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熱線
商務部近日發佈的《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對外投資五年累計達到7200億美元,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出更多中國方案。
專家表示,從近十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絕對值和增速來看,5年累計完成7200億美元的目標沒有太多懸念。未來我國需要提高自身綜合實力,並且充分發揮協會商會的作用,才能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發出中國聲音。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趙曉娜
亮點1.服務貿易將超1萬億美元
《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近日發佈。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5日説,《綱要》共12章44節,亮點紛呈,第一大亮點是新發展理念貫穿《綱要》各領域、全過程。
《綱要》提出,要把創新擺在商務發展的核心位置,增強商務發展動能。緊密結合商務工作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特點,優化商務發展格局;努力打造綠色商務,提高商務持續發展能力;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著力實現合作共贏。
作為我國商務發展下一個五年的總綱領,《綱要》還提出“十三五”商務發展目標,包括內貿流通、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等4個方面14項具體指標。“這些指標在設置上強化了結構調整、提高品質和效益的導向。”沈丹陽説。
作為我國商務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貿易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綱要》提出,到2020年,內貿流通現代化水準顯著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8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高層次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貿易結構進一步改善,服務貿易超過1萬億美元。
事實上,近些年來,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位次發生變化,消費已經取代投資和外貿拉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頭駕馬車”。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曾表示,中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外貿拉動為主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為主的重大轉型。
數據驗證了上述判斷。據統計,2015年我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2014年提高15.4個百分點。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寶成介紹,近些年來,在産業結構轉型的大趨勢下,我國服務業出現猛增勢頭,在GDP佔比超過50%,這是我國提升服務貿易出口的基礎。而伴隨服務業開放速度和部門的不斷加大和拓寬,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空間巨大。
亮點2.“一帶一路”為對外投資提供巨大機遇
對於跨境投資方面,《綱要》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利用外資規模不低於“十二五”時期水準,品質和效益提升;對外投資五年累計達到7200億美元,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這一目標能否實現?
事實上,歷經改革開放30餘年的發展,中國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已經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吸引外資大國變為雙向投資大國,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額逐年上升。數據顯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是“十一五”時期的2.3倍。201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更是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7%,實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3年增長,年均增幅高達33.6%,對外直接投資額位居世界第三,成為名副其實的對外投資大國。
值得關注的是,“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
“從近十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絕對值和增速來看,特別是一帶一路基礎建設項目以及對歐美大企業大品牌的並購會繼續保持強勁增長,5年累計完成7200億美元的目標沒有太多懸念。”劉寶成説。
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指出,在大規模海外並購浪潮的推動下,中國已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的主要外資來源國;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産能合作的推進,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目前來説,我國對外投資仍然大而不強。劉寶成表示,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由資源獲取型走向品牌佔有型,接下來需要將眼光更多放在創新型小企業、科研公司和設計公司,進一步提升對外投資的層次。
■連線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寶成:
實現創新驅動須提高技術原創研發能力
《綱要》要求,到2020年,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商務發展從要素驅動加快轉向創新驅動,以技術、標準、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逐步建立。
“在當下,原來依靠原材料、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形成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消退,未來高附加值的産品和服務將是努力的方向。”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寶成説,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由之路。在國際競爭力指標中,創新驅動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商業成熟度,企業商業模式能否既能捕捉機會又能規避風險;二是創新能力,目前我國先進的原創技術研發能力仍然是薄弱環節,必須要推動原創技術研發,增強競爭優勢。
《綱要》還提出,到2020年,國際經貿關係全方位拓展,“要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出更多中國方案,議題設置和成果規劃等方面的能力明顯增強,影響力和話語權顯著提升。”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劉寶成説,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從起初被動接受的參與者到現在積極主動的構建者,通過提出中國方案、分享中國智慧,展現出了中國正在積極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更多力量。
在貿易投資領域,中國目前已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自貿區協定,並且正在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日韓自貿區以及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等協議;中國還在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的進展。
在金融貨幣領域,中國也提出了不少創新方案,比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與此同時,中國還積極謀求在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等國際機構內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權力,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專家也提出,目前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多體現在區域性規則的制定方面,在全球性規則制定方面的話語權仍需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話語權和全球公共産品的提供是一國實力的綜合體現。因此,我國需要提高自身綜合實力,才能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唱響中國聲音。
劉寶成補充道,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我國協會商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未來,如何加強同國際智庫和商會的聯動,在多贏理念的指導下適應多元文化的國際格局,進而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連結
商務部: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國家
近日,印度商工部發佈公告,對自中國和歐盟進口的彩涂板發起反傾銷調查。據了解,僅今年上半年,印度針對中國鋼鐵産品發起5起貿易救濟調查,已成為對中國鋼鐵産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世貿組織成員。
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最近發佈的報告和歐委會6月21日發佈的《2016年貿易與投資壁壘報告》均提到,近一段時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包括一些G20成員在內的發達國家尤為嚴重,有三分之一的貿易救濟措施直接針對中國。
“我國一直是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目標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5日説,自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至今,共有48個成員對我國發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共1149起,佔案件總數的32%。我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沈丹陽説,中方一直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貿易摩擦,惡化了國際貿易環境。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也認識到,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阻礙經濟復蘇,還會進一步加劇危機,因此G20各成員國領導人在多次峰會上承諾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中國政府支援中國企業依照進口國法律程式應訴貿易糾紛案件,要求並引導企業開展有序生産和合法經營,同時鼓勵通過業界協商合作減少貿易摩擦,實現互利共贏。”沈丹陽説,對某些成員違反世貿規則、濫用貿易限制措施的做法,將通過交涉磋商,敦促其糾正錯誤做法,必要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以維護我合法權益。
沈丹陽表示,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與世界各國發展平等友好、互利互惠的經貿關係,與各國共同維護公平合理的貿易秩序,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儘早復蘇。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