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港交所網站7月20日消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其撰寫的文章中表示,由於“倫港通”涉及倫敦和香港兩地結算所的未平倉合約結算,實施“倫港通”需要與香港、倫敦與歐盟三地市場的監管機構進行相關討論。英國脫歐後我們如何繼續與歐盟監管機構跟進出現了新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目前正在等待政策進一步明朗,再做下一步推進。
【全文】
再談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實體化”
英國脫歐的消息震動全球資本市場,也引發了不少朋友對於倫敦金屬交易所業務和我們未來商品戰略的關切:英國脫歐事件對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經營會産生什麼影響?會否影響香港交易所商品戰略的實施?LME是否還會繼續爭取在內地認證倉庫?這對服務內地實體經濟有何意義?……在此,我想一併回答這些朋友們關心的問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的一些思考。
關於英國脫歐
英國脫歐事件對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經營會産生什麼影響?
英國公投的結果給全球金融市場都帶來了不小的震動,未來英國如何脫歐、何時脫歐目前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英國離開歐盟,對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影響比較有限。首先,LME的金屬交易是全球性的,並非局限在英國或歐洲,會員及客戶遍佈全球,而且,LME來自歐洲的交易相對比較穩定,未來的成長將主要來自亞洲地區。其次,LME的交易基本以美元計價,其經營收入也以美元計算,而非英鎊,只有營運成本是以英鎊計價的。LME有上百年的成功運營經驗,早在英國加入歐盟之前,它已經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基本金屬市場,我們有信心維持LME系統和市場的正常運作,確保市場公平公正。
英國脫歐會否影響“倫港通”項目的推進?會否影響香港交易所其他商品戰略的實施?
由於“倫港通”涉及倫敦和香港兩地結算所的未平倉合約結算,實施“倫港通”需要與香港、倫敦與歐盟三地市場的監管機構進行相關討論。英國脫歐後我們如何繼續與歐盟監管機構跟進出現了新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目前正在等待政策進一步明朗,再做下一步推進。
但是,英國脫歐不會影響香港交易所實施其他的商品戰略,比如,我們目前正積極爭取在內地設立LME認證的交割庫,以降低內地實體企業參與國際金屬交易的成本,服務實體經濟;也正在積極推進前海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的建設,促進內地大宗商品市場的“實體化”。
關於實物交割
LME為什麼要在中國“設”倉庫?這對於服務中國實體經濟有什麼意義?
首先需要説明的是,LME不是要在內地建倉庫,而是認證內地倉庫供我們的客戶在實物交割時使用。我們在全球不擁有任何一家倉庫,但是認證了600多家倉庫。
因為LME是全球最大的基本金屬市場,它每天産生的價格也是全球金屬買家和賣家通用的基準參考價格,比如,一個中國的銅冶煉廠要從海外採購銅精礦,它跟海外賣家簽訂的採購合同上通常會寫明某年某月某日的交易價格參照LME某天的銅價。這個價格是一個期貨價格,而實物交割機制正是期貨價格變動與現貨價格變動同步的重要前提。因為實物交割機制的存在,同時參與實物交割的各方不受人為限制,期貨價格在合約到期日才會跟現貨價格趨同。從很大程度上説,正是因為LME遍佈全球35個地區的600多家認證倉庫能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實物交割,LME交易産生的期貨價格才能真實反映全球實體經濟對基本金屬的供求狀況。
眾所週知,中國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國,很多中國的金屬用家是從國際市場按LME價格購買金屬原材料,因此需要通過LME的期貨合約管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目前來自中國客戶的交易已經佔到了LME交易總量的三成以上,但是,由於LME目前在內地還沒有認證倉庫,內地的客戶在參與LME交易後如果需要進行實物交割,就只能把貨從海外LME認證倉庫運回國,或把貨運到海外的LME認證倉庫,併為此支付高額的海運費用,交割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大大增加。有時,由於交割的困難,內地的客戶甚至會被國際交易對手“擠倉”,不得不讓利平倉。簡言之,因為這些額外的成本,內地客戶在參與國際大宗商品的交易和定價時,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近幾年來,國內客戶要求我們在內地認證倉庫的呼聲不斷。
允許LME認證國內保稅區倉庫,不僅可以降低內地企業國際貿易的交割成本,方便
內地企業更加充分地參與LME交易和定價,長遠來看,也有助於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贏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定價權。因此,它值得監管機構認真考慮,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爭取。
關於定價權
定價權是一個熱議話題,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國,但是它對定價方式的影響力仍比較弱,你怎麼看定價權這個問題?
