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是智慧城市、智慧中國建設的核心技術之一,其創新應用進入爆發期,未來將顛覆人們的想像、重構生活場景。
●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地方走錯了路,發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這些“智慧城市”不能解決任何一種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業“綁架”,成為企業推銷産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門“綁架”,部門間形成資訊孤島互不往來;還有不少則是“忽悠”,還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從規劃上就是錯的。
●在智慧城市的基礎上,我們應倡導智慧中國的概念,即從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的角度,讓資源、環境可持續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運營更有效、更安全,更讓人民感覺到幸福。智慧中國是智慧城市的升級版。
●我們有先進的技術支撐,遙感技術可進一步應用在抗洪救災、智慧城市、航太等領域,這個産業可帶動萬億級市場空間。當務之急是國家進行頂層設計、制定戰略規劃,從政策上加以引導,要立法、制定行業標準,有序發展這個産業。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稱,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智慧城市是其重要內容,許多城市會將服務、公共設施以及道路接入網際網路,這將能夠對能源、物料流、物流運輸及交通等領域進行管控。
關於智慧城市的建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顧行發等專家學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應該進一步升級為智慧中國,遙感技術是智慧城市、智慧中國建設的核心技術之一,其創新應用進入爆發期,未來將顛覆人們的想像、重構生活場景,開啟的是萬億級的市場空間,它與物聯網、大數據相結合可以讓城市管理更高效。
遙感創新應用進入爆發期
受連日降雨影響,大家都關心漬澇問題。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彭玲指著兩張城市遙感影像圖告訴記者,我們的衛星遙感圖揭示了城市的變化,可以預警城市建設問題。
其實,利用遙感成圖警示自然環境變化只是其基礎應用之一,遙感在智慧中國建設中必將發揮核心作用。“今年有朋友去婺源看油菜花,結果等他從北京到了婺源發現油菜花已經凋謝。實際上,未來將遙感技術創新應用後,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比如,你想去北京的香山看紅葉,我們會告訴你哪一片哪一天會紅,到了香山也不用到處找停車位,香山所有的停車位都動態地呈現給你,這些遙感技術都能實現,我們要把這些工程化。”顧行發表示。
我國的遙感技術上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美國的陸地衛星,30米算一個點,18天觀測一次;我們能做到50米、1分鐘觀測一次。”顧行發表示,圍繞衛星遙感技術,目前國家20多個部委已經開展百餘項業務化應用,國土部應用在土地執法、土地變更、地質災害、礦産普查、礦山監測,這些只是部門業務應用。在城市裏,可以應用在黑水、污水管理、容積率、垃圾、綠化、交通,我們通過視頻衛星,1秒會有好多圖像,可以監測交通量,有了交通量就可以實現智慧交通,不會再交通擁堵。
“未來我國要發射幾十個遙感衛星,大氣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能夠全球、全天候監測。通過遙感技術,來做空間管理,這可以做到分米級,所有有空間位置的資訊,都可以成為一個底圖,它可以成為三維底圖、四維底圖。遙感可以提供所有物種的類別、屬性、變化趨勢。對於農民來説,我們可以給他提供小麥的長勢、乾旱狀況、預期産量。另外,施肥、澆水後,收成會如何,用我們的模型就可以預測。這樣的農業一定是資源節約。”顧行發表示。
顧行發表示,全球衛星及應用産業快速增長,進入 21 世紀以來年均增長率保持10%以上。發展和完善自主的空間基礎設施,日益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追求空間領域領先、搶佔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發展新興産業、維護安全利益的戰略選擇。
“根據歐美的發展現狀,從國家到企業都在搶佔這個制高點。谷歌地圖已經實現遙感影像圖的公眾化和非專業化商業使用。美國發射的成像衛星(WorldView-3),可以達到0.31米的空間解析度。近年來,谷歌和臉書等大舉收購第三方的無人機、飛艇和衛星企業,像谷歌公司斥資5億美元收購衛星圖像公司Skybox Imaging。谷歌收購了無人機生産商Titan Aerospace,它的無人機可以到達雲層下方拍攝,其精度甚至能夠達到0.05米。”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河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這一方面是為了充實自己的數據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在部署全新的網際網路接入格局和公眾空間資訊服務市場格局。
李河新、顧行發均表示,我們有先進的技術支撐,遙感技術可進一步應用在抗洪救災、智慧城市、航太等領域,這個産業可帶動萬億級市場空間,當務之急是國家進行頂層設計、制定戰略規劃,從政策上加以引導,要立法、制定行業標準,有序發展這個産業。
智慧城市亟待升級
智慧城市建設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遙感技術、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但是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並沒有給民眾帶來太多的獲得感。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 年) 》指出,要積極推進重大應用,針對住房城鄉建設、能源、交通、民政、環境保護等部門的業務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新型城鎮化佈局、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及數字減災衛星綜合應用。
