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即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開通在即,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又將再進一步。“2016深港通策略研討峰會”近日在深圳舉辦,論壇圍繞“深港通影響及全球資産配置大時代”主題,業內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兼內地事務主管毛志榮指出,中國內地資本越來越充足,但可流出的渠道主要是QFII、RQFII和港股通。“這樣的規模,這樣的制度安排,大概佔全球資本市場不到0.1%,我們現在的制度安排非常有限,未來深港通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很大。”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譚冰梅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開通深港通將進一步推動A股國際化
在國際資本尋找機會殺入中國的同時,國內資金的出海慾望也愈發強烈。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未來3—5年,人民幣或可實現自由兌換。在這之後,超過10萬億人民幣的資金將進行海外資産配置,這規模相當於中國GDP的15%—25%。
與此同時,全球資産配置的政策也將對投資人更加開放,滬港通、深港通、上海自貿區試點合格個人開設資本賬戶等政策紅利不斷出臺,一場規模浩大的全球資産配置潮流已經勢如破竹、一觸即發。
毛志榮從跨境資産配置的角度,分析了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跨境投資的大邏輯。他指出,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在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非常迅速,對外開放也在穩步推進。特別是進入2010年以後,資本市場的開放加快,雙向流動明顯加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人民幣國際化、貿易結算、資本市場成為熱詞,內地投資人越來越多關注國際上的資本市場、機構市場的發展”。
這時候內地資本市場的流動性越來越豐富,在市場的發展中,外面的錢要進來,裏面的錢要出去,這正是進行全球資産配置的一個大邏輯。從實體經濟來看,外商、外資對內地的直接投資在過去10年翻倍增長,與之相對應,中國對外的投資在過去10年迅猛增長了5倍。
中國內地資本越來越充足,可流出的渠道主要是QFII、RQFII和港股通。截至今年2月中國共批准808億美元的QFII額度,港股通是375億美金。“這樣的規模,這樣的制度安排,大概佔全球資本市場不到0.1%,我們現在的制度安排非常有限。”毛志榮指出,“自2014年滬港通開通以來,上海與香港兩地的資本市場通過這一渠道,在近兩年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深港通一旦開通,將不僅極大推動A股走向國際化,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所以從資産配置的角度來説,最根本的一個邏輯就是流動性重組,國際的資金要流進來,內地的資産需要走出去。從這個意義上講,深港通發展的空間很大,潛力很大。”毛志榮説。
港交所將致力連接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
數據顯示,內地資金主要在銀行業,銀行業的規模大概是30萬億美元,股票市場8萬億美元,銀行的資産跟股票市場的比例大概是4塊錢的銀行資産對1塊錢的股票市場資産。而成熟的資本市場則與之相反,美國是股票市場、證券市場比銀行業要大得多,大概是7毛錢的銀行資産對9塊錢的股票市場,香港股票市場跟銀行業的資産比例是3萬億對2.3萬億美元,基本上持平,但股票市場仍比銀行業大。
上述數據意味著什麼?毛志榮指出,過去10年國家政策一直在強調要加強直接融資市場的建設,就是希望讓股票市場、證券市場對實體經濟擔負起更多的融資功能,而不是一味依賴銀行貸款;其次,錢即使從銀行出來也要有去處,需要更多可投資的産品。“內地資本不僅需要配置境內的産品,還需要配置全球範圍的資産。所以有更多的資本在資産重新配置和再平衡過程中,會流向國際市場”。
總體來看,內地資本市場實行雙向開放,一方面國內大量的流動性需要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大量國際資本需要配置到A股市場和債券市場。在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大背景下,港交所能給大家的資産配置帶來什麼?毛志榮介紹了港交所的願景。
毛志榮稱,在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內地資金需要配置國際資産的情況下,港交所將致力於三個領域。第一是股票,目前港交所已經有了滬港通,接下來將開通深港通;第二個是固定收益,就是定息及貨幣産品;第三是大宗商品,內地的錢將與國際産品相結合,同時國際資金也關注跟內地流動性相結合的交易市場,所以港交所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起到連接內地與國際投資者,連接國際流動性、內地流動性跟全球及內地的投資品。
