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網際網路色彩越來越濃。網際網路和傳統産業不斷融合發展,將帶來更加多樣和靈活的新崗位、新職業。
早晨,你用手機軟體約人跑步;中午,你用手機軟體點個外賣;傍晚,你用手機軟體搭個“順風車”回家;睡覺前最後一件事,你躺在床上翻翻微信訂閱號……
這其實是許多人的普通一天。
網際網路+需求 催生就業新群體
想吃隔壁那家店的豪華套餐卻又懶得出門,咋辦?拿出手機點一點,只要半小時,外賣小哥就把美食送到了。
今年春節過後,27歲的周小帥成為送餐大軍中的一員。一部手機、一輛電動車,加上公司配發的統一制服,這就是他的工作標配。
每天10時到14時、17時到21時,是周小帥和同事們最忙的時候。“一個人一天多時能接30多單,少了也有一二十單。”他説,“每天騎著電動車能跑200多公里。”
周小帥所在的黃村站點只是百度外賣在北京市大興區的一個小站,有近20人。記者從百度外賣了解到,從2015年5月産品推出到現在僅一年多時間,他們在北京已經有超過1萬名送餐員,在全國的送餐員達5萬多人。今年年底,預計公司在全國的送餐員將達10萬名。
2015年7月,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印發。家政服務、文化創意等行業紛紛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中國的第三産業正在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一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比第二産業快1.8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達到56.9%。
專家認為,相比一、二産業,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最明顯,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速下行但就業保持穩定的最重要原因。
網際網路+流量 公眾號“網紅”紛紛登場
“我還年輕,要到外面闖一闖。”做出創業的決定時,26歲的李彤對自己這樣説。
李彤原來在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工作。完全出於個人興趣,他在業餘時間創建了“串價網”,轉載和推送一些當地的時政新聞和便民資訊。在他的不斷努力下,這個微信公眾平臺慢慢有了雛形。
2013年12月,“串價網”旗下成立“微E影視團隊”,團隊拍攝的一些視頻創造了10多萬點擊量。人氣高,粉絲多,商機就找到府來。
今年初,隨著煤炭行業去産能推進,集團開始轉崗分流,李彤果斷選擇了停薪留職、自主創業。如今,“微E影視團隊”由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15個人,視頻點擊率累計超過300萬次。
在微信訂閱號這個新的媒介生態圈,一些“大號”的文章閱讀量輕鬆達幾萬甚至十萬以上,其中不少訂閱號的負責人是辭職後自主創業,專職運營微信。
在網際網路領域,流量就是財富。今年北京國際車展,不見了衣著暴露的車模,卻迎來了手持自拍桿的女主播,這是被稱為“網紅”的一類網路新角色。
實際上,網路主播、網店模特等已成為不少人的第一職業。“網紅”們實打實地給網店增加了銷量,有的“網紅”還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業內人士指出,“網紅經濟”的風口已經到來,現在有多種變現模式讓“網紅”把流量變銷量,“網紅經濟”甚至還能倒逼産業變革尤其是紡織服裝行業。
網際網路+分享 用知識和經驗創造財富
老家在東北的李新軍,如今定居在海南三亞。3年前從國企退休的他,在這裡開始了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李新軍説,剛到三亞時人生地不熟、挺孤單。兒子看他閒著無聊就幫他註冊了一個滴滴司機資格,勸他開車出去轉轉。沒想到這一轉停不下來了。“來三亞旅遊的人多,我每天出車能掙個兩三百塊錢,比退休前掙得還多。”他笑著説。
李新軍跟人分享的是車,而很多人分享的是“人生經驗”。手機裏裝上個運動軟體去晨跑、夜跑成了一些人新的鍛鍊習慣。這也給運動達人帶來了新機會——陪跑師,他們可以把自己健身跑步的經驗傳授給新手。
旅遊熱興起,使酒店試睡員成為一個月收入過萬的職業。試睡員將自己住酒店的感受、評價等實用資訊分享到線上旅遊網站,為遊客選擇酒店提供重要參考。
“有一技之長未必要依賴公司,這在未來是一個趨勢。”北京一家職業培訓機構超驗極客的CEO耿賽猛説。
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部發佈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為5000萬,約佔勞動人口總數的5.5%。
專家表示,眾多分享經濟平臺培育了規模巨大的自由就業群體。相比正規就業,分享經濟可以讓從業者自由地進入或退出社會生産過程,減輕了個人對單位的依賴。
中國就業版圖“流變”
