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信託公司探索PPP參與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1-16 00:30:3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夏村

  “融資期近10年,卻只願意出8.5%的成本,到哪去找資金?”信託經理張華(化名)抱怨道。

  張華所在的這家巨無霸信託公司原來打算參與財政部首批PPP試點項目,但諸多其他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以及融資方的強勢,很有可能使其“如意算盤”落空。實際上,與之前“短平快”的傳統業務模式相比,資金問題一直被認為是信託公司參與PPP的重大障礙之一。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信託公司頗為重視PPP,但尚缺成熟的業務模式,在此情況下,被認為有可能消亡的傳統模式目前仍為一些公司所寵愛。

  “試點效應”的尷尬

  張華説,現在他們打算可能要放棄這塊“肥肉”了。

  張華口中的“肥肉”,即西南某省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2014年11月30日,財政部公佈30個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示範項目,該項目即位列其中。隨後,這一項目就遭到包括國有大行在內的眾多金融機構的爭搶。這些金融機構的邏輯是,畢竟這是財政部的試點項目,通常“只準成功不準失敗”,因此是有政府的隱性信用背書;此外,城市軌道交通穩定的現金流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亦有著不小的誘惑。

  “在競爭對手中,只有我們一家信託公司,融資方也覺得新鮮,想在業務模式中有所創新,於是我們便順利脫穎而出。”張華説,當時投融資雙方都有著很高的合作意向。

  不過,隨著談判的深入,張華和他的業務團隊發現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一個難點在於,融資方提出融資期限近10年,但僅願意付出8.5%的融資成本——因為有些銀行開出了更低的價格。

  “這麼長的期限,融資成本卻要這麼低,資金實在太難找了。”張華説,以前有政府信用擔保時,價格還能談到11%左右,現在沒有政府信用了,資金價格反倒下來了,所以即便是險資等機構資金也難以接受,看來只能是放棄了。

  張華所在的這家“巨無霸”信託公司又將希望寄託于一個東北某省的水務項目。與上一個項目一樣,該項目也是財政部首批30個試點項目之一,不過融資規模要小很多。

  “項目融資規模太小,公司一年只賺百十萬元,做項目的動力也就不足了。”張華如是説。

  實際上,連續兩單項目接觸下來,讓之前一心期望能夠在PPP業務中有所突破的張華有些沮喪。他説,因為目前還處於試點期間,可供選擇的項目較少,金融機構之間競爭激烈,融資方強勢等多重因素導致他們在此方面進展緩慢。

  “我們公司開會後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試點效應,等以後説不定會好起來”張華説。

  探索參與PPP模式

  不過,對於信託公司參與PPP模式的未來,張華並不樂觀。另外一家信託公司的信託經理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感慨道:“PPP模式很重要,但目前來看似乎沒信託什麼事。”

  在《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簡稱43號文)下發之際,PPP就在信託界廣受關注,但讓諸多信託經理頭疼的是,在以往的信政合作業務模式中,絕大多數項目是債務屬性,收益固定,期限通常在三年以內,往往還有政府信用背書;而按照PPP模式操作,産品沒有了政府信用背書,且期限較長,收益亦不固定。一些信託業內人士認為,這兩種模式差異較大,所以對於信託而言,如何以一種可行的方式參與這一業務模式尚存困難。

  此外,近期一直為此困擾的張華認為,信託公司參與PPP尚存三大難點。其一是相比金融資本,産業資本憑藉著對相關項目的熟悉更適合參與PPP;其二,信託若以股權形式參與,必然是追求高回報,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建設相關項目的初衷相左;其三,信託若以債務形式參與,則難以匹敵低成本的銀行貸款。

  儘管困難重重,但PPP模式及背後所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大蛋糕”仍讓信託公司頗為重視。中融信託創新研發部認為,目前新一輪PPP熱潮已經開啟,PPP法治環境正大幅改善,信託公司應當抓住機遇積極嘗試。

  他們認為,信託公司應當選擇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參與PPP嘗試,參與模式可以有幾種。一是真實投資于PPP項目公司,通過項目分紅收回投資。這種模式對信託公司全面識別風險能力以及與就風險分擔機制與政府談判能力的要求最高。且由於PPP項目期限長而收益較低的特徵,信託公司可能需要撮合保險、銀行等長期低成本資金開展業務。二是給私方配資,信託公司與其他社會資本作為聯合體共同股權投資項目公司,在約定時間由其他社會資本回購股權退出,這種模式下信託公司需要全面評估回購方的履約能力。三是為PPP項目公司提供融資,由於政府不再為項目公司還款提供擔保,因此需要全面考察項目現金流情況,注意項目期限和還款安排與現金流相匹配。此外,PPP項目具有穩定現金流的特徵,還適合設計成資産證券化産品,通過恰當的結構化設計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

  傳統業務模式潛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43號文發佈後被業內認為可能消亡的傳統基礎産業信託模式,目前仍在繼續。

  近日,一位從事這一業務的資深信託經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儘管目前已經剝離了政府信用,但實際上,有些平臺公司或交易對手的資産品質不錯,加之各地也有解決存量債務的需求,所以目前這種短平快模式仍有一些公司在做。

  不過,他也強調,“現在各家信託公司對此態度分化比較大,有些公司還在做,但也有些公司已經叫停了。”

  張華所在的公司,已停止這種“短平快”的業務模式,“現在我們公司仍在銷售一些傳統模式的信政産品,但都是趕在年前搶發出來的,年後就再沒做過。”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在43號文下發之後,一些信託公司開始趕在12月31日前搶發政信合作類産品,目的在於趕在前述時間節點發出來的信政合作項目極有可能會被認定為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從而極大提高産品的安全性。

  參與PPP受阻,停做傳統模式業務——這不免讓張華有些憂慮。他説:“現在一些業務團隊都閒著沒事做,如果還這麼下去,那公司2015年的業績可能就不太好看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