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繼續取得新進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我們要按照中央部署,深刻認識和破解改革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從制度完善入手提高供給品質,在深入推進上下足功夫,堅定不移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前推進。
① 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首先表現為國內外市場需求水準大幅降低,需求對供給的要求發生重大改變。2003年至2007年,我國出口年均增長29.2%,是支援經濟高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衰退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明顯下降。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城鎮化矛盾對投資需求形成明顯制約,突出表現之一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優質産業等資源在各城市之間配置不均衡,導致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出現了大城市人滿為患、中小城市人氣不足的分化情況。大城市空間不足、土地緊張,中小城市“賣房難”,使房地産進入了長週期調整,房地産投資增速大幅度下降。受其影響,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也大幅降低。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一直是投資、出口需求拉動為主的模式,當這兩大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之後,儘管消費需求增長大體平穩,但市場總需求水準仍然明顯下降,企業普遍面對訂單不足的問題。隨著需求水準下降,市場供求總量關係從普遍短缺轉為普遍過剩。
在供求總量關係變化的背景下,隨著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和消費品供給的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家庭對消費品價格的關注度下降,對品質、安全、品牌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消費從排浪式開始轉向個性化、多元化的模式。投資品市場上,隨著供給的充裕,採購者的選擇性提高,對産品品質、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綜合看,需求水準、結構、對供給的要求都已發生深刻變化。這必然要求供給的水準、結構、品質要相應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已經從強調數量快速擴張,轉為強調品質和品牌信譽提高,從強調“有沒有”轉為強調“好不好”。産品的性價比開始成為決定企業産品能否獲得訂單的關鍵因素。應該看到,在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下,需求的諸方面變化都比較快,但供給的變化則需要更多時間。因為這涉及過剩産能調整,落後産能退出,債務關係調整,企業的增長模式從粗放、低水準數量擴張向集約、品質效益型轉變等一系列複雜任務。因此會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供給不能適應需求、供求之間出現重大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這一問題會使經濟運作和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可持續性明顯降低,從微觀層面的困難企業增加,到宏觀層面的金融風險加大,多個方面會出現嚴峻挑戰。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面對的諸多經濟困難,必須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解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問題,解決供求間重大結構性失衡的矛盾。
② 深化相關領域的改革成為關鍵
從需求特點的變化看,供給要發生兩個方面的變化與之相適應。第一是供給總量水準的調整,亦即解決産能過剩問題;第二是供給體系品質的提高,亦即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從引起需求水準下降的原因看,還包括拓展發展空間的任務等。而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任務的落實,都需要相關體制機制的支援。
供給總量的調整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産量的調整,即企業降低開工率、降低産能利用率;第二個層面是産能的調整,即企業生産線的關、停、並、轉。一般的經濟週期性波動,主要涉及産量調整。從體制機制方面看,一般在企業財務獨立核算、盈虧自負時,就會考慮資金的週轉性,就不會邊積壓邊生産。經過多年改革,我國企業這方面的體制機制已經普遍建立,由訂單水準決定開工率高低的模式普遍形成。因此,受經濟週期性波動影響,需求水準下降、訂單水準下降時,從産品産量層面看,供給具備自我調節、動態適應需求變化的能力。而在一些中長期因素影響下,例如國際金融危機、城鎮化長期累積矛盾等對外需、內需的制約,市場需求特點變化具有持續的、中長期特點,此時供給僅僅從産量層面調整就已經不夠。因為當産能利用率長期處於過低水準時,企業的生産經營將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此時不僅要調低産量,還需要削減産能,一些經營不善、生産水準低下的企業需要破産退出。這就需要市場退出相關體制機制的支援,特別是嚴格的産權保護制度的支援。例如一些“僵屍”企業,恰恰是因為其形成的資産損失沒有及時有力地問責、追責,才使其長時間僵而不死。當前我國在這些方面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因此調整過剩産能,往往容易依靠政府職能。實踐證明,這與市場調節供求、優化資源配置的機制是不相適應的。分析表明,當前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對供給總量水準的調整,不是短期的、週期性的産量調整,而是中長期的、發展階段性特點變化後産能層面的調整,因此急需相關體制機制的支援。
從供給體系品質提高方面看,也需要相關體制機制的支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的快速擴張,我國經濟長期處於短缺狀態。社會生産力發展最需要解決的是活力和動力問題。因此改革的重點是推進放權讓利,進而增強經濟活力和動力。在放權讓利的改革中,支援企業生産得多、生産得快的相關體制機制較快建立,但約束企業生産得好、製造得優良的機制建立則相對滯後。當市場需求對供給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時,經濟體制內“責權利”等方面不夠配套的問題就凸顯出來。如何加強責任監督、責任追究,開始成為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的重點。當前假冒偽劣、投機取巧、逃廢債等逃避責任的行為,已為社會各方面廣泛關注,批評聲音日益強烈。這一體制機制的完善迫在眉睫。因為缺少制度保障,就難以通過規範生産者、管理者的行為,推動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從解決城鎮化矛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看,也需要從體制機制方面形成支援大中小城市聯合發展的能力,促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同城化發展的能力。這些都需要通過改革加強政府在長期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方面的能力,劃分好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相關職責。
總之,隨著市場需求特點的深刻變化,決定供給形成的相關條件,亦即影響社會生産力發展的生産關係,必須進行調整。因此,深化相關領域的改革,必然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③ 靠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落實五大任務
今年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改革為引領來調整和優化供給側的結構,推動供給體系品質的全面提高。要依靠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快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
落實去産能任務,關鍵是要抓住“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解決企業僵而不死的現象,關鍵是加強制度建設,加強對資産損失的問責和追責。因此應該從控制産能總量的目標,更多地轉向建立嚴格的制度,嚴格追究資産損失責任,特別是國有資産損失責任方面。從制度建設上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嚴格對責任的追究。同時還要完善破産退出的相關制度,包括法律執行、人員安置、債務處置等多個方面。落實去庫存任務,最重要的是穩定提高中小城市的人氣度,拓展房地産市場的發展空間。為此要積極推進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的新型城鎮化,發揮好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同城化,加快補齊中小城市在這些方面的短板,提高其産城融合的水準。落實去杠桿任務,要抓住金融改革和金融監管這一重點。從制度建設方面來規範金融資産重組等債務處置活動,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監控。落實降成本任務,最重要的是通過財稅、金融、勞動力、資本市場、政府服務等多個方面的改革,著力改善企業的發展環境,降低企業的制度性成本。要進一步把財政資金的增量用於減稅降費;同時,也要將其與其他相關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改革加快建設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體系,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從制度環境的完善上來降低企業成本。落實補短板任務,關鍵要抓好政府自身的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著力強化政府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基本保障、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職能,從制度建設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改革增強政府相關能力,加快補齊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補齊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的短板;進一步增強基本社會保障的能力,增強精準扶貧、脫貧,妥善安置企業下崗人員等方面的能力。
我們要牢牢抓住深化改革這條主線,堅持依靠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從體制機制的完善上入手,從制度建設上入手,不斷強化市場和政府的相關能力,適應我國新時期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內在要求,調整和完善生産關係和相應的上層建築,從制度的完善上促進總供給水準的動態調整,促進供給體系品質的持續提高,破除制約發展的瓶頸,拓寬經濟發展空間,加快築牢經濟中高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立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