就業,民生之本、發展之源。經濟新常態下産業升級、“雙創”戰略給就業格局變化帶來什麼新動能?大學生和農民工這兩個重點群體,就業門路又流向何方?記者日前在多地採訪,為您描繪中國就業版圖上的這場新變局。
二、三線受青睞
“北上廣”趨平穩
從1月份到現在,重慶力帆集團已經新招了1500多名工人。儘管工人總數不斷增長,在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部部長洪明軍看來,人員還不夠用。
中部省份的這種趨勢也很明顯。“過去是‘我一定要出去’,現在是打聽哪就業更好;過去是往沿海跑,現在是往中西部轉移。”九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佔俊學説。
據國內最大的招聘平臺前程無憂網對上半年就業市場分析,一線城市仍保持較高的用人需求,二線城市則增長迅速,武漢、杭州、成都、南京、蘇州和西安的同比增加了36.8%。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近期一項研究顯示,2011年至2015年,畢業生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比例在下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就業比例明顯上升。這意味隨著中國經濟的産業梯度向內地轉移,就業人口格局正在發生區域性變化。
藍領艱難“蛻變”
新經濟領風騷
42歲的魏福晉,一年多前是山西晉煤集團古書院礦的一名澡堂檢修工。去年他轉崗到當地一家超市工作,成了負責切肉的技術工。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去産能逐步進入實質化操作階段,煤炭、鋼鐵領域用工需求減少幅度較大。據人社部估算,這兩個行業化解産能過剩涉及約180萬名職工。
轉型中,希望與困難並存:一方面,能源重化工企業等傳統行業很難再保持高速增長、維持大規模用工需求;另一方面,隨著新經濟快速發展,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大幅增長。
不久前人社部公佈一批技工院校新增專業和專業方向。在36個新增專業中,以工業機器人、3D列印技術等為代表的二産專業依然佔比很高,達到六成。同時,旅遊服務與管理、酒店管理、網路行銷等三産專業呈快速發展新勢頭。
有專家分析認為,這一趨勢的實質是就業從“勞力”向“智力”的轉變。
“候鳥”變“鐘擺”
離土不離鄉
在中原勞動力大省河南,記者在民權、孟州、平輿等縣市的産業集聚區採訪看到,由於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電動車成了農民工的常用交通工具。每到上班,電動車一輛輛魚貫而過。下班時,同樣場景則換個方向再次上演。
人稱“農民工司令”的河南省上蔡籍農民張全收,2001年在深圳創辦了一家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十幾年後,他把公司總部從深圳遷到了鄭州航空港區,輸送務工人員的方向也從沿海轉向內地。
河南省人社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介紹,從背井離鄉的“候鳥”式遷徙,變成家門口上下班的“鐘擺”運動,正成為河南回流農民工再就業的一景。連續幾年,省內就業超過省外就業,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漸趨常態化。他認為這一趨勢還會持續。
據農業部測算,近5年返鄉創業人數增幅均保持在兩位數左右。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超過450萬,約佔農民工總數的2%。
機關離職增多
“雙創”漸成風氣
儘管一些部門和專家對公務員隊伍是否出現“離職潮”的認識不一,但根據人社部發佈的相關數據,從2008年到2013年,全國公務員總數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長,而到了2014年和2015年則開始少量減少。
在許多大學生眼裏,公務員“鐵飯碗”的誘惑力確實不如從前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漸成風氣,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了這條富有挑戰性的就業之路。
在重慶北部新區網際網路産業園的騰訊眾創空間,一家名為MORIMORI的跨境電商平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跟普通的跨境電商不同,他們將目標客戶瞄準了二次元愛好者,還創建了4個動漫形象靠“賣萌”來賺錢。
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表示,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明顯,平均1人創業就能帶動8.4人就業。而且這些創業者對未來總體保持樂觀態度,表示即使失敗還會再次創業,“雙創”新引擎正在為穩定和擴大就業帶來新機遇。
本版稿件據新華社等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