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食品及農産品展區上演“頭腦風暴”
沒有明火,但推開玻璃門撲面而來一股“煙火氣”的,必然是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食品及農産品展區,各種烹飪表演、試吃,人氣爆棚。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有一群專業的“獵頭”,他們在各個展臺伺機而動,挑選他們眼中的“尖貨”。
“這個産品在中國市場有賣嗎?”“你們産品的定位,目標人群是誰?”昨日下午,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高級商務拓展經理陳駿馬和他的搭檔,胸前挂著“交易團”牌子,流連在一些並不起眼的小展臺,以簡單犀利的開場白,逐一詢問參展商。和參展商一番交流後,陳駿馬會拿上商品宣傳冊和對方的名片。如果可以試吃的,他還要嘗一嘗。
“國內市場上已經能買到很多進口商品,但從品類上來説,還只能算是九牛一毛。”陳駿馬告訴記者,相比一些參展的大展商已經有了代理商或者國內的銷售渠道,這些小展臺的一些商品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他們非常渴望在進口博覽會上找到經銷商。“我們想要挑選一些能打動中國消費者的東西,幫助他們進入中國市場。”
在陳駿馬看來,能打動中國消費者的東西,不僅僅要有好的品質,而且要注重包裝,更要符合中國人的口味。作為專業買手,他們要考慮和權衡的比普通人更多:這家的東西不錯,但如果進入中國市場,産品的生産規模是否跟得上需求量?這家的産品品類是否豐富,如果太單一,是否不容易被消費者記住,而且溝通成本太大?
從早上9點多開始,陳駿馬就和許多同事一起在各個場館內奔波,收集一些有合作意向的商品宣傳冊和聯絡方式,希望可以從進口博覽會上帶回一些好東西。“中國消費者對吃很看重,所以食品和農産品是我們蒐羅的重中之重。”今天的收穫如何?陳駿馬説,很多産品都不錯,但如何幫助他們進入中國,還要進一步接洽。
除了陳駿馬和他的搭檔,記者還遇到了兩個在上海做進口貿易的採購商。他們逛累了,就席地而坐在展區的邊角位置,在短暫休憩的同時,還不忘把自己簽訂的“採購意向協議”拿出來和對方交流討論。“這家公司的産品,你覺得怎麼樣?”“你待會兒還要去逛哪?”記者詢問得知,僅一上午,他們就和幾家特色水果和母嬰類商品簽訂了採購意向協議,不過具體是哪家公司,他們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透露。
位於7.2、8.2場館的食品及農産品展區,鋪的是綠色地毯,如同一片“綠茵場”。下午6點多,當記者離館時,仍能看到這片“綠茵場”上,許多挂著“交易團”牌子的人員三五成團,或站或坐,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頭腦風暴”。
新民晚報記者 裘穎瓊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