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佈會。外國媒體記者早早到場,搶佔最佳位置。 經濟日報記者 李景錄攝
中國兩會作為一年一度的政治大事,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目光。兩會成為世界觀察中國治國理政新理念以及經濟、外交和民生政策的重要窗口。
“預計今年兩會將討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穩定房地産市場、食品安全和社會醫療保障等議題。”南韓國立外交院中國研究中心所長丁相基説。
經濟增長目標是多少
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無疑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30%,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繼續發揮好增長“引擎”作用,將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帶來利好。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分析師們紛紛預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仍將把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目標定在6.5%左右,並重申去杠桿和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承諾。
“今年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後的關鍵年份,外界非常關心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如何繼續穩妥深入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因此,中國政府在兩會期間釋放出的經濟政策信號非常值得關注。”歐盟智庫亞洲問題專家莫尼説。
俄新社報道稱,兩會期間提出的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是國際媒體與各國專家關注的重點。去産能、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傳統經濟部門現代化、環保等話題將成為兩會優先討論的題目。
美國CNBC財經頻道報道稱,全世界都希望從兩會中了解中國經濟發展最新數據,特別是在華外資企業希望從兩會中看到中國將推出哪些有利於其發展的新政策和新舉措。
結構性改革怎樣推進
針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挑戰,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成效。中國的改革成果也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中國實踐”。
《華爾街日報》刊文稱讚中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報道援引經濟分析人士的話稱,中國2月份製造業前景改善給決策者推進改革提供了更多空間。中國推進産業升級、政府簡政放權,都是有助於促進製造業長期增長的有效措施。
全球知名諮詢公司化險集團高級合夥人克裏斯·托倫斯表示,突出強調推進結構性改革是中國政府著眼長遠作出的正確選擇。“經濟增速從高位運作逐步放緩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更何況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體量如此龐大的經濟體而言,即使增速有所下降,每年的增量也十分可觀,甚至相當於某個國家的經濟規模。”
克裏斯認為,在調整經濟增速的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努力尋求更高品質的經濟發展。“比較而言,這種增長模式更加合理,對於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也比較小。從長遠看,這樣的增長模式將有助於中國形成自己的品牌,擴大中國産品的國際影響力。”克裏斯説,西方媒體常常過分誇大恐慌情緒,片面唱衰中國經濟前景。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每年不斷擴大的中産階層創造了巨大的消費潛力。“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這一過程必將面臨重重困難和挑戰,中國政府需要堅定信心。”
如何“防風險”“補短板”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國內各項改革進入“攻堅期”。世界經濟增長面臨美聯儲加息、英國開啟脫歐進程、歐洲大選年來臨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如何防控來自國內外的風險,繼續“補短板”“穩增長”。
《聯合早報》報告稱,隨著中國經濟出現回暖態勢,穩增長壓力減輕,宏觀政策有了更多調整空間。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多個領域的監管層已經多管齊下,針對房地産過熱、金融杠桿風險等問題頻頻發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野村控股發佈報告指出,隨著資本管制、金融監管以及去年四季度以來經濟的改善,中國市場上的資金正在重回實體經濟,這是一個良好的信號。
莫尼認為,當前國際局勢正處於深刻變革中,歐盟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全球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思潮抬頭,歐盟國家非常關心中國將如何應對上述挑戰。
新加坡學者指出,中國經濟存在的一些“短板”,如社會保障、地方政府融資問題、勞動人口比重持續下降、老齡化程度加劇,包括政府會不會出臺政策鼓勵夫婦生第二個孩子等,都是市場關注的問題。
加速“一帶一路”建設
自2013年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引起了高度關注和熱烈響應。3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成效惠及世界。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院教授李遠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增長面臨的問題提供了新方案,為世界經濟增長、合作、治理提出了新模式。“今年5月份,中國將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兩會關於‘一帶一路’相關議題的討論充滿期待。”李遠説。
“起初,中國投資者主要投資製造業,但最近銀行、律師事務所等服務行業也開始吸引中國資本。”匈牙利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蘇諾瑪·艾格尼絲説,“一帶一路”建設對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四國在內的維謝格拉德集團成員國近年來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中東歐國家的經濟發展勢頭將在與中國合作中變得更加強勁。
莫尼表示,國際社會希望看到今年中國兩會更加具體地解讀“一帶一路”建設,包括“一帶一路”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挑戰,中歐雙方能否在未來共同拿出“容克投資計劃”與“一帶一路”對接的具體項目清單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博 蔡 淳 楊 明 王志遠 高偉東 翟朝輝 賴 毅 劉 威)
(責任編輯: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