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根基所在,“浙江製造”是浙江經濟的一張金名片。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重大裝備、核心部件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製造領域(環節)涌現出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製造企業,他們的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在行業領域為中國製造爭得了國際話語權。他們,是“浙江製造”邁向中高端的頂梁柱。本報今起推出《尋找“浙江製造”頂梁柱》欄目,首篇關注精密複雜刀具龍頭企業——恒鋒工具。
這家浙企的産品,連航空發動機都離不開
恒鋒工具:做好一把“刀”
本報記者 陳文文 縣委報道組 范冰潔
海鹽縣新橋北路239號,在一片鬧市區中,一不小心就容易錯過的一個乍看並不起眼的廠區,卻是國內鼎鼎有名的精密複雜刀具龍頭企業——恒鋒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切削于製造,猶如糖鹽于飲食,無法分割。試想,汽車、輪船、飛機上的哪一個關鍵零部件,不由切削而來?精密刀具,門檻極高,一句話形容恒鋒在業界的地位:如果沒有它生産的工業刀具,我國在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零部件的切削工具,就要完全依賴進口。
刀量具行業,在龐大的現代工業鏈中,是一個小得可以忽略不計的行業。全中國一年消耗的刀量具銷售額加起來,不過400億元。但,只要是裝備製造業,必然少不了加工環節。而精密切削,恰恰是我國加工業之軟肋,“400億元中,150億元的刀量具依賴進口。”恒鋒創始人陳爾容告訴記者,普通刀量具中國能生産,但尖端複雜的那部分,目前只有極少數像恒鋒這樣的企業,能替代進口。
一
從一條十米寬的水泥路走進去,就是恒鋒的廠房。許多第一次來海鹽考察恒鋒工廠的客戶,最開始心裏都是七上八下,這麼小一個縣城,這麼普通的廠房結構,不是開玩笑吧?
但一到車間,現場下單的客戶就多了。1萬個汽車變速箱齒圈,從坯料到成品,恒鋒的拉刀,15秒完成。
拉刀,表面上有多排刀齒,可以使光滑的齒圈內部拉出螺紋花路。這樣拉出來的齒圈,無須再進行任何加工,直接用於汽車裝備,可見精度之高。2008年,國內第一把一次拉成大拉刀,就是恒鋒做出來的。
刀具做到極致是什麼?削鐵如泥,且分毫不差。穿行在恒鋒廠房間,一個標語迎面而來:“差一點,差很多!”恒鋒有一把螺旋拉刀,全世界只有6家企業有能力生産,國內只有恒鋒一家。這把拉刀是用來“拉”汽車變速箱中的核心部件行星齒圈的。“精度誤差超過0.5微米,就報廢了。”0.5微米是什麼概念?一根頭髮絲的1/140。
二
早些年陳爾容去參觀客戶工廠時,車間裏的技術人員跟他抱怨:生産設備和刀具大多是進口的,中國很難生産。畢業于浙大機械系的陳爾容個性中有不服輸的因子:要研發替代進口的頂尖産品。
1999年,年過半百的他, 把所有的家當都抵押給了銀行——破釜沉舟做了一個決定:貸款一百多萬馬克,買了一套德國設備,開始生産拉刀。背水一戰不是毫無緣由,公司當時的主打産品銑刀在價格戰下已無利潤可言,陳爾容將全部的身家都賭在了拉刀上。
時至今日,記者在廠房裏看到這臺“元老級”德國設備,快20年了仍在服役。“你不得不承認,我們和國外的差距,無論是精度、穩定性,還是使用壽命上。”
拉刀是做出來了,四處碰壁的日子也隨之而來。一開始無人敢嘗試國産設備,何況是一個海鹽小廠出品。陳爾容一家一家地告訴客戶,先免費用,用得滿意再付錢。但即便如此,願意試刀者仍是寥寥。“人家就怕你切壞了,得不償失。”
轉機出現在上海一個客戶,願意試一試恒鋒的拉刀。過硬的品質讓恒鋒打開了局面。恒鋒很少打廣告也緣由於此,“客戶只相信你的産品”。也因此,恒鋒靠口碑在客戶間口口相傳。“我們這個行業太小,很容易就傳開,而且客戶黏性很好,合作20年以上的也不少。”
三
陳爾容這輩子沒幹過別的,從浙大機械系畢業後,50年一直在琢磨刀量具。
但即便幹了這麼久,他也經常望著幾把拉刀出神:明明是一模一樣的構造、材料,為什麼進口和國産的性能差異那麼大?
“有時候,是找到原因不知如何下手,但也有連原因都不知道的時候。”陳爾容回憶他去德國時,德國人在他面前伸出一隻手,告訴他,“我們這個家族做刀已經五代人了。”
在恒鋒,花5到8年時間研發一把刀,是常有的事。陳爾容耐得住這個寂寞,也守得住這份艱苦。“看著前一秒還好好地切削,再換一次刀就卡殼了。再有,明明設計要切10萬個齒圈,結果切到7萬個就罷工了,這也不行。”
試刀,幾乎是恒鋒員工最煎熬的日子。日夜就盯著這把刀,一點微小的缺陷都不能有。恒鋒拉量二車間主任潘明鋒曾主導生産過燃氣輪機拉刀,整套拉刀由32把刀組成,接下訂單時,整個工廠壓力巨大,不僅從未做過這樣的刀,32把刀形狀各異,更關鍵的是,協議上寫明:如果拉刀出現問題,損壞輪盤,恒鋒必須賠償一個輪盤毛坯,價值200萬元。
魔鬼在細節中。“今天拉了個樣子,明天又變掉。這種事常有。”不同的溫差、濕度,還有使用時間,都是變數。潘明鋒不記得現場對著這把刀開了多少次會,幾百次的方案討論後,最終,一次交貨成功。這也是國內首套大型燃氣輪機輪盤輪槽拉刀,被認定為國內首臺套産品。
技術和問題是硬幣的兩面。“為什麼我們的技術好?因為我們碰到過的問題也多。”潘明鋒笑著説。差不多每隔半年到一年,恒鋒就會試著研發一種新品,基本上都盯著取代進口的産品。潘明鋒手頭上就有一把準備“拉”高鐵零部件的拉刀,一旦成功,又將打破進口壟斷。
四
恒鋒是非標定制,刀都是一把兩把的賣,10把以上的刀,那可是大訂單。
一把刀賣多少錢?低的三五萬,高的好幾百萬元。
每把刀都要經過至少23道工序。很多時候,客戶拿來一個零件,恒鋒根據客戶的要求來設計拉刀。一把刀的製作,花上2到4個月時間。
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産業。如今,恒鋒的刀量具産品也只有幾十種,但在業內,品種已算“相當多”了。更多的同行只生産幾種刀。
在德國和日本,陳爾容看見過很多這樣的小型企業,通常是業界大牛,小小的一幢樓走進去,你就知道,全世界最好的刀具就在那裏。
恒鋒的員工流失率只有1%。這支極其穩定的“工匠隊伍”,成就了今日的恒鋒。所有的核心骨幹,無一不是剛畢業就在恒鋒工作的。“我敢説,就算砸100億元也砸不出第二個恒鋒。為什麼?因為培育這麼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就需要20年。”陳爾容説。
3年前,恒鋒在美國開了分公司,出口占到10%。“國外有不少人認為中國貨等同於地攤貨,我就是要扭轉這個印象,我們也有精品。”72歲的陳爾容,在採訪最後對記者説,“恒鋒這個名字是我取的,刀具永遠鋒利之意。能不能接力5代人,非我所控,但至少目前,恒鋒會堅定做好這把刀。”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