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創新撬動農業現代化土地流轉料將繼續推進
- 發佈時間:2014-12-30 07:16: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斌
土改再推進 政策創新撬動農業現代化
12月23日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討論稿)》(以下稱《意見》討論稿)。《意見》討論稿中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按照往年慣例,《意見》討論稿經討論修改後,將會正式形成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因此農業現代化有望被寫進一號文件。
分析人士指出,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土地制度改革無疑是重中之重。近期有關部門出臺的關於土地政策的文件顯示,土地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此次會議提出,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夯實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基礎;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保護農民財産權益。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土地“三權分置”將激發農村土地要素活力,有利於提高農業效率。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下,預計土地經營權確權及經營權流轉在2015年將繼續推進。適度規模化經營將繼續受到各方支援。相關行業上市公司市場容量和機會也將進一步打開。
農業發展方式亟待轉變
儘管我國糧食生産已呈現“11連增”的局面,但目前農業生産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農業面臨的內外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更加迫切。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我國現階段農業生産面臨著四大挑戰。首先是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多年來資源條件已經繃得很緊,農業水源污染、耕地品質下降、地下水超採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溫飽問題解決後,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産品品質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其次是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素質出現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今後“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
第三是農業生産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佈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
最後,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産成本持續上漲,農産品價格卻弱勢運作,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大宗農産品價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於我國國內同類産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給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
韓長賦認為,上述問題都不是短暫現象,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這都倒逼著農業必須“調結構、轉方式”。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此前在一個論壇上指出,我國目前最重要的農産品,糧食、棉花、油料、糖、奶、肉六大農産品現在每一樣都需要進口,進口農産品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此外,農業的生態環境系統已經難以承受目前生産方式的壓力。我國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的4倍以上,我國現在每年使用的農藥大概在180萬噸左右,而真正能夠作用於作物發揮作用的比重不到30%,有70%在噴灑過程中都噴到了地上或者飛到了空中,由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陳錫文指出,農業的生態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必須儘快地考慮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
“三權分置”進一步解放土地
農業部相關人士指出,目前我國每人平均可耕種土地面積不足半公頃,單個農戶難以投入更多生産元素來提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準。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4年6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3.8億畝,已佔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土地流轉不僅能提高存量耕地的使用效率,亦可以通過土地復耕在增量上優化耕地資源,增加規模化經營的預期收益。
國際經驗表明,美國農業規模化持續了長達80年,農場平均面積從1910年的140英畝上升到1990年的460英畝,增長了3倍以上,與之相對應的,1960年-1990年的30年間玉米和小麥單位面積産量分別提高了117%和51%。
券商分析師指出,推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離不開土地制度的變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農戶承包經營,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戶擁有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取得良好效果。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大量人口和勞動力離開農村,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土地政策已經不能夠適應農業的發展。
土地改革已經成為新一屆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其中,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土地改革總體思路,即要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2014年底的《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後簡稱為《意見》)提出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5年存在繼續出臺相關政策細則和推進時間表的可能性。引人注意的是,《意見》將“土地相關權利”從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擴展至土地經營權。
韓長賦表示,從“兩權分置”過渡到“三權分置”是巨大的政策飛躍。“三權分置”是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的重要基礎,既可以維護集體土地所有者權益,保護農戶的承包權益,又能夠放活土地經營權,解決土地要素優化配置的問題;既可以適應二三産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讓農村勞動力放心轉移就業、放心流轉土地,又能夠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形成。“三權分置”是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並行,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吸引金融要素投向土地
記者了解到,2015年,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將進一步擴大,將再選擇8至10個省份開展整省試點,其他省份每個地市選擇1個縣開展整縣試點,覆蓋面積達到5億畝左右。這意味著,如果該計劃順利推進,全國約四分之一的土地將完成經營權確權,預計土地流轉將更加順暢。
韓長賦表示,要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同時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和服務平臺,加強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出臺管理文件,建立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保障金制度,維護農民權益。
據了解,2014年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在山東、四川、安徽3省開展了整省試點,加上其他各省整縣試點,目前試點覆蓋面積已達3.3億畝。
經營權確權頒證將推進土地要素的市場化,能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土地糾紛。同時,明晰産權有利於調動産權主體的積極性,促進土地生産要素的利用效率。
而經營權確權頒證也使得以往農業發展最為稀缺的金融資本更多地配置到農業生産中。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曾提出,“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首次明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的承包經營權抵押和擔保權的抵押權。隨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管理辦法。據陳錫文透露,全國目前已有19省的相關地區正在開展試點,其中在北京和四川等地,已開始有部分金融機構啟動了這項業務。
業內人士同時指出,隨著土地經營權確權頒證範圍進一步擴大,土地流轉信託的發展也將有望提速。
此外,韓長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報告時表示,對於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業部將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抓緊修訂土地承包法,賦予農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允許農民以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恩平表示,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擔保如果“合法化”將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提供法律依據,激活整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激活農村規模化經營。
農墾農資板塊有望受益
券商分析師指出,土地流轉將導致土地集中度提升,帶來新的農業生産模式和生産關係的顯著變化。未來農業種植方式將由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向大農業、現代化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從原有的過度依賴高投入肥料的竭澤而漁的種植方式向綠色、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迴圈種植模式轉變。
其次,未來農業補貼力度會繼續加大,並推進合理的農産品定價機制,保護農業種植積極性,與此同時配套農業金融服務、擔保制度及小額貸款、農業資訊化建設等幫助農業發展的資金問題。
土改一直是近幾年重中之重,土地流轉本質是推進土地要素的市場化,其作用能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
銀河證券認為,農墾係、種業、農資、農村資訊化等多個板塊公司將有望從中受益。
首先,農墾系統上市公司土地資源豐富且存在參與國企改革試點的可能性。隨著土地流轉的進一步推廣,更加市場化的定價出現,産權清晰的“地主類”公司面臨價值重估;同時利於“地主類”公司繼續流轉土地。
其次,隨著土地集中度提升和從事農業勞動人口的下降,種植戶對集生産服務為一體的品牌農資和農事服務商認可度提高,2015年農資服務領先企業如諾普信、金正大、輝隆股份等將從中持續受益,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於此類似,農機也將迎來類似市場機會,而土地規模化經營後也對優良種子的需求預計將增大。
此外,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資訊化的公司也可以從土地流轉中獲得更大的市場機會,前者將受益於土地規模化後的持續投入,後者或將從土地確權以及農業資訊化管理應用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