他指出,在現貨市場和互聯互通模式下,投資者會需要更多的風險管理程式,結合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期貨、大宗商品期貨領域未來將會有新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期望港交所和各界一起在大資産配置的趨勢下,把互聯互通做好。”毛志榮表示,“香港在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在目前制度安排的情況下,將會發生更大的作用,我們希望資本市場利用好滬港通和即將推出的深港通,為資本市場做出更大的事情。”
■建言
“深港通”要多借鑒“滬港通”經驗
2014年11月17號,港交所和上交所一起推出滬港通。毛志榮認為,滬港通開通以來,有不少經驗值得深港通借鑒和關注。
他分析認為,滬港通有兩方面的經驗值得深港通借鑒,一是海內外市場不需要做大量改變,香港市場不一定要做成跟內地的A股市場一樣,A股市場也不需要做得像香港市場一樣。港股就在香港,A股就在上海,一個地方做好自己的交易市場,保持各自的特色。
二是有限的資金獲取,體現“買賣+差異”的邏輯。滬港通推出後實現平穩運作,從交易情況來看,交易量只佔當地市場1%左右的比例,並沒有改變對方市場的整體交易習慣和交易特點。“這個經驗尤其值得深港通關注,它體現了‘買賣+差異’的邏輯。滬港通開通後,每天過境的錢基本上是總交易量的20%,也就是説,以1/5的過境錢支撐了100%的過境交易量。”
截至目前,香港82%市值的股票、約300支股票已納入港股通的標準,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對港股進行投資;重要的是,如果內地企業沒有選擇在A股上市而是在香港上市,以前內地投資者不能分享內地企業的業績增長,例如騰訊在香港上市,過去內地投資者無法購入其股票,滬港通開通後,內地投資者也能投資這些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優秀企業。“無疑,滬港通給內地投資者帶來交易上的便利和更多的投資機會。”毛志榮稱。
這位港交所的董事總經理指出,“從總體交易情況來看,滬港通已經表現出兩大積極影響:一是正在改變A股市場投資者的結構。大家知道港股80%的交易量來自機構投資者,而A股市場以散戶居多;二是起到在市場中平衡買賣力量的作用。目前滬港通、港股通都是平穩運作,毫無疑問,這樣的積極影響未來也將在深港通開通後得到印證。”毛志榮這樣預測。
■人物訪談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談資産配置
“多元化是避險和增值的穩妥選擇”
自2014年滬港通開通後,香港和上海兩地資本市場獲益頗多,而深港通如果實施,也將使中國資本市場更趨近國際化。在“2016深港通策略研討峰會”的群訪環節,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不僅談到資産配置的要義,還談到當前火爆的房地産投資和供給側改革。
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激活資本市場的功能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供給側改革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連平:整體而言,供給側改革在短期內對資本市場有一定壓力,但改革將有利於資本市場中長期有序發展。一方面,隨著去産能、去杠桿任務的深入推進,大部分傳統落後行業進入陣痛期,企業破産重組等風險逐步釋放,市場違約風險可能增加,在股票和債券市場引起波動;另一方面,改革也在進一步激活資本市場的功能。
在股票市場,要儘快推進主機板市場IPO由核準制轉為註冊制,培育市場成熟度;制定統一的規則體系和交易系統,實現各地方性股權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建立多層次股票交易平臺之間的轉板銜接機制。
談資産配置??機構投資需關注信用債風險問題
南方日報:在“資産慌”大背景下,機構和個人該如何進行資産配置?
連平: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仍面臨投資品不足的的問題。過去一年,資金頻繁遊走于股票、房地産、債市、大宗商品等領域,並因此造成短期集中的衝擊;而隨著投資“走出去”需求的增加,資金全球資産配置的需求空前旺盛。在此大環境下,機構可以考慮謹慎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産,但同時需要關注信用債風險問題;適當地配置權益類資産,有選擇性地配置大宗商品和部分海外資産。
個人方面,多元化應是避險和增值的穩妥選擇。長期來看,中國正迎來直接融資快速發展的時代,類比發達經濟體的情況,直接融資蓬勃發展的階段將催生個人資産向資本市場遷移。
談房地産投資??麵包價格很可能不及麵粉
南方日報:深圳樓市去年暴漲,有人認為當下投資房地産仍是個不錯選擇,您怎麼看?
連平:儘管房地産行業相對其他領域具有相對較高的階段性投資價值,但其面臨的政策風險也不容忽視。
事實上,房地産投資不僅受政策影響大,還面臨其他不確定性因素。如繁瑣的手續使房地産購置週期較長,流動性較低。又如房企高價拿地提升未來房價預期,但從歷史情況來看,麵包價格很可能不及麵粉,比如2009—2014年,京滬成交的71個“地王”中有4個已經退地,已銷售的48個項目中有19個銷售金額低於土地出讓金。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