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海軍裝備迎第三次發展高峰

  • 發佈時間:2014-09-06 00:31:0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金證券研究所 陸洲

  今年以來,軍工板塊成為引領行情發展的龍頭方陣,航空航太相關個股都有不錯的漲幅。市場對軍工的追捧反映了這樣一種共識:在經濟發展“去房地産”的過程中,軍工産業將成為中國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端,也將成為社會資源不斷涌入和集聚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軍工股已成為確定的成長股。繼航空航太領域之後,航海領域正在成為新的熱點。

  在海軍由近海防禦向全球防禦的轉型過程中,對海軍裝備的投入力度、擴張規模和持續時間將是驚人的,海軍裝備將迎來歷史上第三次爆發期。圍繞航母編隊的上下游産業鏈進行挖掘,中國重工湘電股份等公司值得關注。

  海軍加快造艦節奏

  今年8月31日,“遼寧號”航母已結束維護期駛離大連造船廠。按照造船工業的一般進度和船臺排期,從2013年下半年開工至今,距離首艘國産航母上船臺分段合攏的日期日益臨近。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僅2013年中國海軍就入役18艘軍艦,曾經在1個月內入役3艘,號稱“一年裝備一個艦隊,下水一個艦隊,開工一個艦隊”。表面看,當前海軍的造艦速度很快。但和海軍自身需求比,和美國、日本海軍橫向比,和中國海軍的歷史縱向比,當前的造艦速度僅能勉強彌補需求缺口和歷史欠賬,加快造艦節奏已是當務之急。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海軍發展進入低潮期,1990-2000年十年間,只有112、113、167三艘新型驅逐艦服役。2000年-2004年,中國只有六艘新型驅逐艦下水。2005年-2010年,中國實際上沒有一艘新的驅逐艦下水。2010年-2012年新服役的主力戰艦隻有054型護衛艦和“崑崙山”級兩棲艦,更新速度偏慢。對比來看,1964年-1968年,美國共建造69艘核潛艇,平均3個半星期下水一條,在此期間還建造了44艘巡洋艦/驅逐艦和兩艘大型航母。而且和美日等國相比,中國海軍新造艦艇的噸位並不高。

  由於戰鬥艦艇的購買、使用門檻較低,相關國家只要舍得投入,就可在較短時間內組建具備相當實力的艦隊。近期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等國紛紛或造或買,爭相擴充海軍艦隊規模,亞洲海軍軍備競賽已經升級。從歷史上看,中國海軍裝備曾有兩次爆發期,當前階段是第三次爆發期,而且比前兩次都要大、持續時間都要長。

  西方軍事界有個觀點:30年陸軍,50年空軍,100年海軍。海軍是軍隊中技術含量和協同組織要求最高的兵種,也是最燒錢的部隊,對投入産出的經濟管理意識要求也最高。海軍作為集體軍種、系統軍種需要長期持續投入,其發展所依託的工業基礎也需要百年積澱。一個國家的強大往往伴隨著海軍的強大。在中國海軍由近海防禦向全球防禦的轉型過程中,對海軍裝備的投入力度、擴張規模和持續時間將是驚人的。

  海軍裝備是優質標的

  一般而言,優質軍工股應具備5大要素:市場容量大、採購批量足、成本轉嫁易、技術含量高、改型換代頻。戰鬥機和主力戰艦非常符合上述標準。

  作為中國海軍主戰裝備提供商,中國重工是海軍大發展的主要受益者。預計公司有望接連獲得海軍艦船的超級大訂單,並從2014年起進入軍品結算高峰期。可用三句話概括:戰略性軍品訂單節節攀升、民船企穩曙光初現、研究所資産注入增加彈性。

  假設2025年中國海軍裝備達到2012年時美國海軍40%-50%,那麼預計未來10-15年,我國海軍年均裝備採購價值量達700-800億元/年,若考慮軍貿,每年的市場規模預計突破千億元。單個美國航母編隊造價高達1200億人民幣,這還不包括運作期間的維修更換費用等,這幾乎相當於中國重工一年的總收入。假定中國航母在五年內建造完成,僅一個航母編隊可使中國重工每年的收入增厚20%以上。

  主力戰艦是大工業時代的結晶,只有各類戰略産業齊頭並進,才可能在大海上真正結出強國的碩果。在軍艦建造過程中,電子、武備、動力等系統設備的設計、建造、安裝佔主導地位,本質上和製造現代化的戰鬥機沒有區別,每一個子系統都是自身所能達到以及所能進口的頂尖技術。因此,主力戰艦生産商的技術水準和綜合實力遠優於一般造船企業,應享有較高的估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