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業反映,商超進場費高達45%,加上很多"潛規則"産生的費用,很多時候幾乎毫無利潤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多部門開始聚合原本供應香港等地的食品企業回歸國內提升行業品質
■如何完整複製監管鏈條、適應甚至改變行業商務環境和執行標準,仍是供港企業當前待解的難題
在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日前,一項為內地生鮮市場“補短板”的行動,正在悄然進行。
由商務部國際品牌管理中心聯合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等多部門,搭建起了“供港生鮮交易公共服務平臺”,聚集起內地的“供港生鮮”企業展開試驗,讓高品質的供港食品回歸內地市場,試圖增加新供給,發揮“鯰魚效應”,打破市場“潛規則”。
在這些企業看來,供給側改革是一種時代機遇。
打破市場“潛規則”
“大家為什麼願意做出口?並不是利潤高,而是簡單、安全,一般是採取簽年度協議、開信用證,可以提前鎖定利潤。內地不同,壓款、賬期等等問題嚴重。”三旺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勁松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內地高品質産品紛紛出走海外市場的深層原因。
這家企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是香港的豬肉供應商。供港標準相當苛刻,以豬肉為例,他們選址要求遠離居民區至少一公里以上,必須建在工業園區的上風向,遠離物流發達地區防止疫情疫病。豬飼料也必須要進行檢驗檢疫,做到了“五位一體”的安全管理體系(即統一豬舍規劃設計與建設、統一豬苗供應、統一防疫技術服務管理、統一配送飼料、統一屠宰銷售)。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品質,做好內地市場並不容易。
“簡單説,做供港企業,企業只需要做好生産,剩下一切問題都是香港方面解決,也就是香港買家會解決所有問題。反觀內地就非常困難,從商務環境來看,香港的管道是方的,內地是圓的,怎麼接都是很難的。”一位業內人士如此比喻內地市場的“潛規則”。
事實上,這是內地食品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據一些企業反映,在日本,進入商超收15%的費用,對比之下,內地收45%,再加上很多“潛規則”産生的費用,基本毫無利潤可言。
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出現內外雙重標準,以至於出現內地消費者到日本買大米、打醬油風潮的深層原因之一。
在商務部國際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許京看來,“供港生鮮交易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就是要打破這些潛規則。
“鯰魚效應”正發酵
在海拔500-1500米區間獨特的“亞高原”地區,周圍10公里無污染源,大“別墅”住雞80隻,小“別墅”住雞20隻。每只雞享受著1500平方釐米的住宅空間,是歐盟福利蛋雞養殖標準的2倍;每只蛋雞平均活動面積16平方米,是歐盟福利蛋雞楊慧標準的4倍;雞蛋進入市場做到7天下架。
這是福建光明蛋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出口蛋製品的標準之一。這家企業是全國最大的蛋製品出口企業,佔據了中國出口歐盟蛋製品市場90%的份額。
福建光明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余強接受採訪時介紹,他們是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推選的唯一一家蛋製品生産企業,這一次主動加入了“供港生鮮”回歸內地市場的行列。
延邊寶利祥蜂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就開始出口日本、歐盟、香港、新加坡等地,是“供港生鮮”的蜂蜜供應商之一。該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他們的蜂蜜是東北獨有的椴樹蜂蜜,蜜源非常珍稀,而且椴樹生長在長白山的自然保護區內,是零污染的蜂蜜。
成立於1996年的高台中化番茄製品有限公司,産品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英國HEINZ、義大利RUSSO、PETTI、亨氏、李錦記、味好美等世界著名公司建立了誠信互利的合作關係,生産的X4番茄醬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良好的聲譽和口碑。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也加入了此次回歸內地市場的行動。
