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因噎廢食不可取

  • 發佈時間:2015-01-19 00:30:3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超

  “中航油因為看跌石油價格賣出了大量的石油看漲期權合約而虧損5.5億美元。我十分擔心,中航油事件的影響會向著人們所害怕的方向發展:那就是為了規避操作風險,管理層和有條件參與期貨市場的企業索性拋棄這個市場。”這是2004年12月25日在長沙舉行的中國期貨市場“創新與發展”岳麓論壇上,巴曙松先生反覆向期貨界和新聞界人士陳述他對中航油事件的憂慮。令人唏噓的是,十年來,他的擔憂不斷被言中。

  在十年前那次期貨論壇上,巴曙松期望在場的記者能夠告訴大家:不做期貨的風險要比做期貨的風險更大;因涉足期貨産生問題,不是期貨本身的問題;期貨市場的大好局面不能因一兩家企業因過度投機導致失敗而葬送。他形象地比喻説,“期貨只是一個工具,就像刀可殺人,也可以切菜一樣,不能因為刀能殺人,就不用刀來切菜”。

  眾所週知,期貨市場有兩大基本功能,一是可以為企業進行套期保值,通過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反向操作,從而規避大宗原材料農産品購銷因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二是還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對企業把握市場價格波動提供敏銳的工具。

  許多人將期貨工具比喻為保險,即企業運營始終離不開套期保值來規避風險。但記者更願意將期貨工具理解為藥品,即企業之於期貨工具,更像人和藥品的關係。一個人在健康的時候,是不需要吃藥的,但生病了就離不開藥。企業亦是如此,當原材料或産成品的價格運作朝著有利於企業經營的方向發展時,企業不需要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畢竟後者的成本也不小,更何況即便套保也存在風險。當然,不做不等於不關注、不了解,一旦價格波動危及企業正常運營的時候,就必須要出手。

  從國際方面來看,套期保值早已是成熟有效的避險工具。據統計,在航空界,最成功的投資案例當屬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在國內航空公司巨虧的2008年,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卻逆勢盈利1.78億美元,其秘訣就在於對當年超過七成的航油進行了套保,平均成本僅為51美元/桶。

  “對國有企業來講,期貨就像是一朵帶刺玫瑰,看著美卻不敢輕易去碰。”本報《期貨週刊》第一期刊登的《國企入市 期貨不再是‘帶刺玫瑰’》曾深入分析到,國有企業進入期貨市場的步履之所以緩慢,是因為當下存在不少制約和影響國企參與期貨市場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觀念意識、人才團隊、約束激勵、資金狀況、入市審批、考核制度、法制建設、合約設計、品種活躍、期現結合等。

  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全球肆虐,不少國企在套保業務上“栽個大跟頭”。此後,“討伐之聲”給企業及相關部門都帶來了巨大壓力。一些企業原本激進的策略趨於保守,甚至産生了“無過便是功”的惰性思維。

  然而,上述“鴕鳥思維”不可取矣,因為政策障礙正在除去。2014年,新“國九條”正式頒布,其中第十五條明確提出“允許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以對衝風險為目的使用期貨衍生品工具,清理取消對企業運用風險管理工具的不必要限制。”

  “事實上,我們與國際其他生産企業或銷售企業同樣都面臨著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其區別在於對待市場風險的態度、有沒有規避風險的手段以及是否及時合理地運用了這些手段。通過現貨、期貨兩個市場間的對衝交易進行套期保值,是企業分散風險、控製成本的基本需求,也是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有力途徑。”某上市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對期貨市場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

  “我們國家的航油採購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就是因為我們不善於使用期貨工具,往往買在了高點,高昂的採購成本最後被消化在機票上,被乘客所分擔,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享受更低價格的機票。”十年前,巴曙松先生在岳麓論壇的發言依然錚錚有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