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新型城鎮化的牛鼻子
- 發佈時間:2015-03-12 01:22:23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顧鑫
新型城鎮化要取得新突破,不能僅僅在城鎮上做文章,而要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只有“四化”同步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成為現實。正如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在採訪中所説,城市的中國和鄉村的中國不能割裂開來。
根據規劃,到2020年,農業人口的比重為40%左右,粗略測算為4億多,而耕地面積約為20億畝,農業人口每人平均佔有的耕地低於5畝。如果考慮到部分農民工並未放棄農村集體戶口,這一數字可能會更低。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楊劍波卻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單個家庭的種地規模達到五六百畝才算實現小康。看起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現代化的任務比城鎮化更加艱巨。
農業現代化涉及經營規模、農民素質、技術等多個方面,其中,規模是關鍵,而人多地少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土地流轉的重要性因此凸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無論財政多困難,惠農政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支農資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由此也可以看出高層對推進農業的重視。
就土地流轉而言,不少地方政府十分鼓勵這項工作的開展,對於流轉主體還給予政策甚至是真金白銀的支援。但是,土地流轉的效果到底怎麼樣不能止步于土地集中度的考量。一是流轉主體的界定,可以考慮設立一定的門檻。某全國人大代表認為,有的流轉主體並不懂農業,甚至流轉到了幾千畝土地之後都不知道要種什麼,敢這麼做就是直接衝著補貼去的。二是流轉後的用途,應當嚴禁非糧化、非農化。對於土地流轉主體,由於要支付土地租金,必須要考慮收益問題,而種糧收益相對較低,有著天然的種植其他品種作物的衝動,如果這種衝動普遍化,就會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
農村的發展或許不能僅僅依託于農業,過去講“無工不富”,可是如果僅僅依託農業又難以實現存在大量農業人口現狀下的共同富裕,因而對於無污染的工業應適當加以支援。目前的狀況是,很多農業人口背井離鄉,在大城市獲得了一份勞務收入。讓這一群體在大城市全部紮根在短期並不現實,因而農民工這個詞彙在相當長時間內可能依然存在。當前的一個有利條件是,這個群體在城市中學習到的勞動技能可以用於回鄉創業。如果政府的資源配置向中心城鎮傾斜,提供適當的政策支援,他們的創業積極性就將會得到提高,這也有利於農業人口的就近城鎮化。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附近中小城鎮的發展,應當增強中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但是,發展中小城鎮又不能遍地開花,而是要適當集中資源、有所側重,考慮到交通運輸條件、區位優勢、人口佈局、産業基礎等因素。只要中小城鎮的公共服務水準真正得到提升,人才、資金的流入和企業的發展就會形成良性迴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