記者了解,目前,“供港生鮮”的回歸內地市場的試驗之旅,囊括了蔬果、肉禽、糧油等二十多個品類近500種産品,背後的供貨商都是像上述這樣有著多年供港經歷的內地企業。
內地供港企業是一個時代的傳奇。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現商務部)和鐵道部(現為中國鐵路總公司)為適應供應港澳鮮活商品“優質、適量、均衡、應時”的要求,共同開創“三趟快車”,分別自上海、鄭州、武漢三地始發,每日滿載供港鮮活商品,經深圳運抵香港。這每日“定期、定班、定點”開行的“三趟快車”,被香港媒體親切地稱呼為“香港同胞的生命線”。
54年來,內地供港食品創造了安全率99.999%的成績。目前,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産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都由內地供應。在如此廣泛的供應領域、如此跨度長的供應時間內,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在世界範圍內都堪稱食品安全的傳奇。
而搭建“供港生鮮公共採購平臺”的深遠考慮,則是讓供港生鮮企業回歸內地市場,産生“鯰魚效應”,推動內地生鮮市場的品質升級。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中食品行業“補短板”的必然要求。
作為這一平臺的發起者之一,許京表示,讓“供港生鮮”回歸內地市場試驗,將不單單局限于生鮮,未來將以生鮮為突破點,聚齊起內地食品出口企業,增加新供給,從根本上解決內外銷雙重標準的問題。
“拿來”高標準
余強説,毫不誇張地講,他們的産品代表了目前中國蛋製品出口品質的最高水準。他們的雞蛋不單單是經過我國出口檢驗檢疫的嚴格檢查,還經受住了全世界各種標準的檢驗。
“美國是FDA檢驗認證,加拿大是CFIA檢驗驗證,日本是厚生省檢驗驗證,澳大利亞是‘OA’標誌等,這些機構的檢查決不會讓企業知道檢驗的內容是什麼,每次檢驗的內容也不一樣。”余強説,在國際市場競爭,完全靠的是過硬的産品品質。
林勁松説,“供港生鮮”的標準,是採用香港的標準,而香港的標準採用的是歐洲的標準。
“一方面,按照這個標準,從選址、生産、設計、工藝流程、流水線等等每一個細節,都有一套明文的標準。這一標準在歐洲是宇航員的食品級標準。另一方面,從監管來説,這個標準下的每一環節都有追溯體系,而且不是採用抽檢而是批批檢。一旦出口的産品出現問題,企業就要進入黑名單,在一定時期內無法再從事出口業務,直接面臨倒閉的風險。”林勁松介紹説。
延邊寶利祥蜂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介紹:“歐盟標準首先是理化指標要求更多,有很多檢驗是我們國內沒有的,比如,檢驗蜂蜜新鮮度的澱粉酶含量的檢測等等。農藥殘留方面,內地生産限定值是7項,歐盟達到了51項目。”
而這些企業回歸內地市場後,能否繼續保持高標準,是外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對此,許京表示,“供港生鮮”是一個傳奇,如果砸了這塊金字招牌,那將是對歷史的犯罪。供港食品之所以能創造傳奇,關鍵是堅持標準,“供港生鮮”能否真正“回歸”,關鍵也在標準。
“目前,我們的標準採取的一個簡單辦法就是拿來主義,哪個地方的好,我們就直接拿過來。第一階段拿來的是香港的標準。第二階段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供日標準,這一標準會更嚴格。”許京介紹説。
但是,許京同時強調説,“供港生鮮”能否順利回歸內地市場,最大的障礙是利益集團,因為推行這樣的標準會衝破現有的很多“潛規則”。此外,商務環境不同帶來的挑戰也十分嚴峻。在此背景下,供港企業能否完整複製供港監管、繼續保持監管品質?
讓“好孩子不變壞”
事實上,雖然,商務部國際品牌管理中心、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等多部門以及供港生鮮企業家們,搭建“供港生鮮交易公共服務平臺”,將此看做是解決內外雙重標準的時代使命,但是,“供港生鮮”出口轉內銷,一度還是遭遇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怎麼能保證回歸內地市場的不是剩餘殘次品?怎麼能保證是同質産品?如何防止假貨?
許京回應一再強調,“回歸”的供港生鮮是富餘的産能,是同時下單、同時生産。回歸內地市場與直接供港唯一的區別就是出廠後一個是去往香港,一個是去往內地。
“以生豬為例,內地最高峰供港時是310萬頭,但近年來一直維持在120萬頭,也就是説,將近200萬頭的生豬養殖能力是富餘的,並不是説剩下賣不掉香港以後賣給內地,這是有嚴格區別的。”許京説。
記者在“供港生鮮”供貨商們口中核實了其産能配置的實際情況,企業表示,供港産品完全有富餘的産能可以適當提供給內地市場,只是長久以來苦於內地市場缺乏必要的土壤,高品質産品難以進入。
余強告訴記者,他們目前在福建地區就有3個正在建設的生産基地,用以擴大産能——在許多行業還要去産能的情況下,這類食品企業卻不在少數。
假貨是最讓人頭疼的,這些供港産品回歸內地市場,能否做到同一個標準,會不會“好孩子”變成“壞孩子”?
