左右,而絕對收益率在歷史序列中處於低位。二則,資金成本偏高,回購利率仍在3%以上,限制了債券下行空間。債券融資成本要優於信貸和非標,從這一角度看,貨幣政策需要先普惠債券市場,才能降低信貸利率,寬鬆並沒有進入尾聲。
預計短端利率會先行下降,看好短端品種的表現。寬鬆週期和當前宏觀環境決定了系統性信用風險不可能爆發,中低等級産業債具有挖掘空間,預計其全年表現將優於政策並不明朗的城投債。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