“我國目前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並均出臺了相應規劃,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在智慧化的城市管理、城市生活以及城市生産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李閩榕表示,但是,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城市內澇等“城市病”依舊困擾著許多城市,説明我們雖建智慧城市,但是城市大腦尚未健全,也沒有醫生提供診斷,民眾對智慧城市或智慧生活的感知並不明顯。
顧行發表示,目前智慧城市建設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從局部地區發展角度設計,缺乏國家層面的統籌引導與規約,不同部門、不同地區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解和所包含內容的看法往往不同,所開展的頂層設計彼此間缺乏關聯及共用,城市間又會形成新的孤島,同時還存在網路資訊安全問題等潛在威脅,長此以往會讓我國資訊化整體發展戰略陷入被動。
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曾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地方走錯了路,發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這些“智慧城市”不能解決任何一種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業“綁架”,成為企業推銷産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門“綁架”,部門間形成資訊孤島互不往來;還有不少則是“忽悠”,還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從規劃上就是錯的。
“究竟什麼是智慧城市,建設到什麼程度算是智慧城市?”李閩榕表示,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評價體系和標準缺乏等問題,缺乏第三方的評價和評估,部分試點城市對智慧城市的認識高度不足,還停留在單純城市資訊化建設層面。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衛星觀測當成高速公路基礎設施來建設,這是空間層面的第一個基礎設施。”顧行發説,在這個空間基礎設施,遙感是核心,它成為智慧中國的一個基礎框架,因為我們生活中70%的資訊是空間資訊,是跟位置有關的。
無論是支撐能源資源開發、糧食安全、海洋權益維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國土資源、防災減災、環境保護、農林水利、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的廣域精細化應用,還是滿足文化、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高品質普遍資訊服務和資訊消費的迫切需求,都高度依賴於持續穩定運作的空間基礎設施發展。“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更可以放在更大的層面即智慧中國的層面來統籌、綜合運用。”顧行發表示。
智慧中國建設呼之欲出
“即使單個城市能夠做到智慧,但是國家整體層面上還是不智慧的。目前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不夠用的,城市之間如何協調,中國與全球的關係如何定位,這些都需要放在智慧中國的層面進行考量。”顧行發表示,在智慧城市的基礎上,我們想倡導智慧中國的概念,即從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的角度,讓資源、環境可持續,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運營更有效更安全,更讓人民感覺到幸福。智慧中國是智慧城市的升級版,除了智慧城市之外,它將涉及得更廣,並有新的內涵。
顧行發表示,智慧中國建設核心是以智慧城市為基礎,面向地方城市建設過程中共性、基礎需求及國家總體發展規劃開展頂層規劃設計。基於新一代資訊技術手段,面向智慧城市建設中不同尺度的共性數據與資訊服務需求,構建統一標準體系、資訊服務介面與共用平臺,實現國家層面的資訊資源共用、安全監管與統籌規劃,支撐各級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設。在智慧感知、智慧分析、綜合整合和公眾服務方面,提供國家層面基礎資訊及服務支撐,與地方智慧城市建設形成有機融合與銜接,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資源配置高效化。
李閩榕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相比智慧城市建設,智慧中國的構建更加強調整體戰略佈局,強調基礎資訊資源和統一公共平臺的建設,在調研地方智慧城市建設共用需求基礎上,實現國家層面的資訊資源共用與統籌規劃,優質、高效支撐各級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智慧中國建設,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資源配置高效化,打破城市之間以及各部門之間的資訊壁壘,破除資訊孤島。做到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構建以城市群、經濟帶、重點經濟區等為支撐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協調聯動的多中心、網路化區域發展格局。
“智慧中國考慮的是,當什麼都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它應該是圍繞中國夢裏的中國來設計,應該綜合使用這些技術。”顧行發表示,我們有核心技術支撐,可以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數據感知網路,多方位、多尺度、多維度、多元化獲取包括高分遙感數據、航空遙感數據、地面感測器數據等在內的各類數據資源,實現立體化精確感知、多源融合和資訊互通,一張網、一套數據惠及全國。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