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藝術傳媒春天還遠嗎

  • 發佈時間:2014-08-23 00:31:1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畢武英

  8月18日,微信朋友圈因為開盤後股市中文化傳媒板塊的普遍漲停而熱鬧非凡。

  當天,該板塊的整體漲幅達4%。早盤時便有浙報傳媒粵傳媒衝高漲停,午後更添人民網華誼嘉信天舟文化。截至收盤,前述五隻個股均報收漲停板;光線傳媒中文傳媒漲逾6%,出版傳媒新文化中南傳媒等多股漲逾5%。

  無論是藝術圈還是媒體圈,很多人的另一個身份是“被套牢多年的中國股民”,因此如此漲勢,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令在股市中沉溺許久的意志找到了又一塊可以抓牢的“浮木”。

  於是,漲停的捷報先是在各圈刷屏,之後便有人開始猜測,究竟是怎樣的助力使得這個板塊出現明顯異動?

  謎底在當日下午晚些時候揭曉。很多人轉發了來自新華網的一條消息——高層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講話。

  無論是否持有文化傳媒股,對於媒體人來説,這都是春天的希望。而藝術圈中,和這種希望靠得最近也最心情迫切的是藝術圈媒體。

  藝術無論從創作還是消費群體來説,都是小眾,因此,為小眾服務的藝術媒體,長期以來都與主流媒體保持著相敬如賓的距離。它們中的很大部分,和藝術家一樣,生存艱難卻從未失去信仰。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啟動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藝術媒體還是以官方為主。進入21世紀,藝術品市場發展迅猛,一些民間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另一些資本則注入藝術媒體。但受政策限制,這些民間資本很難獲得有限的刊號資源,因此一些採用租用刊號的形式挂靠在有正規刊號的媒體之下,一些則選擇“直投”。因為,對於這些直投媒體來説,被官方認可固然重要,但在無法逾越刊號這道“高檻”的時候,被藝術家認可就成為他們的生存之道。

  為此,這些媒體選擇了不同的“取悅”之路。有的關注于學術——因為學院派藝術家總帶著些許“學術地位”的精神;有的關注于市場——因為再好的藝術家也是需要將自己的作品變現的;有的一改媒體常有的“一本正經”——因為藝術家的生活離不開另類和調侃。

  於是,定位不同的藝術媒體,運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媒體本身就具有藝術投資的專業性,其創辦雜誌的目的很大程度是為了以比市場低的價格換取所選取的藝術家作品。因此,為藝術家策劃選題、進行專訪、刊登畫作都是免費的,藝術家只需用約定好數量或者內容的畫作予以交換即可。這種方式在一段時間內是藝術雜誌最常見的運作方式。

  還有一些藝術雜誌,不具備將藝術家作品變現的運作通道,而且它們逐漸發現藝術家已經不像最開始那樣“實誠”,與雜誌交換版面的作品往往是些小品之作,因此採用向藝術家收取“真金白銀”的宣傳費用。當時的藝術環境,市場很好的藝術家不需要宣傳,需要宣傳的藝術家又沒有太多資金。很多藝術雜誌往往印刷精美,但印數不多,大多只印兩三千冊,更有無良者,説是給藝術家做一個特輯,其實就印幾百本,全部都送到藝術家家裏,但對外都號稱印有幾萬甚至十幾萬之多。因此看似“高大上”的藝術媒體其實製作成本並不高,因此他們給那些資金並不雄厚卻迫切需要宣傳的藝術家開出的價碼遠遠低於發行量龐大、成本高的主流藝術媒體。久而久之,這樣的低印量、低廣告價格成為整個藝術媒體的行規。

  之後,隨著國家對藝術品市場的進一步支援,主流媒體紛紛創辦藝術週刊,比如《中國證券報》旗下的《收藏投資導刊》、《中國文化報》旗下的《藝術市場》等,它們成為目前藝術媒體的主力軍。

  對於藝術家來説,很多也從之前藝術雜誌的“高大上”迷局中醒悟過來,上述主流媒體成為藝術家們為自己宣傳的選擇渠道。然而,此時媒體和藝術家之間有了利益分歧。主流媒體的藝術刊物由於印量大成本高,給予藝術家的廣告價格不可能像之前那些藝術類雜誌那麼低,但後者所遺留下的低價行業規則,成為藝術家根深蒂固、不可逆轉的媒體印象,雙方常常由於價格談不攏而彼此僵持。另一方面,藝術家有時也提出用畫作置換版面宣傳,這也是主流媒體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主流媒體的藝術刊物,一進入藝術市場,就步履艱難,很多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報或者傳媒集團生存。

  藝術媒體怎樣從困局中掙脫出來?既然傳媒的春天來了,藝術傳媒的春天還會遠嗎?我們拭目以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