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鑄鋒芒的俄羅斯海軍(上)

  • 發佈時間:2014-09-02 01:31: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27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表示,俄羅斯正精心建設一條在未來6年推進其海軍能力發展的道路,以應對與北約緊張的局面。俄新社援引紹伊古的話報道,“這些提案必須確保我們的部隊能夠重新獲得現代化的武器和軍事裝備。”那麼,俄羅斯海軍究竟能否重振雄風?能否應對複雜多變的安全局勢?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國防科技大學原政委徐一天中將專稿——

  不久前的俄羅斯海軍節,俄羅斯總統普京親往北方艦隊駐地摩爾曼斯克,參加了系列慶祝活動。向海軍英雄紀念碑獻花圈、登臨航母主持會議、出席海上閱兵式、視察艦艇操演、巡視各類戰艦,日程滿滿,行事高調,頗引外界關注。

  人們注意到,此前的二戰“勝利日”,普京剛剛在克裏米亞檢閱了海軍部隊。短短時間內為何頻頻參加巡視、檢閱海軍活動?從政治上解讀,顯然意在回應西方的制裁升級,提振國內抗壓圖強信心;但從深層次分析,也反映出俄羅斯民族深深的海軍情結,以及俄領導層對振興海軍的高度期待。

  坎坷歷程:俄海軍由盛轉衰

  普京此次在“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的致詞中強調,“海軍節是整個俄羅斯的節日。海軍是國家的驕傲、實力及尊嚴的體現”。這番話道出了海軍在俄羅斯的特殊地位。

  可以説,近代俄羅斯的崛起是從建立和發展海軍開始的。17世紀以前的俄國雖然地域遼闊,但沒有理想出海口,只能算一個內陸國家。17世紀末,被馬克思評價為“政治上精明”“極富進取心”的俄皇彼得一世,把“俄國的未來在海上”作為座右銘,化名赴荷蘭學造船、在英國學航海,學成回國後大力發展海軍,歷經二十多年戰爭,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和制海權,使俄國得以進入歐洲戰略中心地帶,成為逐鹿競雄的列強之一。

  此後,從沙俄到蘇俄、蘇聯,海軍建設始終受到歷代當權者的高度重視。前蘇聯龐大的巡洋艦、驅逐艦編隊和潛艇編隊,在世界各大洋與美國爭奪海上霸權,海軍實力不斷膨脹,一度達到鼎盛時期。但蘇聯解體後,隨著國力衰落,俄海軍也實力大損。“休克”療法致俄經濟一蹶不振,有限軍費根本無法維持耗資巨大的海軍正常運作,在役艦艇失修十分嚴重。巡洋艦、大型反潛艦進廠維修,一拖就是20年,既凸顯了軍費不足的無奈,也折射出軍工企業的元氣大傷。

  1994年5月,筆者隨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俄太平洋艦隊總部,在軍港見到許多大小艦艇“趴窩”在碼頭,銹跡斑斑不忍目睹,有的因失修時間過長明顯已難以修復。淩晨時分我3艘到訪艦艇駛入海參崴港時,俄方挑選1艘技術狀況較好的反潛艦323號擔負引導任務,不料航行不到2小時該艦即發生故障無法前進,只得發信號讓我艦自行進港。專門安排的執行外交禮儀任務的軍艦尚且如此,其他裝備可想而知。

  絕地反擊:重振大國海軍夢

  蘇聯時期4艘在役基輔級航母的命運,成為俄海軍困窘的縮影。“基輔”號遭遇火災提前退役,連同服役不久的“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先後被當廢鐵賣到國外;1984年出廠的“戈爾什科夫”號,因維修經費無著落,長期滯留船廠聽任銹蝕,後由印度出資、俄方歷時十多年整修改裝,成為印海軍第二艘航母“旃陀羅笈多二世”號。3艘新一代的“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尚未建成就以極低價格賣給美國一家公司,另一艘在廠建造中的“瓦良格”號因承建船廠在烏克蘭,被烏克蘭變賣。時至今日,蘇聯時期引以自豪的航母集群,只剩下“庫茲涅佐夫”號一個“獨苗”尚在服役。還有不少當時建造中的巡洋艦、核潛艇也紛紛下馬,有的拆解有的按廢鋼鐵變賣,前蘇聯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基本停擺。

  進入本世紀以來,俄經濟逐步復蘇並躋身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振興軍力成為其重溫大國夢的當務之急。普京提出“重振俄軍雄風必須首先從海軍開始”,親自督導制定了海軍近期和長遠發展規劃。在“2011—2020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中,更新海軍現有裝備成為重點。計劃2020年前撥款4.44萬億盧布,為海軍建造51艘現代化戰艦、16艘多功能潛艇、8艘戰略核潛艇和一批作戰支援保障艦船。