關於定價權,大家的討論不少,但也存在不小的誤區,一種典型的誤解是認為定價平臺在哪,哪就有定價權。其實,所謂的定價權,一定是買賣雙方都能有效參與和都能接受的一種定價,任何一方不能接受的定價權都是沒有意義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中國企業與海外企業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們現在討論的定價權主要是中國買家(或賣家)與海外賣家(或買家)之間交易時如何定價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一方面,由於外匯管制的限制,中國企業還不能完全自由地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交易去套保,不能在海外市場的定價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內地限制境外交易所設保稅區交割倉庫又人為地增加了中國實體企業保稅交割的成本,造成中國企業按國際價格買進或賣出大宗商品時卻不能用實物交割來對衝價格風險、有效地保護自己,猶如自己綁住一隻手與人博弈。另一方面,國內交易所的交易雖然很活躍,但是海外賣家並未參與其中,他們自然不願意接受國內交易所産生的價格作為定價基準,國內産生的定價在全球市場並沒有影響力,最後雙方交易還得使用海外市場的定價。
因此,在我看來,定價權的核心是買賣雙方都能參與和認可定價過程。無論定價平臺在哪,只要中國人在這個平臺有足夠的影響力,海外交易對手也認可這個定價,中國就可以掌握定價權。
通過哪些途徑可以提高中國在大宗商品領域的定價權?
通過雙向對外開放,中國可以逐步提高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的話語權。首先,中國可以加快開放內地商品期貨市場,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如果由於資本管制等因素的限制,暫時不能在這方面大踏步邁進,那麼不妨創造條件鼓勵內地企業和投資者走出去,參與國際大宗商品市場。
關於大宗商品交易平臺
內地有上千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香港交易所在前海建立平臺的優勢是什麼?
目前內地有超過1000家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但信譽良莠不齊,缺乏嚴格監管,一些平臺利用監管規則的漏洞,以現貨交易的名義推出了一些承諾高收益低風險的産品,誘導許多不明風險的散戶投資者參與,但募集來的資金實際流向高風險領域,最終資金鏈斷裂,引發兌付危機。我們希望在深圳前海建設一個規範、透明、可信賴的、有實物交割體系和倉儲體系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在這方面,我們有三大優勢:一是香港交易所在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後具有了在大宗商品市場的專業經驗和品牌;二是香港交易所有動力、決心和資源提供可靠的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及系統,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三是香港交易所具有公信力。設立在深圳前海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將通過現貨交割服務實體經濟,並形成新的價格基準,日後香港交易所可進一步使用價格基準,在香港發展指數、期貨及其他衍生産品。
你們可能遇到的挑戰是什麼?
説到挑戰,經常有朋友認為內地監管政策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最大挑戰,這其實是一種認識誤區。所有監管政策的目標都是保護投資者、維護市場公平和透明、減少系統性風險。現在出現不少問題的交易場所均是不法商人打著大宗商品交易的名號操縱市場,誤導散戶,非法集資,引發金融風險。而我們在前海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要做好人、做好事,建設安全可靠的交易與清算體系,規範市場交易,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有效投資,完全符合國家利益和監管目標,因此我相信一定會得到監管者的支援。
在我看來,我們最大的挑戰其實來自我們自身,就是我們是否有決心和遠見,是否足夠了解中國市場。LME雖然在全球商品市場運作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中國市場有其獨特性,不可能完全照搬海外經驗,如何成功將LME經驗移植到中國並使之適應中國的這方“水土”,可能是我們未來面臨的一大挑戰。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