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雲發佈《2016第一期雲評測報告》,從技術性能、服務易用性上等對12家雲計算企業綜合衡量,結果顯示阿裏雲、騰訊雲、UCloud位列前三。
有意思的是,在報告的第一陣營中,UCloud與阿裏雲與騰訊雲,這兩個既做平臺又做內容的網際網路“大鱷”完全不同。據了解,創立於2012年的UCloud是一個將“專業、中立”作為立身之本,並且宣稱“不與平臺用戶形成業務競爭”的雲計算企業。
創立僅4年便領跑在雲計算領域第一線,UCloud似乎有著太多的故事。
故事得從這位技術大咖——UCloud創始人季昕華説起。季昕華在創辦UCloud前曾任盛大雲CEO、盛大線上首席安全官、騰訊公司安全中心副總經理、華為研發經理等職位。
很奇怪,這位在IT圈頗有名氣的技術管理型“大拿”,甘願放棄大好前程,將自己“歸零”?
讓技術人活的更有“價值”
“很多有理想、有較高技術水準的技術人,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我非常希望有能力的人能夠發揮才能,會寫代碼的人有更多有機會做有價值的事。”季昕華的口中透露出當時他鮮衣怒馬生涯下“英雄”惜“英雄”的情懷。
在大多數人看來“抱著大好前程去談情懷”或許更好些,而這位IT圈頗有名氣的“大拿”選擇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去做UCloud雲計算平臺,也絕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大情懷主義者”。
對於當初為什麼選擇創業,季昕華的想法很明確。“雲計算非常有效地降低了創業門檻,技術人也會因成本的降低,擁有自己更多的就業席位”。
而如今,雲計算納入“十三五”重點發展規劃、成為諸創業者在咖啡館中“熱聊”的話題,可以看出季昕華當初選擇創辦雲計算平臺時專業、敏銳的行業洞察能力。行業的前景、個人的情懷成為季昕華成立UCloud的雙重契機。
為了讓平臺更具有“讓更多的技術人才去做有價值的事”的意義,季還把“將雲計算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服務”作為平臺的發展願景,並將其“情懷”應用到了團隊建設上—-匯聚有能力、志同道合的人才。
幾個夥伴開始創業生涯
季昕華感慨,很幸運UCloud從一開始就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特別是當季昕華的聯合創始人,原騰訊架構部總監莫顯峰和原騰訊雲平臺部運營服務總監華琨都非常看好雲計算的行業發展,更增強了他創立UCloud的信心。
三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組成的早期團隊,陪伴了UCloud早期的發展,在季昕華看來,團隊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
季説:“企業成功的因素各不同,但失敗的原因多來自團隊和夥伴。很幸運,也很感謝那些放棄高薪工作的志同道合的人們,讓UCloud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多年研發、運維和運營經驗的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形成了一個有戰鬥力、有經驗的團隊”。
到底是靠什麼,使這樣年輕的UCloud“頗有人緣”,能夠不斷吸引著有志之士的加入?
作為員工代表,UCloud市場總監陳欣怡在接受採訪時吐露出UCloud吸引人才加入的原因。
“回國後很多大公司給我發來offer,但是我覺得與季昕華和華琨的交流中了解到UCloud團隊的技術實力和行業背景,更重要是感受到團隊內‘背靠背’的強大信任和凝聚力,我從心裏認可這個當時還只有十多人的創業團隊”。
小步快跑的産品節奏
搭建好有強大凝聚力的團隊,對於創業企業來説,算是走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更為重要一步——産品研發,對於早期只有十幾人的UCloud來説卻是一個難關。
季昕華坦言,“IaaS産品對於穩定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對於處於創業初期的我們而言,産品研發是當時最大的問題”
那麼,UCloud又是怎樣度過早期産品研發上遭遇的難關的呢?
