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我國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下,是由政府主持的計劃工作決定要素資源的配置;而市場經濟體制下,則是在多個市場主體充分參與、有序競爭的模式下決定要素資源的配置。國內外的實踐表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更有效率的形式。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資源配置角度看,就是把政府所掌管的資源(人力、物資、資金、外匯等)不斷轉給各類市場主體(主要是各類企業),這就是以“放權讓利”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通過這一改革,主要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統一平衡的各類要素資源,逐步轉為由各類市場主體掌握(要素資源在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轉換,主要通過增量變化漸進調整),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決定其配置。因此,完成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也就是完成要素資源配置由政府向市場的轉換,就是根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完善好各自的必要職能。
二、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目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是以眾多市場主體為微觀基礎、開放有序競爭的經濟。通過市場主體的自由參與和有序競爭實現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並不斷提高商品、服務的使用價值,提高供給的品質和水準。因此,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目標,克服對市場的種種偏見。例如,擔心一放就亂;從市場規則不完善所出現的假冒偽劣,以不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等弊端出發,否定市場作用;從市場競爭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出發,否定市場經濟方向的改革等。應該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恰恰是市場規則不統一、不完善,市場秩序不規範,市場競爭不充分的結果。要通過改革,加快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在堅持市場方向改革的同時,也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區別,必須切實防止認為政府無用、一切交給市場最好的思想偏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把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優勢,與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日益完善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不僅“蛋糕”要做得大、做得好,而且“蛋糕”的分配和使用要惠及全體人民。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政府的作用。主要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還表明,市場調節下,經濟主體(廠商或個人)的活動存在外部性影響,其中包括負面影響,這些是市場自身難以調控的。從宏觀層面看,市場調節的經濟運作,也存在週期性震蕩給經濟社會生活帶來的衝擊過於強烈等問題。因此,中國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等方面,仍然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大責任。因此,在實現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三、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推進,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中國政府持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加快解決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在提前完成本屆政府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目標的基礎上,2016年又取消165項國務院部門及其指定地方實施的審批事項,清理規範192項審批仲介服務事項、220項職業資格許可認定事項。同時採取多項措施,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增強監管的有效性;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公共産品採購、公共資源配置領域,也通過PPP等方式引入各類企業主體,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
四、進一步理順市場與政府關係,完善各自職能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的國內外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內在要求發生了重大變化,為此必須相應調整生産關係,加快改革步伐。特別是要繼續朝著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努力,著力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政府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加強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同時要根據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要求,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消除不當行政干預。要全面實行清單管理制度,制定國務院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增加市場的自主選擇權。要針對推進新型城鎮化等任務,加快提升政府在長遠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社會保障、扶貧和低收入群體保障等方面的職責和能力。要總結PPP等公共服務、公共資源配置領域政府與市場更好結合的模式,加快補齊這些方面政府職能的短板。要著力抓落實,著力打通“最後一公里”,使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立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