根據許京的介紹,供港生鮮的“回歸”,拒絕了進超市的模式,而選擇採取直供的方式,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防止假貨。因為進超市會出現不可控的假貨,從以往經驗來看,出現調包現象是常有的事情。
記者了解到,“供港生鮮”回歸的模式設計是:産品出廠前,由所在地監管部門監管完封箱,直接送到在各個城市的監管庫,由平臺直接把控。經銷商可以負責銷售,但是經銷商不允許直接接觸貨物,人貨分離,杜絕了調包的可能性。經銷商只需要負責把消費者的資訊提供給平臺,由倉庫把産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
許京介紹,為保障“好孩子不變壞”,他們還成立了由專家、消費者、媒體、檢測機構四類人群組成監管委員會,通過“雙隨機”即人員隨機、地點隨機,組織“飛行檢查”,突擊查看供港企業生産情況。
不過,這樣的模式勢必會帶來費用的增加,對此,許京説,根據他們的試驗推演,只要堅持到3年,整個邊際成本就會大幅下降,因為消費者識別度提高後,所有行銷成本、物流成本都會大幅下降。
體驗店模式探索
未來,“供港生鮮”回歸內地市場的路線圖將以點帶面,實現區域發展佈局,2016年10月1日前,以北京、廣東等地為主線,達成對一線城市的重點銷售。2017年,完成全國50個主要城市的網路覆蓋。目前,首家體驗店落戶北京,展開先行先試。
許京説,讓“供港生鮮”回歸內地市場,是幾代人的夢想,只是如今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國家意識到這個問題,主動推出,要求接軌。“地利”是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內地可以製造高品質産品,也有高品質消費者。
如何搭好這個橋梁,讓外銷的高品質産品“回歸”內地市場?也許,通過一年測試以後,這些答案都會清晰起來。
“首先要保證品質不變,第二要保證價格是中國百姓可以承受的。同時要為未來大規模推廣提供一個可借鑒的模型,包括費用問題、程式問題、手段問題等等。”許京介紹説。
據了解,從外轉內來看,牽扯部門涉及到質檢總局、食藥監總局、內地監管部門,也涉及到商務部流通的管理部門,未來可能還會繼續涉及更多部門。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讓內地消費標準、內地産品與國際接軌,這對産品的生産企業、這對消費者無疑都是一種福音。而要解決雙重標準問題,不光需要與香港接軌,未來還需要繼續接軌日本標準、美國標準、歐盟標準。
>>連結
網路食品抽檢將採取"神秘買家"制度
【本報北京訊】在日前舉行的《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制司副司長陳谞説,食藥監總局將對網路食品抽檢採取“神秘買家”的制度,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網路食品監管面臨著經營主體多、地域範圍廣、技術水準高、法律複雜、監管能力不足、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程式不明確等問題。對此,陳谞表示,為了應對線上購物的虛擬性,“神秘買家”是一項很有用的監管措施,抽樣人員以顧客身份買樣,記錄抽樣樣品的名稱、類別以及數量,購買的樣品人員以及付款的賬戶、註冊賬號,收貨地址、聯繫方式,並留存相關票據。
據了解,《網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中的抽檢制度設計有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就是購買樣品到達買樣人後,要進行查驗、封樣,在這個時間節點前需要保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商家在送貨的時候不知道是送給監管部門,對買家和相關人員神秘購買起到了保證真實性、公正性作用。該辦法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福喜公司生産銷售偽劣産品案二審維持原判
【本報上海訊】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日前對被告人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及被告人楊立群、賀業政等犯生産、銷售偽劣産品罪一案進行二審公開宣判。
上海市三中院依法裁定准許上訴人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福喜公司”)、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福喜公司”)以及上訴人杜平、胡駿、劉立傑、張暉、李亞軍撤回上訴,駁回上訴人楊立群、賀業政、張廣喜、薛洪萍的上訴,維持原判。
2016年2月1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對上海福喜公司、河北福喜公司以及楊立群、賀業政等12名被告人犯生産、銷售偽劣産品罪一案作出一審判決,以生産、銷售偽劣産品罪分別判處上海福喜公司和河北福喜公司罰金人民幣120萬元;判處楊立群有期徒刑3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驅逐出境;判處賀業政等9人2年8個月至1年7個月不等有期徒刑,並處8萬至3萬元不等罰金。上述9人中有4人適用緩刑。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