“UCloud前期在基礎産品的架構設計和研發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不過為了‘活下去’,我們必須遵循‘小步快跑’的原則,高效率的推出能滿足用戶需求的下一個産品。雖然每天都很緊張,但我們這個團隊齊心協力,前期産品的研發效率也得到了保證”,季昕華坦言道。
據了解,目前UCloud的雲計算産品服務已經涵蓋至全行業,為包括泛娛樂、社交、金融、遊戲、線上教育、電商、智慧硬體、大數據等在內的各個行業提供集雲應用、數據分析、數據庫管理、視頻服務、數據管理及監控、U盾防禦系統等在內的一站式雲計算解決方案。
技術層面上,UCloud研發免重啟熱補丁修復、磁片I/O加速等領先技術,推出高性能雲主機、暫存計算、SDN、混合雲、大數據處理等創新産品,滿足業務的可用性、可靠性、特殊性需求。其中UCloud雲主機UHost本地磁片採用RAID進行數據保護,防止數據丟失,承諾99.95%的服務可用性,數據可靠性不低於99.9999%。
從創業初期“拉”團隊、建平臺,到發展中“小步快跑”的産品節奏、業務拓展,這似乎符合網際網路行業快速發展特點下的眾創業企業的發展寫照。不過作為一個年輕的創業企業,UCloud除了快速的業務拓展外,同時還有著長遠、清晰的發展戰略。
開放的雲生態平臺
2015年12月22日,UCloud在其主辦的TiC大會上提出“匯聚改變的力量”概念,會上總結了UCloud在2015年的戰略轉型,從垂直領域和創業團隊進一步拓展,將目光投向創業創新的變革性力量,從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需求角度,為用戶構建完整、系統的雲計算生態圈。
“雲生態”的建設,其出發點是“旨在讓客戶、合作夥伴實現共贏”,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於創業團隊,UCloud除了提供雲計算服務外,還聯合真格基金、創新工場、聯創投資、創投圈等80余家投資機構和孵化器,推出U.E.P企業成長計劃,與超過200家合作機構為超過1000家創業團隊提供了服務,其中獲得天使投資的超過100家,總額超過10億美金,3個産品入圍小米十佳應用。
二.對於網際網路規模企業和傳統企業,UCloud則為其提供平穩轉型的混合雲策略、架構轉型建議和行業會議交流活動,成功幫助浙農信、廣藥採芝林、永輝超市等實現業務的網際網路+拓展。
三.對於合作夥伴,UCloud打造出U市場雲應用平臺,篩選出諸多優秀的雲計算企業,為它們的優質雲應用産品提供宣傳、曝光、銷售的平臺。目前已有70多款雲應用入駐U市場,借助UCloud3萬多家付費能力強的企業用戶,將促進合作夥伴雲應用産品的推廣。
從當初的拉團隊、搞産品,再到如今開放的“雲生態”搭建,UCloud聚變式的發展態勢下,在外界看來確實引人注目,不過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其遇到的困難也不會少。
用戶需求為核心的企業永動機
雲計算的成本投入較高,像多數創業企業一樣,創業早期UCloud同樣有資金問題的困擾,為了能降低成本,季昕華團隊不得不和一些傳統的IDC廠商、伺服器廠商進行溝通,希望能利用它們空余的頻寬和伺服器,當然條件是為它們提供能夠滿足需求的技術服務。
“雖然艱苦,但也因這段“借”資源的困難歷程,讓UCloud收穫了早期的用戶。我們深入的了解了‘用戶’的需求,為UCloud早期産品服務的産生提供了指導,這讓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到了解用戶需求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之後,“以用戶需求為核心”成為UCloud一直遵從的經營理念。在該理念下,UCloud不斷受到企業用戶的信賴,目前已吸引了3萬多家優質企業用戶,2015年營業額增長幅度高達357%。
“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經營理念體現到UCloud需求導向的産品理念上,UCloud的CTO莫顯峰説:“用戶的需求是我們的下一個産品”。
例如,隨著企業對數據保護的要求不斷提高,UCloud開發出為UCloud雲主機磁片提供連續數據保護的服務的數據方舟産品。企業在備份快照時無需暫停業務或停止磁片讀寫,不影響線上業務,不損耗磁片I/O性能;支援12小時內恢復任一秒,24小時內任意整點時刻數據恢復,最大限度避免數據丟失,避免失誤操作、惡意破壞對數據造成的損失,有效保護用戶的珍貴數據,充分解決用戶防數據丟失的需求。
4年的運營積累及服務客戶的需求反饋,使UCloud的需求洞察力越來越敏銳,“我們發現當前市面上的雲計算基礎架構,並不能滿足用戶對靈活的資源規劃能力、容災設計能力日益增長的需求。”
為此,UCloud對自身的雲計算基礎架構進行了全面升級並將UCloud可用區項目命名為Sixshot。該架構使得數據運算處理更加高速穩定。與此同時,伴隨著産品層面的系統級重構,可用區也提供了各雲産品的跨機房內網互通能力。
然而,企業用戶為了實現多機房的容災部署,按傳統方式,往往需要增加額外的容災機房,在計算、網路和存儲設備上增加上千萬元的成本。
不僅如此,用戶還要解決機房間的專線部署和複雜的運維問題,這樣的成本和複雜度是一般企業所難以承受的,UCloud可用區上線後,用戶對雲資源的管理規劃和容災設計能力將顯著提升。
“本份”是“聚變”的根基
季昕華:“如今雲計算仍然是一個增量市場,企業對雲計算的需求會隨著業務的增多而逐漸變大,並且目前仍有大部分企業沒有應用雲計算,未來雲計算還有一個較大的發力空間。四年的發展雖然遇到不少苦難,但想想還有更多的企業對雲計算有需求,順著用戶需求這條‘嚮導’,便總會擁有前進的動力和得到前進的方向”。
UCloud將2016年定為“聚變”的重要一年,這或許是UCloud進一步“大跨越”的歷史機遇。
聚變似乎也會是一次衝擊式的挑戰,雖然在雲計算領域企業競爭同樣存在,不過在以“專業、中立”為立身之本的UCloud眼裏,似乎本就沒有高低之分。為更多的合作夥伴提供開放的平臺、為更多的用戶提供高品質的雲服務,不忘自己的“本份”,這或許是UCloud更為關注的,而這也或為UCloud能用四年躋身雲計算“尖端領域”的根本。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