  去年俄海軍有26艘軍艦及輔助船下水測試,7艘正式列裝,包括新型核潛艇、護衛艦、導彈艦等。今年新裝備入列進一步加快,計劃接收40多艘各類戰艦和輔助艦隻,被稱為“俄羅斯海軍的豐收年”。正如俄媒體所説,“俄羅斯海軍在長時間的休整後,已經堅定地向世界海洋進軍”。俄海軍發展的起起伏伏,印證了一句老話:國運衰則海軍衰,國運興則海軍興。

   復興首選:強化海上戰略力量

  重視海上核力量建設,是前蘇聯到今日俄羅斯一以貫之的做法。蘇聯解體後,由於國力所限難以展開全面軍備競賽,使俄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在常規軍力方面差距拉大,不得不更加依賴核威懾作為制衡手段。

  近年來,美國大力發展反導系統,在俄邊界西線已部署推進至羅馬尼亞,東線也加緊拉攏日本圍堵,企圖以此遏制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西方反導系統的步步緊逼,使俄産生了強烈危機感。為了加固核威懾這一最後的安全基石,發展陸、海、空基三位一體核力量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優先方向。尤其是海基核武器,可以長期巡弋在浩渺的大洋深處,使對手防不勝防,更是得到俄領導層的高度重視。

  鋻於原有的“海豚”級、“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均為前蘇聯時期建造,服役年代久遠,技術過時、性能受限,研製新型戰略核潛艇成為強軍路上的重中之重。普京親自主持海軍發展核潛艇會議,協調解決新型核潛艇研製生産中的問題。當得知新型核潛艇建造遇到困境後,他曾表示:“即便把克里姆林宮賣了也要及時造出新一代潛艇來,因為這關係到俄羅斯的未來。”

  目前,新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北風之神”級(955型)已有2艘(“尤裏·多爾戈魯基”號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交付北方艦隊服役,另一艘“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正進行國家測試。該型艇裝備16枚“布拉瓦”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每枚導彈可帶10個核彈頭,且彈頭制導、突防能力大為增強,計劃2020年前還要再造5艘“北風之神”級改進版(955A型)戰略核潛艇。7月27日俄海軍節舉行了“北風之神”級第5艘艇“奧列格大公”號的開工儀式,普京通過視頻會議參加了儀式全過程。

  除了集中國力研發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加緊海基洲際彈道導彈升級換代,俄還著力開發巡航導彈核潛艇,以構建遠、中、近程配套的海上核打擊力量。經十多年開發試驗,第一艘“白蠟樹”級(855型)多功能核潛艇“北德文斯克”號已于近日正式列裝。該型艇排水量9500噸,配備24枚巡航導彈和8個魚雷發射管,既可用於攻擊航母編隊等水面、水下目標,也可對陸地目標進行大規模精確打擊。其配備的巡航導彈類似美國“戰斧”式導彈,可攜帶核彈頭,最大射程達3000公里。由於自動化程度高,僅需90名艇員操作,比同類型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所需艇員少了三分之一。俄海軍計劃2020年前建成8艘“白蠟樹”級潛艇。

  大國角力:打造空天防禦之“盾”

  俄發展海上戰略力量不僅致力於打造核武力之“矛”,也重視築牢空天防禦之“盾”。艦載反導系統可以在世界各大洋大範圍機動,以有利陣位攔截敵方來襲導彈,具有本土陸基反導系統無可比擬的優勢,成為大國核武角力中的一張“王牌”。

  多年來,俄軍研究機構對美軍驅逐艦“宙斯盾”反導系統的研發和使用實踐極為關注。據俄方統計,美軍及其盟國約有110艘戰艦裝備了“宙斯盾”系統。該系統數量日益增加、技術不斷完善,對俄羅斯核盾牌構成了潛在威脅。2008年,美軍1艘“宙斯盾”驅逐艦成功擊落了在247公里高的太空中以每秒7600米高速墜落的美報廢衛星,這一成功戰例進一步促使俄加快了本國艦載反導系統的研發。

  經幾年努力,由陸基S-300改造的艦載S-300P和S-300PM1防空反導系統已部署在海軍一些主要艦隻;作戰半徑達400公里、可攔截高速目標的S-400防空反導系統海基版正在部分大型水面艦艇改裝。這些艦載反導系統入列後,大大提高了俄海上空天防禦的作戰效能。波羅的海艦隊新聞處最近透露,今年6月該艦隊舉行空天防禦部隊實兵演習,成功擊退了假想敵的來襲。

  正在測試階段的新一代空天防禦系統S-500,同步展開了海基版研發。該系統配備新型相控陣雷達,作戰半徑600公里,主要擔負攔截戰役戰術導彈、中程導彈和近太空目標的任務,能同時發現和攔截多個高超音速彈道目標。日前該系統已成功完成陸基遠端反導試驗,海試準備工作也正積極推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